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邓冯春:“我愿做瑶山的一滴甘露”


今年,邓冯春与教育的缘分进入了第34个年头。1984年高中毕业的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教鞭,成为了江华瑶族自治县的一名民办教师。十几年后,他被调入江华县水口中学,2014年开始担任水口中学校长。

扎根在瑶山的邓冯春,最大的教育梦想,就是希望瑶山里的孩子们,接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如小树苗般茁壮成长。

“留守”山村,点燃孩子学习热情

邓冯春的学生有不少是留守儿童,而他自己也可以算得上是一名“留守教师”。他走出瑶山的机会很多,也不是没有心动过,但每次都又主动放弃了,选择了“留守”。

他现在还记得,自己走上教岗的第一年,是在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最偏远的蔚竹口乡枫木村小学。一间木板房与24名学生的简陋教学环境,让生长在瑶山的邓冯春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山里孩子读书不易,但也只有读书才能让他们走出大山。因此,1986年邓冯春获得考干机会时,他选择了放弃。

在他教过的学生看来,邓冯春是“及时雨”一般的存在。学生小云学习成绩好,是学校最有希望考上中专的学生之一。但有一段时间,她因父母矛盾,无法安心学习,导致成绩下降。邓冯春觉察到后,边做小云的思想工作,边到小云家家访,与她的父母说明道理。最终,有了安定学习环境的小云考上了湖南省水利水电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水利局工作。“没有邓老师的帮助,就没有我的现在。”谈起邓冯春的帮助,她心怀感激。

1992年春天,江华县教育系统掀起下海潮。几位下海经商的同事邀邓冯春入股做木材生意。这一次,邓冯春依旧选择了留下守护他珍爱的学生。

担任水口中学校长后,邓冯春牵挂的学生更多了。由于附近50多个村寨都在招生范围内,水口中学的留守学生尤其多。为了解留守学生家庭情况和收集村民对学校的建议,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邓冯春带着学校行政、年级组长、班主任到距离学校60多公里的上塘村、凌江村等村寨30多名学生的家里家访,有针对性地解决留守学生的困难,激活了边远山区学生的学习热情。

以校为家,一心一意建新校

2013年,江华县涔天河水库扩建工程开工建设,水口中学作为库区学校随水口新镇整体搬迁。

从建新校开始到搬迁完工,规划设计、报批、地勘、基础开挖,每一层浇筑、封顶、装修等主要环节,邓冯春都亲自监工,每一份合同都亲自审签。在学校建设过程中,不少做沙石、水泥、瓷砖的老板找他牵线,与施工方谈生意,邓冯春都拒绝了,不插手半点业务,一心一意管好学校工程质量和进度。

学校搬迁到新址上课的第一天,恰好是邓冯春的母亲生日。在统筹搬校工作和陪母亲过生日中,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今年8月30日,邓冯春的母亲做白内障手术,因学校开学工作繁忙,他只得再次把照顾母亲的重担交给了儿子和妹妹。“他常把学校的事作为大事做,我理解儿子。”邓冯春的母亲早已习以为常,轻描淡写地说。

在新建校落成的过程中,为兼顾工程建设和教育教学、安全问题,邓冯春常常两头来回跑。荆棘草丛搞勘探,烈日下监工挖基础;裹满身泥土下10多米深搞桩基检测;守到零晨浇筑楼板;顶着刺骨寒风,对着图纸数着钢筋,查看碰接点验筋。即使是下班后、节假日,他也坚守在工地上。

为给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邓冯春又投入到学校内涵式发展中,建心理咨询室、录播室,创市级标准化食堂,申报市级园林单位……通过努力,一所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齐全、育人环境优雅、瑶族文化浓厚、办学特色显著的示范性初级中学已成雏形。

扎根山沟,助建档户教育脱贫

2016年,精准扶贫工作进入攻坚阶段。为推进教育扶贫工作,确保建档立卡户子女都能享受教育扶贫政策,双休日时,邓冯春就带着学校全体党员,一头扎进柑子冲、龙海源、瓦窑口、杉木口等大山沟里,开展精准扶贫走村入户走访、调研等工作。

学生小源家住黄沙村,是建档立卡户,因家庭贫困,面临失学。邓冯春走进小源的家里,给小源的父亲做思想工作,并为小源发放贫困寄宿生伙食补助,减轻他在学校学习、生活的负担。

“正是有邓校长的关心,我儿子才能安心在学校读书。”小源的父亲说。

同时,邓冯春深入10多户建档立卡户家里,或送米、送油,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困难,或与他们谈心,宣传扶贫政策,帮助他们树立脱贫致富的信心。

“邓校长把我们建档立卡户时刻放在心里,我们的脱贫信心更足了。”其中一名建档立卡户激动地说。

“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邓冯春这儿得到了兑现,水口中学建档立卡户学生,没有一名因贫失学。

“大山的孩子不容易,我愿做一滴‘甘露’,能滋润孩子们一滴是一滴。”邓冯春说,“‘甘露’的作用就是让山里的孩子们成长、成才。”(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11-1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