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外来儿童教育政策研讨会暨校长论坛成功举办

  

为聚焦“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下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20201221日,第九届“城市的未来:外来儿童教育政策研讨会暨校长论坛、流动儿童蓝皮书上海发布会”在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举行。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办,围绕“流动儿童教育:现状与机制探讨”“关爱留守儿童:新形势与新挑战”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来自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和公益组织人员分别分享了来自他们的视角和面临的挑战。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林立国常任副教授,院长助理、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陈媛媛教授出席研讨并致辞。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农民工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北京市社科院、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1世纪教育研究院、暨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铺路石、联劝公益基金会等管理部门、研究机构和高校、社会公益组织以及公办和民办小学的校长、教导主任、老师等共计50余人线上线下同步参加研讨。会议由人口流动与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陈媛媛教授主持

林立国副院长首先代表高等研究院对各位专家学者和流动儿童教育从业人员的到来表示感谢,他指出,高等研究院从2006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贯彻“改革、发展、稳定、创新、治理”五位一体发展理念,咨政启民,取得了国家和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研究成果。外来儿童教育政策研讨会暨校长论坛在在冯帅章老师、陈媛媛老师和各位大力支持下,取得了非常卓著的成效,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详实的数据信息和坚实的理论支撑,该会议在流动儿童教育研究领域具有很大影响力与号召力,逐渐发展成为研究院的拳头品牌项目之一。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流动儿童的教育也愈发重要,期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进一步细化研究问题,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下的流动儿童教育提供合理性的对策与建议。

 会议首先举行了《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新书上海发布会,本书主编,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讲座教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韩嘉玲与新书作者上海市民办中小学协会农民工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周纪平主任,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教授,高等研究院陈媛媛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冯思澈及林立国副院长共同为新书揭幕。陈媛媛教授介绍,流动儿童蓝皮书是该领域领航的著作,是研究人员、尤其是年轻学者的必读书,它概括了流动儿童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生存状况和教育状况、入学和升学政策,这次的蓝皮书着重关注回流儿童和和流留儿童(即流动的留守儿童)两类新的流动儿童群体的生存状况,并系统比较不同城市对于流动儿童入学政策的友好程度,是研究流动儿童的指南性资料。

随后,韩嘉玲老师现场向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赠书。  

周纪平主任、韩嘉玲老师、冯思澈助理研究员分别围绕“见证上海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十年(2008-2018年)”“离城不回乡与回流不返乡”“谁对流动儿童更友好:16个城市入学政策的文本分析”进行研讨。

  周纪平表示,上海农民工子女教育分为2008-2014年、2015年至今这两个阶段,主要是基于2015年开始上海特大型城市人口控制的背景。上海市的模式最好的一点是财政由政府全部包干,政府出资,真正的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免费,但是也希望未来上海对于流动儿童能有更好的政策,更多的希望。

韩嘉玲老师介绍了蓝皮书的结构和特点,其中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有三分之一的作者是“90后”,这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开始参与该领域的研究。韩老师指出,近年来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之下,产生了两类新的流动儿童群体:回流儿童和再迁儿童,前者受限于升学政策或城市人口疏解政策,选择离开大城市,返回家乡读书,而后者则选择“离城不返乡”,在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或家乡周边的城镇学校就读。两类儿童流动的现象之下暴露出了新的流动儿童群体的身心发展及生存处境的新问题,如学校适应性低,心理问题严重等,亟需我们的关注和保护。 

冯思澈助理研究员通过对16个城市或地区的入学政策文本进行重新编码和量化分析比较,他指出,积分入学制城市(地区)入学政策友好度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杭州、深圳(南山区、坪山区)、中山、广州、东莞、济南(天桥区)、苏州、成都、厦门、上海。材料准入制城市入学政策友好度排名由高到低依次为西安、兰州、武汉、南京、天津和北京。  

研讨会接下来进入了主题演讲环节,在“流动儿童教育:现状与机制探讨”的部分,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陆建非主任,暨南大学教授、经济学院院长、经济与社会研究院院长冯帅章、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唐晓杰、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刘玉照分别开展了主题为“抗疫的困顿与磨炼——以上海和杭州两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为例”“疫情和网课背景下男女学生的心理变化差异”“教育新政下随迁子女教育路径选择”“用工形式、劳动安全与技能养成——基于上海都市社区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的演讲与分享。 

