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核心期刊藏巨大利益链 学术评价弊端凸现


“核心期刊”异化之鉴映照学术潜规则灰色地带

  作为代表一国学术水平的核心期刊,一旦陷入利益纷争的泥潭,必然会走向公平竞争与学术清明的反面,荼毒学风,贻害无穷。


  在国内的学术界,有这样一个术语与科研成果、晋升职称、评奖、聘用、学位、高校排名等密切相关,那就是——“核心期刊”。同样是这个词,也与学术腐败、权学交易、钱学交易等学术界不良风气关系甚密。以“核心期刊”为中心,有一群人游走在学术的灰色地带,串联起一条巨大的利益链。

  核心期刊里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秘密?为什么学术界普遍对国内的核心期刊现状表示不满,却不得不遵循其中的潜规则行事?记者针对国内学术界的中文核心期刊现状等问题调查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部分教师和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悖论:虽然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所规定的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科研能力,以及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与学位直接挂钩的做法,是有违学术规律的,应当取消;但是,他们对于取消这些规定后学术评价标准的走向却感到迷茫。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处在“核心期刊”这个巨大利益链条之上的一环,核心期刊在有着种种弊端的学术评价机制面前,毕竟给学术圈提供了一个貌似公平的竞争平台。

  核心期刊的 生财之道 


  “在SCI上所列的期刊上发表论文从来就没有收取版面费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但是现在国内很多自封的‘核心期刊’却明目张胆地要版面费、审稿费。”

  国内的核心期刊收取版面费已经从刚开始的“地下规则”变成了现在的“明码标价”。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核心期刊版面费的多寡是根据该期刊在学界的影响和地位来确定。一般说来,核心期刊的增刊,每个版面大约在300~600元;而如果是核心期刊的正刊,就需要800~1000元,一些知名大学的学报以及有影响的专业核心期刊中,有的版面费高达5000到8000元,甚至更多。

  目前国内诸多高等院校都有明文规定,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定数量的文章:硕士生要求发表1~2篇,博士要求2~3篇,否则不予颁发学位证书。这些论文少则两个版面,多则五六个版面,这样算下来,每个学生为了毕业发表论文要花费的版面费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核心期刊的主办方从版面费中牟利更是显而易见的。记者查阅了《江汉论坛》2005年的一期增刊,上面一共发表了123篇论文,大多数论文是两个版面,按每篇文章最低500元计算,这一本增刊就能赚6.15万元,版面费更加高昂的正刊所攫取的利益可想而知。

  何祚庥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办刊物的人由此看到了经济效益,他们都受到利益驱使,绝大多数核心期刊收取的版面费,最后都变成了福利费或者奖金了。这些福利费和奖金额度很大,要远远超过他们的工资收入。刊物内部有这样一个激励机制在引诱着他们,因此,要想动摇核心期刊目前的地位就很困难。因为期刊社编辑们从中收益十分丰厚,他们指望靠版面费来改善生活。”

  杨教授是山东某师院的教授,目前他也是《XX文学》外聘的审稿编辑,他对记者说:“最近《文艺理论与批评》的一个女编辑一直给我打电话,说我的文章不错,如果有课题经费的话,就花三四千元买两个版面支持她。她说这个月的版面目标还没有完成,差一点也拿不到奖金。”

  全国的核心期刊数量就1000多本,每期能够发表的文章数量也固定,但是等着发文章的人却逐年增加,需求量如此之大,期刊社不能眼看着到手的钱不挣,于是就应运而生了多种生财之道。他们以最大限度地扩大版面为手段,版面扩大了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版面费进账。

  杨教授跟记者讲:“从去年开始《XX文学》把关键词、摘要等论文必备的部分都删掉了。当时,我向编辑提意见,但是他们不听,说这样可以节约版面。最初他们还想把作者单位都省掉,我说不标明单位让人家怎么评职称啊?他们回答说,标清单位干什么?有的作者单位是‘XX师范学院’、‘邯郸X学院’,这样低档次的学院放在我们杂志上,不是丢我们杂志的脸吗?开个用稿通知就可以了。这让我觉得很滑稽”。这样的情况不仅在《XX文学》上出现,很多期刊都出现了这种现象。

  “以书代刊”,是杨教授给记者讲的又一个核心期刊的生财之道。“因为人们一看到‘增刊’二字就觉得不舒服,所以编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让‘增刊’也能登大雅之堂,于是有的期刊就将‘增刊’改称‘学术卷’,或者干脆另外起个名字。比如《外国文学研究》的增刊叫作《世界文学评论》,这些增刊外表上毫无增刊的样子。以书代刊,没有刊号、书号,在这上面发表的文章实际上不算正规发表的文章,但在一些要求不严格的学校却能被承认,可以滥竽充数。”杨教授说。

