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大”“小”牵手,走向世界

李吉林老师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教育界前辈,她的身上有很多中国基础教育一线教师身上那种珍贵的品格。我第一次见到李老师是在1999年,当时她和她的弟子、江苏省特级教师施建平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拜访我的博士生导师高文教授,因此得以相识。

上世纪80年代初,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实验刚刚起步,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的杜殿坤教授就主动找到李老师,到李老师的学校和课堂上去听课、观察,一次次地和李老师交流情境教学的研究和发展。杜先生对小学一线教师教改实验的关注和肯定极大地鼓舞了李老师。李老师每次来上海,总要去拜访杜先生。杜先生告诉李老师:要认识到教育教学是为了儿童的发展,要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还为李老师的第一本学术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的初版和再版两次作序,在当时就很有先见地指出:“只要作者(指李吉林老师)继续抱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达到新的高度,那么,一种新的教学理论或者新的教学流派终究会出现于我国教育科研的百花园里。”这种大学教授与小学教师之间的学术交往不带丝毫功利色彩,一心只想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今天看来特别可贵。

杜先生还将李老师引荐给时任华东师大校长的刘佛年先生。刘校长很赞赏李老师的情境教学实验,也很欣赏李老师的文风,他认为小学教育、课堂教学就应该像李老师这样去研究。他还引导李老师进行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促进了情境教学实验向情境教育整体改革的发展。当时,教育部希望刘校长从基础教育界挑选好苗子,作为研究生亲自培养,将来成长为中国自己的教育家。刘校长选中了李老师和当时在上海青浦从事数学教学改革的顾泠沅老师,一个来自小学,一个来自中学,代表了语文和数学两个基础性学科。刘校长提出,李老师可以先读他的硕士,再接着读博士。刘校长为此特地向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同志汇报。但研究生司规定,攻读研究生年龄必须在50岁以下,而且要大学本科毕业。最终李老师未能如愿成为刘校长的弟子,但是刘校长还是想方设法为李老师创设学习条件,特聘李老师为华东师大的研究员,让她充分享受华东师大的图书资料和学术信息。这样,李老师虽然没有当成华东师大的学生,却成了华东师大的“老师”。

杜殿坤教授是我的导师高文教授的硕士生导师,刘佛年校长又是高文教授的博士生导师。杜先生和刘校长与李老师之间的学术交往也随之自然延续到第三代学者高文教授身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高文教授还在苏联访学时,杜先生就向李老师介绍了高文教授,推荐李老师阅读高文教授关于“场论”的一篇文章,李老师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心理场整合原理”,成为情境教育的基本原理之一。

一晃30多年过去了,高文教授与李老师之间依旧保持着紧密的学术交往和深厚的私人情谊。她很钦佩李吉林老师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小学,从事情境教育研究的可贵精神,更鼓励和支持李吉林老师将这一带有“中国建构”印记的教育思想和学派推向世界。2002年在华东师大举行的“国际建构主义与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上,高文教授特邀李老师作为大会主讲嘉宾,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介绍中国的情境教育思想和实践。2007年,李老师主持的“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实验与研究”课题开题会在华东师大举行,高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作为高校的研究者)我们有责任把李老师的情境教育思想推向世界。越本土的越是世界的。我们可以和世界分享的应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果。”

高文教授曾为李吉林老师的专著《情境教育的诗篇》作序,以一篇文章《诗化的教育,创意的人生》来表达对李老师的真情和赞美。在文中她真诚地赞叹:“情境教学、情境教育、情境课程——人生三个高度勾勒出李吉林老师善于抓住历史机遇,勇于直面时代挑战,敢于承担社会职责的智者、勇者、仁者风范。在不懈的追求、探索、实践、思考、建构与创造中,李吉林老师走出了一条浸润于中华文脉的中国教育改革之路。在改革的历程中,她将工作了半个多世纪的小学变成了终身学习的大学,变成了搏击困难、创造辉煌的人生大舞台。她是我的楷模,她是大家的楷模。”

在高文教授的带动和影响下,她在华东师大学术团队的伙伴们和我们这些弟子很早就认识李老师,大家主动关心并研究情境教育,先后协助李老师在情境教育的发源地南通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研讨活动。我本人也主动参与李老师相关学术活动。与我同辈的吴刚、裴新宁、沈晓敏等学者,在过去几十年中,从博士生到教授,以不同身份多次参加情境教育的课题活动并作报告,或在学术刊物上撰文。我们也多次邀请李老师到华东师大讲学。在2013年“华东师大学习科学研讨会”和2014年“国际学习科学大会”上,我们特邀李老师作为中国学习科学研究与实践的代表,向国内外专家介绍中国的情境教育与儿童学习的研究,发出中国的声音。

华东师大是新中国为“培养百万人民教师”而创办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一直关注和致力于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实践,也一直在探索中国教育家的培养之路。从杜殿坤先生、刘佛年校长到高文教授,再到我们这一代中青年学人,与李老师近40年跨越四代人的学术交往历程,恰恰反映了华东师大教育学者尊重中国本土一线教育实践、虚心向教育改革者和实践者学习的一贯传统。事实上,华东师大叶澜教授、钟启泉教授、巢宗祺教授、方智范教授等知名学者也曾多次参与情境教育的课题活动。正如李老师所说:“从刘校长到现在,华东师大四代人关心扶持,导引我这个小学老师走向学术前沿。这种具有美德的学术情缘让我无比珍惜。”

李吉林老师的个人成长经历和教师专业发展之路对华东师大乃至全国的教师教育事业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我们希望中国情境教育思想和范式成为孕育中国未来一代教育家的宝贵财富,也希望中国大地上能够涌现出更多像李吉林老师这样的教育家,像情境教育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18-01-0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