陆建非表示,新冠疫情对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儿童都造成了重大冲击,需要引起重视。我们接下来的关注点有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利益诉求;以法制观念和手段解决这一群体的利益诉求;关注、关心、关爱流动儿童就读学校,一校一策,精准施策。

冯帅章指出,团队2020年在上海小学做的调查发现疫情和网课背景下,女生的情绪焦虑问题相比于男生更为突出,她们更加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学习时间增加,但自信心下降。

唐晓杰介绍了上海随迁子女教育现状、教育政策以及产生的影响、未来教育路径的选择。其中,招生政策、课程教材政策、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规模的调控、县域义务教育发展评估新要求等都对随迁子女的教育造成重要影响。未来随着人口的结构变化,上海对外来人口会更加友好,上海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医疗资源会更多地对外来人口敞开,这也是作为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刘玉照表示,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要求越来越大,这和农民工子弟的教育或者农民工技能养成之间有密切关系。大量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主体,新的农民工培养体系应该着重考虑高技能养成,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工作有保障,否则无论用人单位和工人都没有积极性。从一般意义上说,目前劳务派遣人员用工形式比较灵活,对一般意义上的培训有所帮助,但更多的是低技能培训,当劳务派遣人员变成了劳务外包人员,高技能培训是更好还是更差,有待进一步研究。

下午,关于留守儿童的新形势与新挑战,新公民计划总干事魏佳羽、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白钰、广东金融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魏东霞以及高等研究院教授陈媛媛分别作主题为“安全、有意义的课外时光:流动儿童课外服务为什么重要、如何做得更好”“父亲在育儿中的角色——云南农村地区数据初步分析结果”“天各一方:儿童留守和父母工作地空间分布”“疫情期间,需关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基于上海流动儿童跟踪调研数据”的分享。

魏佳羽指出,留守和流动一个问题的两面,要解决儿童留守的问题主要需要靠户籍政策改革,并且要配套相应的公共服务;城市的学位供给,决定了后面的所有政策;其次托幼和课后托管等社区儿童福利,也是决定孩子能否随迁的重要因素。公益组织可以考虑从这方面重点跟进和提供专业服务。

白钰线上进行了分享,他提出,父亲的育儿对儿童有正面的影响,认知语言能力水平比较高的父亲参与育儿,孩子表现更好;父亲比较少参与育儿,孩子相对社会性互动性、回应性比较弱。

魏东霞表示,我国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比较不发达的省份,大城市、特大城市是留守儿童父母主要的工作地方。建议降低人口超过500万以上城市落户门槛,需允许多种教育的供给渠道,并充分发挥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陈媛媛分享了今年在上海15所学校做的关于疫情期间儿童心理健康的调研,初步发现疫情期间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本地儿童变得更差,情绪上更不稳定。其主要原因是流动人口在疫情期间失业或者收入下降,导致家庭经济压力更大,家长就更焦虑,并将情绪传递给孩子。流动儿童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大部分为个体户、工厂上班人员,遭受疫情冲击更大。 

最后,一线教育工作者围绕随迁子女在校学习、疫情影响、经费支持、老师待遇、政策趋势等发表了见解与体会。公益组织、基金会等从业人员也分享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如流动儿童返乡提前化、疫情影响、自我造血机制的构建、队伍建设等。

一线教育工作者发言(从左至右):

李锋华(民办弘梅小学弘梅二小校长)、王伟忠(上海市民办华博利星行小学校长)、张小海(原上海浦东新区民办航头小学教导主任)、付纪荣(上海市民办双江小学教导主任)、朱崇福(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管建平(上海市浦东新区新时代小学校长)

  

公益组织、基金会等人员发言

戴敏有(中静公司董事长助理)、贾怡燕(铺路石青少年发展中心项目经理)、刘伟伟(上海太阳花流动儿童公益组织)、彭涵(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魏佳羽(新公民计划总干事)、周洋(多阅公益创始人)



来源:上财高等研究院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0-12-2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