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尽锐出战汇聚扶贫磅礴力量

引进帮扶资金20.5亿元,培训基层干部、技术人员超30万人,选派挂职干部800余人次,形成教育扶贫、文化扶贫、科技扶贫等七大类高校扶贫特色路径……2012年以来,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全面投入脱贫攻坚战,积极发挥高校的人才、科技、资源等优势,扶贫成效显著。

近年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参与扶贫工作有哪些特色和亮点?高校扶贫有哪些独特模式?从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到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下一步,高校扶贫工作的重点有哪些?11月26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了直属高校扶贫工作进展及成效。

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师生积极参与,全力投入脱贫攻坚战

“75所直属高校尽锐出战,全面投入脱贫攻坚战,成为中央单位定点扶贫的一支重要力量。”发布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说。

按照“尽锐出战”的要求、“硬选人,选硬人”的标准,截至目前,直属高校共选派挂职干部800余人次。除了指导干部选派工作,教育部还加大高校精准扶贫项目组织指导,动员师生积极参与、深度实践。

刘昌亚举例说,如“科技小院助力脱贫攻坚”行动带动高校专家教授编写农民培训教材276套,培训农民20多万人次;“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带动318万名高校师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了37.8万个创新创业项目。

自2018年起,教育部组织高校签订定点扶贫责任书,责任书任务逐年增加,确保帮扶力度不减。各高校累计投入帮扶资金5.2亿元、引进帮扶资金20.5亿元、培训基层干部14.1万人、培训技术人员19.1万人、购买贫困地区农产品5.25亿元、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12.9亿元。当前,直属高校定点扶贫的所有贫困县已全部脱贫摘帽。

在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尽锐出战、全部投入脱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发挥统筹作用,不断优化高校扶贫力量组合。教育部协调14所部省合建高校和西北师范大学结对帮扶开展扶贫工作,构建了部内司局、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协同推进扶贫工作的机制。同时,探索和推动高校组团式扶贫工作,指导高校相继成立了“教育扶贫联盟”“农林扶贫联盟”“健康扶贫联盟”等8个高校扶贫联盟,推动高校扶贫方式从“独立团”向“集团军”转变。

今年9月,由中山大学牵头,2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含部省共建高校)自愿组成的高校“旅游扶贫联盟”成立。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国亚萍介绍,联盟搭建起了旅游扶贫资源共享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和共同研究平台,进一步聚集和发挥了高校学科优势。

发挥科技、人才优势,打造高校特色扶贫七大路径

直播带货活动近20场,超过140万人在线关注;创办“中传创扶”扶贫车间,助力马头琴、“蒙绣”等草原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在内蒙古科右前旗,中国传媒大学的帮扶让这里发展红火。

“作为去年新增的扶贫高校,学校以做好特色扶贫为己任、讲好扶贫故事为重点、帮扶科右前旗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发挥学校专业优势,整合传媒特色资源,高效赋能扶贫工作的特色扶贫之路。”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说。

刘昌亚介绍,各直属高校发动全校力量,调动内外资源,创新开展各类特色扶贫项目,形成了教育扶贫、智力扶贫、健康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七大类高校扶贫特色路径。

“合阳县是农业大县,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群众缺理念、缺知识、缺技术。”陕西省合阳县委副书记、县长邓宽社表示,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定点帮扶以来,受益于学校农、林、水学科优势和丰富的人才、科技等力量,合阳县在农业技术人才培训、发展优质产业等方面得到了很多帮扶,经济社会各方面有了很大进展,2018年整县脱贫摘帽,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

扶贫先扶智。清华大学在全国1100多个县建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构建覆盖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网络。山东大学投资294万元援建河南确山县老臧庄小学一栋综合教学楼,3年培训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近3000人。

发挥科技优势,东北林业大学依托“百人教授服务团”持续开展科技扶贫,利用471.1万元资助31项科技扶贫专项项目,支持9项技术转化项目。吉林大学累计引入扶贫资金1500万元,改良盐碱耕地1300亩。

多方筹措资源,厦门大学依托校友力量建设“厦门大学康业扶贫产业园”,总投资5亿元,吸纳本地贫困人口就业占全园区80%,生产总值占全县15%。加大产业资金投入和资源引进,河海大学捐资870万元实施“石泉县高效蚕桑产业示范项目”等。

常态化、长久化、长效化扶贫,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年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后,明年将进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下一步,教育系统该如何抓好衔接,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

“合阳县虽然已经脱贫,但是基础仍然薄弱,成效还不稳固,仍然需要帮扶和支持。”邓宽社表示,希望帮扶措施能常态化、长久化、长效化,真正做到机制稳定、力量稳定、措施稳定和成效稳定,助推实现乡村振兴。

刘昌亚也强调,在过渡期内,高校要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摆在突出位置来抓,对脱贫县、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决不能让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得而复失”。

刘昌亚表示,目前,教育部正在谋划如何跟高校继续签订责任书,以责任书的方式,进一步推动高校在过渡期内实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等“四个不摘”,深化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机制。

“脱贫是系统工程,农村也在发展。我们将在今后的过程当中,推动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在这个过程当中,高校将通过各自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向前发展。”刘昌亚表示,目前高校在扶贫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和典型模式,如8个高校扶贫联盟,将通过大胆探索实践,为下一步全面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提供鲜活的经验和可复制推广的路径模式。

“下一步,教育部将指导直属高校按照中央设立过渡期的决策部署,持续支持脱贫摘帽地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导直属高校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做好高校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工作谋划,科学研究制定好过渡期内相关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确保政策和工作平稳过渡。”刘昌亚说。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0-11-2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