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库尔班·尼亚孜: 传统文化“播火者”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党中央表彰的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中,不乏教育界人士的身影。他们是教育战线千千万万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的成就,是教育战线在伟大时代洪流中建功立业的见证。本报选取其中几位代表,重温他们的故事,致敬他们的人生。——编者


库尔班·尼亚孜: 传统文化“播火者”

这些天,库尔班·尼亚孜四处奔走,忙着为他一手筹建的“库尔班中华文化推广中心”开门迎客,做着各项准备。

“这个推广中心建成后,可以供更多的乡村少数民族孩子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作为少数民族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库尔班·尼亚孜说,“我的目标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撒播到这里乡村的角角落落。”

库尔班·尼亚孜,新疆阿克苏地区乌什县前进镇小学校长。地处边境的乌什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前进镇有2万多人口,99.5%是维吾尔族,大多数人不会说普通话,没有走出过镇子。2003年,库尔班·尼亚孜拿出30万元积蓄创办了这所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的民办小学。

“这所小学成立的初衷,是教少数民族孩子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库尔班·尼亚孜说。为了增强普通话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全校学生不仅学说普通话,还唱汉语歌曲、背唐诗、说快板、唱京剧。

学校专门聘请有国学思想、语文素养功底深厚的教师上国学课。课余时间,全校学生背诵《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唱京剧、说快板、念绕口令、拉二胡、弹古筝。除此之外,每天在教师带领下晨读、晨背、午读、晚背古诗古文,使学生在背诵中逐步增强学习国学的趣味性。

他自己也没想到,这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国学”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少数民族孩子学会了普通话,还让孩子们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滋养。

“孩子变化很大。不仅能够说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而且特别懂事,回家爱劳动,也知道孝敬老人。”家长古丽尼莎·吾守尔说,“当初让孩子来这里读书,想的是学会说普通话,没想到传统文化教育这么好。”

走进校园,迎面扑来的是浓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味道”。同样是地处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这所学校又是那么的不同——高大的孔子像矗立在操场中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布满了校园围墙、教学楼,教室里传来学生国学经典的琅琅诵读声。

尽管是一所乡村民办小学,但每到新学期开学,学校大门外的道路都会被家长们挤得水泄不通。“不是我办得有多好,而是广大少数民族家长认识到,孩子接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库尔班·尼亚孜说,“有的家长从100多公里外把孩子送来读书。”

这所学校刚创办时只有80多名学生,如今已有850名在校生。2003年以来,共有340人参加考试,累计考上区内初中班的学生达到257名,录取率接近80%。这个录取比例,在新疆小学中遥遥领先。2016年,该校首批毕业的学生参加高考,喜报连连,不仅有考入上海、天津等地的重点高校。

    库尔班·尼亚孜不仅在学校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他还身体力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社会公益。办学15年来,他总共为近10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除学费10万元。汶川、玉树地震时,他第一时间捐款。“通过这样的公益活动,培养孩子们热爱公益、感恩社会的精神。”库尔班·尼亚孜说,“传统文化要诉诸行动中才有价值,我这样做,也是在教育孩子们,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华传统文化。”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18-12-22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