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厉以宁: 经邦济世不老心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党中央表彰的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中,不乏教育界人士的身影。他们是教育战线千千万万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的成就,是教育战线在伟大时代洪流中建功立业的见证。本报选取其中几位代表,重温他们的故事,致敬他们的人生。——编者


厉以宁: 经邦济世不老心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40年里,他迸发出惊人的智慧和能量。

他是中国改革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经济学泰斗,他提出的非均衡理论、双重转型理论、超越经济学理论等都为中国改革实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奇迹”的创造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他已88岁高龄,完全可以颐养天年。但他却仍然奔走。迎难而上地奔走。

细想起来,也没什么奇怪的。

他是厉以宁,一个向来迎难而上的人。

1980年,他第一次提出“股份制”。他说,中国的问题在于没有真正的企业,而这主要是产权不明确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做的应该是产权改革,要通过股份制来实现。

那个年代,这是石破天惊之语。

30年后,20091122日,他因提出“股份制”获得经济理论创新奖。组委会如此评价他的理论:“‘股份制’是上世纪80年代末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在经营权主导改革和产权主导改革的讨论中,引领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推动了所有制改革,开启了资本市场的发轫,完善了市场经济的微观体系建设,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全面、深刻、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他还关注民营经济。

进入21世纪,在全国政协的支持下,成立了以厉以宁为组长的调查组,对民营经济发展进行考察,提出“放宽非公经济市场准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改革完善税制”等建议。

2004213日,调查报告以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的名义,连同厉以宁一封手写的信件递交国务院。就在当天,国务院领导批示,“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应有一个通盘考虑,着手研究一些重大的政策性问题,形成一个政策性指导文件”。

第二年,“非公36条”正式对外公布,2005年的春天,也因此被国内外经济学界称为“中国民营经济之春”。

于是,继“厉股份”之后,他又收获雅号“厉民营”。

他还是北大学子心目中的“名嘴”,学生们私下里亲切地称呼他为“厉老爷子”。

当年,厉以宁刚刚从图书室资料员走上讲师岗位,开了西方经济学的课程,身上没有任何光环。他的出名,源于他的课。

西方经济学的课程往往古典、老式,但厉以宁的课却特别吸引人,深入浅出。由于他的课非常受学生欢迎,只要开讲,当年北大一教二教最大的教室都会是人山人海,还有外校的学生过来听。

这位著名的经济学大师,常常会把许多深奥却不免显得枯燥的经济学原理,融汇到各种由自己新编的浅显而生动的故事中,绘声绘色地讲述出来。他不时会在重要演讲中插上几个有趣的故事,举重若轻地传递出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独到见解。

他的一生,不是没有艰难的时刻。

上世纪80年代末,很多人对厉以宁的观点有不同看法,有段时间,他逐渐被边缘化。

但他坚持“可以不说话,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

他自己说,最艰难的是1958年以来至1971年,他被多次下放。尤其是1969年至1971年间,他被下放到江西省南昌县郊区鄱阳湖边的鲤鱼洲农场,苦极了。

然而他心中始终有一团火在烧。

他说:“儒家主张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填一首《破阵子》:“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18-12-1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