  神通广大 的核心期刊代理 

  “我是老师,帮助大家学习及发表论文。本人原则:诚信为人,开心做事!发表论文,帮助保研。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等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CSSCI以及北大核心期刊,发表率高,周期短。由于篇幅有限,现仅将国家级期刊以及北大核心期刊中的一部分期刊内容概括如下(中间期刊名字以及刊号中用XX代替的目的是为了保护期刊,不是英文的X)。另外,还有一点要说一下,许多老师也许觉得今年年底才评职称,到时候再发表也不晚,却没想到到了自己想发的时候期刊都已经排到明年了,这种状况屡见不鲜,如果您需要今年年底之前发表自己的职称论文的话,请先和我联系,我对应您文章的类型告诉您什么时候投稿还来得及在今年发表,这样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使您不会错过今年的职称评比机会。”

  记者在北京某高校的论坛上看到了这样一篇颇为人性化的征稿启事,落款人是“刘老师”。这则征稿启事在其他网站上也有,他所代理的期刊多达数十种。

  据杨教授说,国内大部分核心期刊都是由一些广告公司承包。这些广告公司定期到高校去征稿、组稿,他们特别瞄准的是师院一级的学校,找一些副教授以上的人来拉稿子, 这些人更急于发稿。“外包的情形在中国期刊界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因此才会出现刘老师这样“神通广大”的代理。

  为了进一步了解核心期刊代理的情况,记者又在网站上找到了一个安徽自称为张编辑的男士。他对记者说:“我这里代理了很多期刊,你看看你需要什么期刊。”当听说记者要发表文学类的稿件后,他立即给记者提供了三个选择:《科教文汇》、《文教资料》和《安徽文学》,并说明只有《科教文汇》是南京大学版的核心期刊。他还说,他联系的刊物,保证没有增刊,“我们只做正刊,一个版面600元。但是,最快也要明年2月份才能发。其他期刊,比如《江汉论坛》、《北方论丛》等都已经排到明年5、6月份了。”

  就是记者跟张编辑敲定好的这本《科教文汇》杂志,在另一位北京的期刊代理那里却成了非核心期刊。这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女士一听说《科教文汇》,立即以一种嘲笑、蔑视的语气说:“《科教文汇》是什么核心期刊啊?我们根本都不做这个,太烂了。人家说是核心期刊就是了吗?你不会上网查查吗?开玩笑!600元钱发核心期刊,怎么可能?要是能发的话,给我发10篇吧!”而她给记者提供的西南某大学学报,一个版面费就高达3800元。

  记者专门查了这本由安徽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科教文汇》,发现它既不在北大版也不在南大版所收录的核心期刊目录之内。

  外包组稿的触角更深入到学校内部,在全国各高校的BBS论坛中,诸如“优质核心正刊征稿”、“优秀期刊征集文稿”的帖子随处可见。记者在上海某高校的BBS上找到了一条征稿启事,按照上面所留下的电话拨打过去,接电话的竟然是一个本校在读的硕士,当记者以学生的身份提出要发表论文时,他很无奈地说,目前手头上只有两本刊物,而且都是增刊,一本是《船山学刊》,是综合类的期刊,另外一本是财经类的《财经界》。版面费都是450元/版,一版约两千字。丁同学说,他做校园的组稿代理已经有一年了,最初是因为他的一个朋友在做期刊代理,要他在学校帮忙发些征稿信息,从中能够拿些提成。“但是组稿代理赚钱并不多,因为我手头上的杂志太少且都是增刊,所以想在这上面发论文的人不多。好的时候一个月能发五六篇,每篇文章我能赚30元。反正我不把它当成‘主业’,就这样做着。我的朋友是我的‘老板’,我组来的稿子都要经他手再转到期刊编辑那边去。”

  像丁同学这样的校园组稿代理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存在,他们一般是通过朋友的介绍从事这方面“兼职”的。在网站上,记者随机找到了一个湖北武汉的期刊代理,跟他说想做某某学校的组稿代理。接电话的李编辑很快就答应下来,当问及如何计算酬劳的时候,他给记者提了两种选择方案:第一种,他们给出一个底价,让代理自己去做,超过底价的收入归代理所有;第二种,不给底价,价格由他们规定,然后代理按照这个价格组稿,从每篇稿件中给代理提成。

