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的关键在教育,欲求乡村振兴必先振兴乡村教育。尽管在城市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在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乡村学校在完成了历史任务后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们仍需看到,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乡村学校还是会占据一定比例。它们或许会在小微的基础上朝着“袖珍”“精致”的路线发展,更加具有地域特色与时代特性。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路径,乡村教育振兴又是实现国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分。只有当乡村学校得到充分的建设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处于弱势的位置,乡村学校才能有发展质量的持续稳步提升,落到具体细微处,这需要乡村学校重点关注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学校现代化治理、学校文化建设,及学校对地方的服务与改变,使学校有生命力的地方文化高地。
成都崇州市廖家小学校在积极探寻学校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将服务地方与发展学校内涵充分结合,将改变地方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紧密结合,通过“乐学、善思、尚礼、感恩”的教育理念凝练成学校的精神生命,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思想道德品质,赋予了乡村教育文化力量。
在新时代背景下,在乡村教育振兴与乡村教育提质的要求下,廖家小学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也愈发明晰。
首先,依托乡村优秀文化的教育力量,为学校教育提质发展深扎根系。一直以来,廖家龙马古建艺雕都是廖家镇的主导产业之一,“龙马古建艺雕”也已成功进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对廖家古建艺雕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有极大帮助,更为地方增添了对外交流新内容。在“龙马古建艺雕”的品牌建设中,匠人精神、劳动精神的内涵,在廖家镇被重新定义,更赋予了劳动精神独特的廖家内容,将其充分提取利用,可更好策励学校师生勤奋工作、刻苦学习、踏实劳动,彰显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内蕴。文化宝藏蕴藏在广大乡村的土地上,对其深入挖掘开发,是对优秀文化的寻根溯源,是对精神文明的传承发扬。
其次,树立崇仁尚礼的新风尚新观念,为学校教育铸魂育人提供精神资源。在汉代文学家贾谊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懂礼知法,能权衡善恶、抑恶扬善。这一点不仅是国家合格公民具备的基本素养,更是学校教育培养出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与国家各项建设事业者的重要特质,它关系到人性美德、仁义思想。所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不为,是谓君子之为与不为之道也”!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君子之国、礼仪之邦,礼乐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核心要素。礼仪是道德的外在形式,它体现着一个人崇德向善与道德价值追求,是一个人君子风范与崇仁尚礼实践转化。学校可努力发掘“尚礼”文化加以积极利用,能使学生明礼树德。
最后,打造高质量的特色课程,为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廖家小学打造的“红色铸魂课程”“阳光体育课程”“科技创作课程”“绿色环保课程”……涵盖家校社建设、心理健康、艺术特长、体育运动、劳动教育的领域,全面而细致,符合学生实际与学校需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多元能力。以课程为载体为国育人,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劳作精神、动手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是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取得的成绩与实践的摸索。这一形式,不仅拓宽了学校的课程资源,更体现了学校发挥课程力量、撬动学生健康成长的创新性实践。在学校当下正在打造的“劳动与传统节日”校本课程中,就重点关注了学生的劳动能力培养与传统文化传承。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真教育必与现实格斗”。在实际发展中,廖家小学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学校把握住自身发展需解决的核心矛盾——转变家长陈旧家庭教育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赋予学生积极应对复杂生活环境之能力。学校坚持教育问题为导向开展工作,创新性的标本兼治,为学校的教育提质赢得了发展机会。
乡村学校如何走得更远更好?如何实现学校内涵优质发展?这需要乡村学校立足自身实际,找准发展定位,在此基础上挖掘自身优势资源,破除阻碍突破困境,形成特色发展,再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凸显乡村学校的重要价值与内涵,从而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扎根乡村教育事业,愿意服务乡村教育事业,为乡村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邱滋培(《行知纵横》记者)
文章来源: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微信公众号“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