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王文:办一所园林式农村中学


新圩中学三面环山,葱郁的旋帽岭、近旁的应水河围绕着占地137亩的学校。依着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校长王文谋划、打造了一所最美的园林式农村中学。这“美”不止景观,更在于教育功能:蔬菜、苗木、鱼塘、养殖等并存,基地为绿树成林、花草茂盛的校园环境锦上添花,学校开展的劳动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为学生补上不可或缺的一课

备地、送粪、播种、锄草、收割……这些庄稼活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学生来说,不足为奇。而新世纪出生的“00后”们,往往不知道农作物的生长过程,更没有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切身体验。

身为校长的王文,深感这是个问题,更是教育的课题: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泡进书海里认真学习,但农村学生不识农耕、不懂农村,未来如何建设农村?到新圩中学当校长后,学校独特的自然条件让他下决心弥补当今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校园逐步被划分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和劳动实践区。学校每周安排两节劳动实践课,配备两名专任教师,与班主任共同带领学生走进劳动实践区上课。校园的闲置资源被有效利用起来:校内建设了一座140平方米共4间的猪栏,开挖了一口2亩的鱼塘,一部分鱼草就是学生们利用综合实践课到野外扯来的。劳动实践区里,一大片农田被分割成若干小块分配给每个班,地头分别插着责任班级的标牌。在夏日灼热的阳光下,每片地里长势旺盛的玉米、红薯都体现着各班种植和管理技术的比拼。

按照“班级管理、学生参与、老师指导”的原则,各班都按时令种下多种蔬菜。除劳动实践课外,班级还组织学生轮值进行日常管理。每学期,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劳技考核,确保学有所成、学以致用。在真实的劳动教育情境中,这些同样在溺爱中长大的农村孩子学习了种植方法,也强壮了身体,磨炼了意志。面对果实的丰收,除了感受成功的喜悦,也收获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感恩意识。

推学校发展奋起直追一把

农村学校靠什么积累自己的内涵、打造自己的品牌?王文接手这所学校后,脑中一直想着“特色”。

新圩中学坐落在湖南省东安县东北角,距离县城60多公里,学校发展并不具备优势。但也正是偏远的地理位置,给了学校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让这么大体量的校园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和经济效益,给这位年轻的校长出了道极具挑战力的考题。为了规划设计出一所既不失农味又跟得上现代、具备“立体交叉”效能的新农村学校,王文全身心投入,琢磨、研究、谋划,让学校一步步变样:借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的春风,先后建设了教学楼、宿舍和高标准学生食堂;修建了跑道、运动场、篮球场、校园围墙、学校大门;种植香樟、银杏及槐树各100多株,还有200多株桂花树,校园绿化面积就达7万多平方米。

由王文力倡并亲自参加的劳动实践活动,盘活了学校的独特资源。几年营建,学校的劳动实践场所就达70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集种养为一体的校园经济体系,通过对养殖残留物的合理利用,提高了鱼塘、槐米、蔬菜的产量,还改善了环境。仅此一项,学校每年便可节约1万元以上的燃料、化肥等开支。

王文,让一所过去不起眼、离城远的农村学校,竟然凭着劳动实践教育热火起来。

助师生工作学习快乐一程

育人是学校的头等大事,王文铭刻于心。农村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养成教育就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劳动实践教育恰好成为一个抓手和推手:从参加劳动、学会劳动,到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形成班集体团结向上、共同进步的道德风貌,再迁移到学习上刻苦钻研、形成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新圩中学还实现了劳动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课堂搬进劳动实践基地后,语文教师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劳动场景作文;美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手工制作和摄影绘画;数学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践编写应用题,指导学生测量、计算;生物老师更有用武之地,带领学生种植、观察、记录植物成长的过程。

劳动实践活动为新圩这样一所农村中学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在王文的整体规划下,学校利用自己种植的部分蔬菜和市场价格便宜时购入,指导学生腌制咸菜,成品就用于本校食堂;学校每年可以收750公斤左右油菜籽、榨油250多公斤;年产蔬菜5吨多;加上养猪和养鱼,全年总经济效益达10万多元。

这些收益,王文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一部分用于维修校舍、添置教学设备,还有一部分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和教师,奖励优秀学生。同时,学校用劳动实践场所的收入为全体学生提供自助餐服务,并为学生购买一些学习用品等。因为在学校吃得好,不少学生周末时都不愿回家。

在他的精心规划下,新圩中学从一所普通农村校蜕变为美丽的园林式学校,而且入学率和巩固率均在100%,教学质量也在逐年提高。(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10-1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