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家庭教育中的“父亲角色”缺失过半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承担着共同的责任,父亲和母亲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教育孩子,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认识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然而,近期的一项调研结果却显示:不仅上海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存在父亲角色缺失和偏差状况,本地学生家庭的此类情况也不容乐观,尤其是中小学生的性别特征普遍弱化,呈中性区间,值得高度关注。

近日,第十一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中,“友善型家庭环境建设”为主题的第四分论坛上,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留美分会会长陆建非负责的研究课题组公布了一项调研结果:对上海嘉定区、奉贤区、杨浦区和浦东新区等6所中小学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访谈、调研时,发现父亲角色缺失和偏差状况在上海不容乐观。

记者了解到,以嘉定区一所民工子女为主的小学为例,“每周与父亲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不足一小时”的学生比例为:在三年级119名学生中占36.1%;在四年级156名学生中占21.7%;在五年级156名学生中占21.8%。“父亲会经常主动陪孩子玩”的比例分别是三年级21.7%;四年级24.6%;五年级34.0%。“有心里话最想与爸爸或妈妈倾述”的学生比例分别是三年级,爸爸15.1%,妈妈45.4%;四年级,爸爸24.6%,妈妈39.4%;五年级,爸爸24.4%,妈妈44.2%

陆建非指出,在对浦东新区某所以民工子女为主的中学17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研时发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选择“父亲第一形象为铮铮男子汉”的比例会走低,仅占17%。而每周“父亲面对面交流不足一小时”的学生比例竟然高达42%。心里有话最想倾述的对象,选择父亲的学生仅为6%,而选择“同学或朋友”者高达51%

此外,对“第二次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中400个中小学生家长样本资料的统计分析显示:家庭教育分工中,夫妻共同承担不足四成,母亲依然唱主角,父亲“缺位”平均近一半。

本次调查中,用辅导孩子学习、培养孩子特长、接送孩子上下学、开家长会、培养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教孩子明辨是非、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孩子生病时带孩子去医院、给孩子买生活用品、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孩子不开心时给予安抚、和孩子一起游戏及和孩子聊天等14个指标考察家庭教育分工情况,统计数据为“妈妈为主”43.2%,“爸爸为主”10.8%,“爸妈共同承担”平均为39.9%,“其他人做”2.6%,“没有人做”3.5%。

这组数据反映出家庭教育分工的主要情况,夫妻共同承担家庭教育的比例不足四成,距“夫妻共亲职”的理想养育模式仍有较大差距,多数家庭在子女教育上夫妻的付出不均衡;八成以上母亲承担子女教育,是绝对主角;只有五成父亲承担子女教育,近半家庭存在父亲教育缺位情况。

据悉,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联合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开展中国儿童亲子教育现状大型公益调查,发布《2016年度中国亲子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在孩子进行玩耍、阅读、做功课、体育锻炼、交往、旅游、过生日或节假日等场合,家长的陪伴时间均有所增加,而妈妈的陪伴时间又明显高于爸爸;陪伴的功利性还比较明显。

“母亲在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给孩子购买生活用品方面具有优势、付出较多是必然的,但在开家长会、培养孩子行为习惯、安抚孩子、和孩子聊天等并非母亲优势的方面也存在较多父亲缺位现象,这就是个不容忽略的大问题了。”陆建非告诉记者,以往有研究表明,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父亲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而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缺位”,对孩子的长远发展不利,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母亲的负担,加剧了家庭矛盾的产生。

在陆建非看来,在孩子教育上是否“缺位”,关键在于父亲自身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在忙工作、忙自己的事与照顾家庭、教育孩子的天平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如果把教育孩子当做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本职工作之外的另一个事业,就不存在“没有时间”“做不好”等借口了。“父亲对孩子的作用是任何人也不可替代的,履行父亲职责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心中有孩子、肩上有责任,便能以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式与母亲实现优势互补。”

家庭教育有两盏灯:母亲是家里亮着的那盏窗前灯,是一盏柔和、温暖的灯;父亲是出门路上的那盏路灯,照亮孩子前进的方向。在当下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现象较重,更多扮演了“供养者”角色。受制于这一传统观念,作为父亲应当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时常就变得可有可无。美国教育家赫伯特曾说过:“一个称职的父亲,抵的过一百个老师。”父爱如山,它一直以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孩子的成长。

问卷调研的相关数据显示,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育中父亲缺席,父教缺失,父爱缺乏的现状令人担忧。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尤为重要,且不可替代,是因为:科学的父教促进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精准的父亲角色拓展孩子的社会行为;父亲对孩子性别意识、认知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父爱更多的是陪伴与守望而不是溺爱或监管。

对此,陆建非建议,可通过开展以“父亲的职责与功能”为主题的家教培训,开设“父爱情感表达与沟通技巧”的专业讲座,提升“父亲节”的仪式感、生动性和亲和力,以及父亲参与育儿过程中,提升社会支持的力度等方式来助力社会共同增加父亲在家教育儿中的能效。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家庭教育周刊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09-2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