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吴良镛:愿人民诗意地安居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在党中央表彰的为改革开放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中,不乏教育界人士的身影。他们是教育战线千千万万工作者的缩影,他们的成就,是教育战线在伟大时代洪流中建功立业的见证。本报选取其中几位代表,重温他们的故事,致敬他们的人生。——编者


吴良镛:愿人民诗意地安居

菊儿胡同遇见吴良镛,是彼此成全的事。

菊儿胡同位于北京旧城。然而这个听起来诗情画意的地方,在1989年以前,却是破败不堪。

以胡同里的41号院为例,建筑密度高达83%,许多家庭无日照,近80人居住的院落只有一个水龙头、一个下水道,厕所在院外100米处。

要改造,也是困难重重。菊儿胡同属于古都风貌的保护范围,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相冲突,一直停滞在规划层面。此外,改造范围才2700平方米,费用也不高,但牵涉面却不少,很多设计单位都不愿碰。

就在这时,吴良镛来了。

他说了一句话:“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可以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亮点的补丁,或者绣上图案?”

这句大白话,蕴含着吴良镛影响了中国建筑界的思想。

——不要大拆大建,要“有机更新”。

——不要破坏原有的历史环境,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要探索一条旧城更新和危房改造的新路子。

——不要一股脑儿地拥抱西方建筑流派,要保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内涵探索。

梦想来源于初心。

少年时期,国破家亡,他流离失所,敬爱的国文教师,就被日军飞机炸死在自己眼前。

民族血泪,促使吴良镛在内心早早地树立了“谋万人居”的理想。

抗战胜利后,他应梁思成之约,协助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与林徽因成为系里仅有的两名教员。

1948年,他赴美深造。新中国成立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给吴良镛寄去一封信,信中有四个字:“百废待兴。”

凭此,吴良镛做出了抉择。此后几十年,他在中国的土地上,奔走,探索,沉思。

他为中国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激动,也为大拆大建中暴露的乱象痛心。

他说:“我豪情满怀地目睹了祖国半个多世纪的进步,每每扪心自问,我们将把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交给子孙后代?”

梦想渐渐清晰——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他说:“一个真正的建筑大师,不仅看他是否设计出流传百世的经典建筑,也看他是否能让自己国家的老百姓居有定所。”在他看来,“与公共建筑相比,我更在意民居。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

那年,为了改造好菊儿胡同,为了心中那个为普通人造福的梦,面对那个典型的“危积漏”(危房、积水、漏雨)地区,他和学生们先后出了上百张施工图。

当新的菊儿胡同出现在世人面前,一片惊叹。

原有的树木被精心保留。一水儿的两层、三层小楼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丝毫不觉得突兀。一进套一进的小院子,面积虽然不大,却并不觉得压抑。这样一座“类四合院”,完全没有高楼大厦那种冰冷、孤立的感觉,“大爷”“大妈”“叔叔”“阿姨”……邻里间出来进去的都打声招呼,有了困难也相互帮助。

那不是冰冷的把人隔开的院落。

那就是过去几百年间,在鸽哨中醒来又睡去的北京城。

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经说过:“不管你到哪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会说起吴良镛。”

2012年,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居环境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将一直为世人所铭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18-12-1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