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重新定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热词。但是,当下流行的合作学习,在理论认识和实践效果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为什么合作?怎样合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合作学习的目标需要厘清。相当一部分人对合作学习的目标认识不到位,错误地认为合作学习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过程都局限于课堂之上、教室之中、学科之内。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这是必然的。但是,这只是合作学习的衍生品,绝不是合作学习的真谛,更不是合作学习的终极目标,合作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掌握合作的方法,形成与人合作的习惯,具有与人沟通交流、协同工作、和谐相处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今天的合作学习是为学生未来的工作生活奠定基础和服务的,简单地说,合作学习的目标是学习合作。

合作学习的实践有待提高。回顾合作学习的发展历程,可以简单地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交流讨论阶段。自新课程改革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合作学习很快成为一种时尚,专家、校长、教师人人谈合作学习。很长一个时期,对合作学习的认识还很肤浅,错误地把课上就某一个问题的讨论,或者师生之间的交流当作是合作学习的全部。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邻桌几个同学讨论,然后再找一位同学发言,虽然讨论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比教师讲解灌输有一定的进步,但毕竟还停留在对某一个问题讨论交流的层次,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建立起联系,仅仅是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第二阶段,小组学习阶段。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视野的拓展,人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有人从美国合作学习方式中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发言展示,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只能解决某个知识点的学习问题,不能解决合作的态度、方法、习惯等问题。这种临时性的合作,缺少过程的管理、监督和评价,合作过程处于失控状态,学生在小组内是否在讨论学习内容,教师都无法有效把控,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于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始由临时讨论走向较深层次的合作。合作的内容不再局限于某一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学习项目,也可以是一项实践活动;活动的范围不再局限于课堂,开始延伸到课外。美国采用的这种合作方式,课上对学习内容随机分组,相互交换不同的看法,最后达成一致。对某些相对宽泛的问题和学习内容,自然延伸到学校之外。许多学习过程是在小组内完成的,学习成果不再是一个人的,学习的方法、途径和学习的思路、思维的角度,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得到拓展和优化。

第三阶段,组织化合作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仅限于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建立牢固、深入的联系;过程相对较长,缺少过程的有效管理和监督评价。针对合作学习存在的这些问题,2008年我们提出了“组织化合作”的概念。何谓“组织化合作”:

合作学习的目标直指学习合作。今天的合作学习都是过程和手段,都是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打基础的。

建立结构相对稳定、关系深入密切的学习组织。在学习中有目标、有分工、有管理、有评价,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信仰,有统一的行动纲领和行为规范,分组有标准,小组命名有文化,过程有监督管理。

实施团队捆绑式评价,成员间差异性积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淡化个体评价,强调对团队的评价,从而增强集体荣誉感,创建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文化。评价重心从以学生个体为主转变为小组评价为主。实施差异性积分,同一个问题,小组内不同同学回答所得的积分不一样,学习成绩越好,得到的分数就越低。

第四阶段,资源性组织合作阶段。信息时代的学习已经超越了学科课堂和学校的界线,学习的方式和内容已经高度生活化、社会化,现代教学不可能没有家长、社会的合作与参与,所以,合作学习不仅仅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参与合作。2013年之后,我们开始把合作学习的视野指向家庭、社会、技术领域,合作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还要把身边的学习资源和现代技术运用到极致,让身边的一切都服务于学习和发展,形成大合作的基本思想。

合作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上就某个问题的讨论交流,也不仅仅是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助,合作学习是网络技术背景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校校之间多维度的资源性大整合。合作的目标也由通过合作解决当下学生学习问题转变为“怎样教会学生今后如何与他人和谐相处”。由“合作学习”向“学习合作”转型是当前合作教学的关键性问题。(新闻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08-2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