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腾飞

1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而随着新学期的开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方案的规划和实施,也提上了校长们的日程表。就在此时,上海市一名校长画下的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愿景图,为我们打开了新视界。

新学期,学校建设在规划、计划、方案、制度、机制等方面都需要磨合、细化与落实。这些都需要教师们的努力来实现,但仅凭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努力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怎样发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又该如何推陈出新?

顺势借力

提升职业发展“新境界”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意义重大。《意见》提出,要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广大教师在岗位上有幸福感、事业上有成就感、社会上有荣誉感,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它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教师的使命和职责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更为深远的价值——“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教师被提升到影响和决定教育发展“第一资源”、影响和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重要基石”的高度,承担和完成的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承担这样的使命和责任,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令人羡慕的一种职业。此外,《意见》还提出公办学校教师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特殊法律地位。教师的身份第一次被政策文件明确表述为“国家公职人员”。可以说,教师职业在新时代里迎来了春天。

《意见》让教师们深受鼓舞的同时,更意味着一种“责任”。教师职业的地位一旦被明确提升,德行、素养和作为要与之匹配才行。中国有句古话:“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意思是,人们自身的德行及福报要与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享受的待遇相匹配,如果违背自然规律行事会受到报应即所谓的“反作用力”。现在国家如此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我们应该顺势借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的品位与境界。

如果说历史使命、政治地位是教师职业令人羡慕的外在保障,那么,专业素养的全面彰显才是真正建立其职业地位的内在实质。仅靠国家意志、行政指令并不能保证社会对教师职业真正的尊重,薪酬待遇和生活条件也换不来家长与学生发自内心的爱戴。要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还需要教师自身真正彰显高尚的职业品德与卓越的专业水平。而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少应该包括优良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过硬的立德树人能力。在新时代的春天里,我们教师应乘风而上,顺势而为,提升自我,绽放自我。

保持定力

牢记课堂质量“生命线”

有定力的借力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如果顺势借力是把握时代脉搏,那么,保持定力就是不忘初心。近十几年是我国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时代,各种教育思潮、流派百花齐放。但也造成了不少基层的学校和一线的教师无所适从,今天跟这个风,明天追那个潮。跟来追去,丢了初心,失了自我。

学者们普遍认为,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存在着明显的“钟摆现象”——时而偏向个人本位,时而偏向社会本位;时而偏向标准化,时而偏向个性化;时而过于严格,时而过于宽松。可以看到的是,美国、英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其实都在向中国看齐。日本2006年“新要领”的再修 订,意味着对日本过往“宽松教育”的逆转。而近几年英国引入中式数学教学方法等消息,更增加了人们对东方“严格教育”的“好感度”。

教书三十余年,我经历了多次教改,越发意识到,在教改中既要顺势借力,更要有定力。这种定力建立在对教育本质规律、对学生成长特征、对社会发展需要、对家长现实需求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取最大公约数。真正的教育智慧是在变与不变中寻找平衡。面对高考改革是如此,面对学校发展也是如此。我们一定要思考,哪些一定要顺势而变,哪些是要永远坚守的初心。

有质量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教书育人。2017年9月8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就“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了深入阐释。在讲话的第二部分提出:“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文献中,在教育部领导的文章和讲话当中,第一次看到“课堂革命”这样的词语。

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教育改革只有进入到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在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现在的课堂,也就是现在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很难培养出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于课堂存在问题的严重性,陈宝生部长才没有用“课堂改革”这样的提法,而用了“课堂革命”的提法,这也表明国家改革课堂的坚定决心。

对于课堂革命、课堂质量的理解,可以有两个维度,一是“一定要有分数”,二是“一定不只有分数”。此前,我校一直强调课堂的高结构设计和低结构实施。高结构设计的脉络化指向的是分数、基础学力,而低结构实施的情境化指向的是个性、创新能力。这样的课堂革命就是要牢牢把握质量的生命线,基于分数、超越分数,既要育分,也要育能,更要育人。有一名教育学者,说过关于课堂的三句话,我深以为然:莫把课堂只当课堂、莫把课堂只当教学、莫让课堂止于安静。他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过程,它是服务于教育的目标而存在的,所以课堂的有效性是判断课堂品质的第一要素,要学得好,也要考得好。

作为一流的高中,理应培养一流的学生,造就这样的一流学生,需要我们共同来打造一流的课堂。让我们把对教育者初心的坚守,以定力体现在课堂质量之中。

精准发力

实现走向卓越“复兴梦”

我校在过去一个阶段的发展,特别是借着改扩建的东风,梳理了内部治理结构、绩效评估方式、学校文化体系、学校课程体系等,学校发展的“四梁八柱”已经初步树立。进入新时代,就到了做实、做精、做优的阶段。这个阶段,最需要的不是大张旗鼓地搞面上的运动式的改革,而是要精准发力式的“点穴式”改进。

现在上海市各级党政机关都在开展“大调研、大走访”的工作,在学校发展的关键年,要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同样也需要“大调研、大走访”,要问计于广大教师。每一名教师都是学校的主人,学校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不足,均需要教师们的直言相告、献计献策。在此基础上,方能用扑下去的“身板”体验短板、用接地气的“脚板”丈量短板、用钉钉子的“叫板”补齐短板。

不仅是学校宏观层面的管理工作要用调研、走访来聚焦问题、精准发力、改进工作,而且,学校各职能处室、年级部、教研组、备课组以及每一名教师自己的工作,都需要在新年里“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驱动意识,要精实、精细、精致、精准。改进一个问题,提升一小步,学校的建设就会前进一大步。我们要把有限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必须改进、可以改进的真正有价值的地方,也唯有这样,才能做到精益求精,才能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从优秀走向卓越。(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18-03-0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