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成尚荣:不妨让学生多学点“无关紧要”的东西


有段话一直萦怀不去,令我时常回味。

那是一段大学教授讲给小学生的话,讲话者是王澍。他是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曾获得过国际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

一次,在中国美术学院附属小学的毕业典礼上,他对学生讲:“亲爱的孩子们,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很爱好体育,但是没有成为运动员,可如今在这个拼体力的建筑设计界,我的身体素质是最棒的;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很喜欢画画,但是没有成为画家,可如今我作为一个建筑师,画起图纸来非常轻松;我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喜欢写作文,但是没有成为作家,可是在众多普利兹克奖获奖者中,大家说我的设计文稿写得最有内涵。”

他的结语是:“孩子们,当年看似无关紧要的东西,都在我的身上发生了化学反应,对我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这段话像谈心一样直白,可意蕴却很丰富,着实精彩!这是我的真实感受,相信大家也会有同感。

赞叹过后,不免细思:王澍的这段话究竟好在哪里呢?我认为他用生动、易懂的话语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而且这个道理会自然地浸润心灵,进而启发思维。

他的这番话让我不由联想起了综合素养的话题。学生发展需要有带得走、带着走的东西,那就是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在学科核心素养之上还有一个整合性的素养——综合素质。人是一个整体,生活更是综合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赖于人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来自学科核心素养的融合、融通,进一步讲,综合素质升华了学科核心素养,它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所以培养综合素质要求学科教学打开边界,引导学生打开眼界,学会将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发生联系,结成知识图谱,编织成素养网络,将自己发展为完整的人。

比如,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基础不可替代,也不可逾越,万丈高楼要有扎实的地基,否则大厦就会立即倾覆。又好比长途跋涉,必须有底气和实力,否则走不远、走不稳,走不到终点。

基础意味着可能性,基础有多厚实,发展的可能性就会有多广阔,孕育出的可能就会有多丰富。所以,基础,尤其是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看起来无关紧要,其实都在默默支撑人当下与今后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基础,连一点点轻慢都不行。

比如,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真正的五育融合是化学反应:五育之间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支撑、互相促进,形成一股合力,让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但是五育融合要以五育并举为前提。

五育并举说的是每一个“育”都重要,都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没有五育并举,就不会有真正的五育融合,因此要把每个“育”都做好、做到位。但是在每个“育”做好的时候,要主动伸出手来与其他各“育”合作,相互交融,催化五育之间的化学反应,反应的产物是人的整体、和谐发展。这是人发展的理想境界。

儿童有自己的兴趣,而且兴趣是多元的。培养兴趣,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让自己有个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创新的先导。我们应该让学生有喜爱的学科、喜爱的活动、喜爱的“角落”——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心爱的学科”——但是,培养兴趣、爱好、特长,目的不是刻意让儿童成为一个什么家,而是培育和发展素养。

儿童的兴趣到一定时候会出现“中心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心兴趣”大概是在八岁开始形成。教师要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让“中心兴趣”朝着最大可能性的方向发展,所谓的“家”自然就在其中。不过,我也相信,儿童的“中心兴趣”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应该顺其自然,也要积极引导。

这里还隐含着另一个问题:是否允许学生对某一学科不喜欢,即能否接受学生偏科。我深以为这并非绝对不可以。要知道有不少大家在中小学阶段学习时是有偏科的,这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有关。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偏科不能提倡,要努力引导纠正,但在不提倡的前提下也千万不要歧视,不要打压,更不能轻易放弃偏科的学生。

至于王澍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如何回答,我并不知晓。我只知道,当学生问他“什么学科对于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时候,他回答说,不要问什么最重要,而要问自己喜欢不喜欢。

他又说,我造一个房子就是造一个世界。我的理解是,每个学生在学习时,无论哪个学科都是为他们打开一个世界,而所有学科沟通起来,他们进入了一个偌大的世界,然后可以到处寻觅,到处创造。由此,王澍这番话让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更多的想象。


文章来源:第一教育专业圈 2024-04-01发布

出处:“中国教育报”,作者系江苏省教科院研究员,原国家督学 成尚荣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4-04-0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