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关注留守儿童培养 助力乡村教育发展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公共服务不均等、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的深刻反映。与其他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遭受各种安全和心理隐患。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主要场所,成为关爱和阻断“新生”留守儿童的重要阵地。作为乡村教育面对的特有群体,留守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不仅是影响西部民族地区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和关键因素,更是关系到乡村振兴顺利实现的重大内容。对于留守儿童较多的西部民族地区来说,我们更应该认真总结梳理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为民族地区开展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政策分析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非常重视留守儿童关爱教育问题。留守儿童作为儿童所应享有的基本权益保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不久前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中已予以落实。同时,为进一步落实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保障问题,国家在制定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规划纲要中均涉及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政策,其政策主要体现在为留守儿童提供入园、入学和在学校住宿等基本保障,同时通过不断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制,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和行为指导,努力提高留守儿童家长的监护意识和责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2015年6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调研考察时指出“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针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民政部等十部委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以及《民政部等六部门关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政策围绕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与照料、关爱教育与健康成长等方面构建了系统性的政策保障体系,进一步明确了留守儿童的家庭监护主体责任,落实县、乡各级政府及村级组织的责任,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关爱保护力度,以及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和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等,建立健全了包括政府、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在内的留守儿童保护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充分保障了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并强调“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等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内容。教育部相关司局负责人指出,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巩固教育脱贫攻坚的工作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在全面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时代背景下,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同样需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区域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实践探索

贵州省惠水县位于贵州省中南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全县少数民族聚居,世居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回族、壮族、水族、白族、毛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61%。人口多、耕地少、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严重不足、农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现实困境是制约惠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截至目前,全县有留守儿童9624人,占全县在校生的15.56%,占农村在校生的48.56%。因此,全县留守儿童占比高、人数庞大,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尤为重要。

区域内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措施明确、成效显著。全县建立健全了服务保障机制,成立了由县委办、县政府办、县教育局等28个单位组成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围绕留守儿童基本生活与监护照料、学业成长与能力发展、健康成长与安全保障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库、关爱留守儿童应急机制等。建立完善了活动阵地,开展人文关爱教育活动。依托改扩建寄宿制学校等建设项目,开展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建成留守儿童之家61个。依托各种活动阵地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发展个性特长,健全人格;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学经典诵读等活动,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激发斗志,树立远大理想志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弥补亲情缺失,教学生学会感恩。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立体式关爱网络。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创新构建了乡村、企业、学校“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体系,建立“群策群力”关爱模式,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服务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制定了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减少外出务工,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全县探索形成了惠水县学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三四五”工作创新模式。在关爱教育理念上做到“三个优先”,即在学习上优先辅导、在生活中优先照顾、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在关爱教育措施上做到“四个结合”,即将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工作与提高教育质量相结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结合、与党员创先争优相结合、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在关爱教育目标达成上做到“五个学会”,即学会生活自理,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学会相互交流,培养积极乐观心态;学习传统文化,培养礼仪诚信品质;学习法律法规,提高自救自护能力;学会感恩珍惜,树立远大理想志向。把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纳入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

惠水民族中学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独立高中学校,现有在校生443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比60%以上,留守儿童共计535人,占比为12.06%,而以在就读高中之前有“留守”经历为统计标准,则留守儿童占比达25%以上。作为农村高中学校,面对比例较高的留守儿童和刚刚从留守儿童阶段成长过来的学生群体,惠水民族中学立足自身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总结形成了一些成功经验与做法。

建档立卡,精准施策。从高一新生进校开始,学校对留守学生群体进行排查,并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三种类型,即思想积极进步、勤奋好学的“穷人孩子早当家”类型,对自己的学习、前程不是很看好的“得过且过”类型以及自暴自弃的“读书无用论”类型,安排任课教师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进行跟踪关爱教育和个性化的学业发展和能力成长辅导,确保每一名留守学生均有一名教师在背后默默关注和关爱学生成长,直到学生高三毕业,并建立成长档案的动态跟踪、跟进归档、分类管理等制度,避免留守学生管理“标签化”“公开化”“污名化”。

开展活动,增加陪伴。针对大部分留守学生周末、节假日以及寒暑假等都不能回家的实际情况,学校安排专人组织相关活动,让留守学生感受到节日氛围,增加师生陪伴。例如,学校每年中秋节都会为留校学生举行中秋晚会,组织他们准备一些文艺节目,并为他们准备一份中秋礼物,安排教师和他们一起过中秋,给他们在学校营造第二个家的温暖。

组织家访,关爱生活。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小手牵大手”暨留守学生大家访活动。每次大家访以惠水县10个乡镇、街道办为单位,每个镇(办)都会安排15—20名教师,深入学生生活所在的家庭或监护人家中,与家长或监护人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宣传相关教育帮扶政策,让家长明白学生在学校每学期实际享受学费及生活费等资助政策减免情况,强化家校互动、沟通与交流。同时,教师也现场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生产生活状况、家庭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等。通过家访活动,进一步增加了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对教师也是一次精神洗礼。

心理咨询,促进成长。农村留守儿童因长期的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甚至是他人监护,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可能出现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状态等,为预防心理问题产生,促进其健康成长,学校主要开展了生涯规划、人际交往、学业辅导、青春期心理、心理危机预防等专题教育,促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开展“微助学”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帮助。学校成立“惠水民族中学教职工微助学基金会”,由学校资助中心牵头负责,发动全体教职工开展爱心捐助活动,为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学生献爱心,践行学校“用人性的温暖唤醒心灵”的办学理念。同时,学校部分教师还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发动爱心人士资助经济困难家庭留守学生,勉励学生艰苦奋斗、勤奋好学、报效祖国。

提供牵线搭桥的服务,寻求社会多方资助。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关爱留守学生活动。如通过“往西公益”资助计划“香港慈恩基金”资助活动等,学校每学期安排约35名家庭经济困难留守学生开展读名著写读后感活动,促进留守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西部经验及启示

贵州省惠水县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实践探索,为高校输送了一批优秀毕业生,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乡村情怀的未来新型农民,有力助推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其实践探索为乡村振兴和留守儿童关爱教育提供了较好的范例,值得参考和借鉴。

党委政府的统筹协调是做好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组织保障。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的统筹机制,切实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职责,构建形成留守儿童关爱教育的立体化、全方位、无死角的教育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是做好留守儿童监护抚养的法律保障。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宣讲,不断提升父母对家庭责任的重要性认识,切实落实父母依法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解决留守儿童“生而不养、养而不教”问题。

提升学校的关爱教育水平是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保障。学校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场所,切实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学校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体系,通过家校配合,共同提升关爱教育能力和水平。

推动社会共同参与是保障留守儿童综合发展的环境保障。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关爱服务优势,为留守儿童提供假期日间照料、课后辅导、心理疏导等关爱服务。广泛发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教育,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综合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个长期存在的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通过发挥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优势,协同推进解决。当前,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关重要,教育返贫防控措施必然会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也将深入实施。在此背景下,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将会得到不断完善,关爱保护力度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与此同时,随着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相关政策措施的进一步落实,也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现象。贵州省惠水县及县域内所在的民族中学的留守儿童关爱教育实践探索可以为相关区域带来参考和借鉴价值。

  

作者:吴霓 杨立昌(作者吴霓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立昌系贵州省教育科学院教授)

出处:《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1年第12期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2-01-0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