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校园掠影
  

学生在生态园里快乐成长

在不久前公布的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里,有这样一所颇有特色的农村小学榜上有名,这里有“百草园”“农耕坊”“三味书屋”,这里有“四季文化节”“自然‘土实验’”,这里还有一群在“生态园”里快乐成长的学生……

“生态园”式教育是什么样的?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近日走进了山东省诸城市大源学校。

学校建在园林里

走进大源学校,雅致的教学楼、红色的塑胶跑道、绿色的人工草皮运动场、满眼的绿树红花让人心旷神怡。校园东侧一片20多亩的“百草园”,占了校园的“半壁江山”。

“学校位于占地万亩的大源生态园内,生态园内有上千种风景树、绿化树,还有600多亩的水库、河道,自然生态资源非常丰富。”大源学校校长郑明岩向记者介绍说。

大源学校的前身是龙都街道刘沟小学,只有3排旧平房,坑坑洼洼的操场一到下雨天好几天没法儿上体育课,任课教师平均年龄接近50岁,周边村子有条件的家庭都已把孩子转到城里读书。

2014年,学校争取当地企业资源支持,由大源建设集团投资2500万元建设了新校舍。如今,学校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功能室、高规格的塑胶操场,可容纳近千人的报告厅一应俱全,成了一所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

新学校建起来了,师资成了发展瓶颈。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学校与市实验小学结盟共建,成了实验小学的分校区。”诸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李熙良说,“实验小学派出校长,并安排了10名业务骨干去交流任教,双方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学校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得以迅速提升。”

课堂搬进“百草园”

秋日的“百草园”每天都是热闹的。五年级一班的花生收获了,孩子们在教师带领下,挖花生、摘花生、尝花生,一起回忆种植花生的过程,品读作家许地山的《落花生》,分小组讨论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

“建校伊始,我们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并邀请专家论证,最终确立了走‘生态化教育’的特色办学之路。”郑明岩告诉记者。

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从课程到课堂进行了全面探索、实践。学校把课堂搬到生态园内,将生态园作为独特、开放的第二课堂。师生在这里动手劳动,感受农耕文化、地方文化,开展观察、写作、写生、摄影活动,开展科学探究、创新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长本领、学真知。

“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一块自己的‘习耕田’,春天,教师带领学生们播种下水萝卜、小白菜、土豆、扁豆等蔬菜,花生、谷子、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教师罗金刚说,“经过几个月管理、观察,孩子们可以了解一粒种子成长为果实的全过程,加深了对‘粒粒皆辛苦’的感悟。”

“我可喜欢这片‘百草园’了,这几棵梨树也是我们班管理的。”五年级学生孙海港兴奋地指着几棵梨树说。

课程融入“生态化”

“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让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大源学校副校长张乐学说,“基于人本理念,我们在整合课程上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学校根据学生年龄、学段及学科特点编写了12本校本课程教材,包括动手操作型和研究实践型两大类。课程在与国家课程相融合同时,着眼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课文《花钟》后,在教师带领下选择不同的时间去生态园里观察,寻找课文中的花儿,记录花儿开放的时间;五年级的学生学了“面积计算”,跟教师一起带上米尺,现场丈量菜畦面积;美术课上,学生们对动物、植物、风景进行写生……

“百草园”还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四年级的学生们经过几个月努力,对“百草园”内的水质、土壤、植物、动物等进行了跟踪实验,撰写了《大源学校“百草园”环境考察报告》,还很专业地提出了种植建议。

“孩子在这里学得特别开心,每天回家都给我讲学校里发生的趣事,绘画作品还得了全省一等奖。”六年级学生张可柔的父亲高兴地说。

在这里,可以看到远离城市的另一种“繁华”,在这里能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让人感受到“生活即教育”的真谛。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19-01-1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