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陶行知“三力论”及其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陶行知“三力论”的特点

陶行知的“三力论”中的“三力”,指学生学习中应掌握的三种能力: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在认识“三力论”时,我们需要意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三力论”并非形成于同一时间。目前国内研究陶行知“三力论”的先行者和权威,是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周洪宇教授。周教授指出,“三力论”中的“生活力”,最初并不叫“生活力”,而是叫“生利力”。“生利”能力最早见于陶行知 1918年所作《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陶行知正式将此种能力称为“生活力”,是在 1926 年发表的《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一文中。“三力论”中的“自动力”,最早提出于陶行知在 1919 年 10 月发表的《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但在此文中并未直接提到“自动力”一词,而是以“自动主义”问题的面目出现。直至 1941 年,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一文中,陶行知才正式使用“自动力”这一名词。而“三力论”中的“创造力”,严格地来讲,正式见诸书面要晚到 1944 年 12 月 15 日发表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

第二点,就是“三力论”并不是同一教育学理论体系下的概念。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所以我们看到“三力论”中有“生活力”,除此之外的“自动力”和“创造力”在陶行知的阐释中,多多少少是建立在“生活力”基础上的。另外,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都是以极其通俗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当然,通俗、“接地气”也不妨碍其教育理论的深刻性和实用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生活力”“自动力”和“创造力”归属于同一教育学理论体系。“三力”之间的关系,更科学和恰当的表述是“生活力为基础,自动力为引导,创造力为关键”。

第三点,就是要明确“三力论”原本针对的是职业教育,但对非职业教育一样具有启示意义。如“生活力”最初的提出,就是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之中。而“自动力”的明确提出,则是在《育才二周岁之前夜》一文中。抗战时期开办于重庆古圣寺内的育才学校,并不是常规学制的学校。综观陶行知在1944 年提出的“二十三常能”,多数也以学习掌握职业技能为主。所以“自动力”也有浓厚的职业教育气息。同样地,“创造力”的完善,也离不开陶行知在育才学校时期的教学实践。他提出“集体创造”,就在 1942 年的《育才十字诀》之中。此处的“育才”,当然包含育才学校的意思。所以说,“三力论”原本针对的是职业教育,但并不代表陶行知对非职业教育的轻视,而是在当时自有国情在。职业教育在旧中国的国情中,能够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掌握一技之长进而自立。

“三力论”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联系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语文学科的教学核心与基础还是语言,脱离了语言的语文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应该说,“语言建构与运用”中,能通过梳理和整合,将自己获得的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富有个性的具体的语文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其实就包含了在遣词造句和书面表达方面对学生有“创造力”的要求。同样地,在“思维发展与提升”中,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这方面内容中,“独创性”也列于其中,这其实也体现了“三力”中“创造力”的要求。而在“审美鉴赏与创造”中,除了要求能感受汉字独特的美之外,还要求“具有创新意识”,这就是非常明白的“创造力”方面的要求了。“审美鉴赏与创造”中的“创新意识”,体现的是创造美的意识。具体到日常的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写出带有美感的文字,特别是作文。

强调“创造力”对语文学科来讲,任何时候都不是一句空话。就当下的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来说,弥漫着某些教师开展语文教学时的惰性,因而也带出学生写作文时的惰性。比如,妄图用一种方法,甚至一种作文格式,来对付所有的高考语文作文题型。在这种教学的过程中,即使学生原本有比较成熟的创造力,也被几乎打压殆尽,更遑论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独创性”和“创新意识”了。而高考评价本身,其实并不反对合理的遵守规则的创新,反而对那些“套路”“套题”作文是排斥的。

除了“创造力”,“自动力”也是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相一致的。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特别是在母语环境下进行更为高级、更为有深度的语言学习,自觉性是必不可少的。而“三力论”中的“自动力”,可以浅显地理解为学习的自觉性与自愿性。除了老生常谈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之外,我们还需注意到“自动力”在语文教学中的特殊性。“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越到高年级,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语文素养的培养塑造,课堂之外、课时之外的时间和工夫所占的比例就应该更大。而驱动这些课外工夫的,必然是“自动力”。例如,在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新形态中,“整本书阅读”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只依靠有限的上课时间,学生想完成整本书的阅读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学生的“自动力”去驱动他们在课外时间去完成。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第一教育专业圈”20221029发布

作者:应炯(上海市行知中学)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3-07-0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