  在采访过程中,很多在校的学生都表示校园的组稿代理在客观上是为他们服务的,因为现在国内的期刊种类那么多,并不是所有的期刊都能供在校的硕士、博士发表论文的,因此有了校园组稿代理,跟核心期刊社的联系就便捷很多,而且投中率也很高,几乎是一投即中。

    为了毕业 疯狂发文章 

    对于高校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言,在他们入学的第一天就被告知,要想顺利毕业,不仅要完成学位论文,而且还要在SCI(《科学引文索引》The Science Citation Index)或者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若干篇论文。虽然《国务院学位管理条例》上并未做出如此规定,但各学校之间似乎较劲一般非要在这方面拼杀一番不可。当然,目前也有一些院校已经相继取消了这种规定,诸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但在更大的范围内,这个规定还是被普遍地执行着,结果逼得学生愁眉苦脸、怨声载道:不仅要花精力写文章,还要花钱发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的陈博士今年九月份已经升入博士四年级了。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学校规定我们这个专业的博士必须发一篇SCI或者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和两篇中文核心期刊,也就是一篇国外的,两篇国内的才能毕业。但说实话,我们这个专业要想在博士三年之内既完成学位论文,又发三篇核心,真的是很难。而且有些导师的要求比这个更高,他会要求你发更多的文章,这简直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这个专业的博士基本上都读四年,甚至更多。我的一个读计算机集成制造的师兄,现在已经读到博士的第九个学期了,他论文答辩刚结束。这个师兄是他们班第二个毕业的。事实上,我们交大的博士都应该是三年制的,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发论文耽误了。” 

    华东理工大学的车博士对记者说,因为学校有硬性规定,所以他们在读博士期间必须多发论文。这种强制性的要求使得他身边的同学包括一些老师在做学问的时候都显得特别浮躁。他说:“因为受到及时思想的驱使,使得我们所做的东西都不能够很深入,有些结论下得过早,就是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除了学校的硬性规定,一些导师对自己的学生要求更高,同样是SCI的期刊,影响因子(评定核心期刊的一个重要指标)1和3差距就很大了,对于我们而言在SCI上发文章已经是个最基本的要求了,现在倒是对我们的要求已经细致到影响因子了。” 

    车博士还说,各个专业和研究方向不一样,发文章的机会也不一样。比如偏应用的学科发文章就要比基础学科难,有的专业让他发一篇SCI真的很困难,但是研究生院却对所有的同学一样要求。 

    相对理工科的同学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发表论文难度就更大了。何祚庥院士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北大中文系等文科院系取消了核心期刊与学位挂钩这个规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国外的人文类期刊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一味地要求学生必须发论文才能毕业的话,那就会助长歪风邪气。 

    但还是有更多的高校没有取消这个规定,那里的硕士和博士们仍然在为发表一篇论文而上下求索。南开大学中文系的于博士说:“我们和核心期刊的关系简直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我们学校要求博士生必须发表两篇核心期刊才能毕业。上个学期我把一篇论文像撒网一样地投到我所知道的各个核心期刊编辑部,上个月收到了西南某大学学报的用稿通知,说我的论文已经通过了匿名的评审,可以发表。但是具体什么时候发表还不能确定。交版面费我心里有准备,但是如果交得太离谱我就无法接受了。我的论文有一万字左右,我所能承受的最高金额是5000元,再多我就不发了,没办法。” 

    为了奖学金 疯狂发文章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给记者讲了一个聪明人的故事:有个学生花很多钱到处发文章,到了学校评定奖学金的时候,因为他发表的文章数量多,就能顺利地评上奖学金。然后他就能用奖学金的钱来填补他所付给学术期刊的版面费。 

    记者在调查的过程中,的确找到了一位这样做的同学。小奇很自豪地对记者说,前几天他刚联系了一个核心期刊,已经发给他用稿通知了。在硕士阶段他已经花钱发了四篇文章。当问到他为什么要花钱发这么多文章时,他说:“当然是因为发文章多,可以评奖学金了。我算了一下,花钱买版面费发文章,就能评上奖学金,奖学金的钱基本上跟版面费差不多。虽然从中我没赚到钱,但是,我可以在我的简历上添上‘获得某某奖学金’和‘在某某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等光鲜的一笔。总体来说还是很划算的。” 

    记者发现,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复旦,高校对于奖学金的评定中都有一栏是要求学生填写发表论文的数量以及在哪个期刊上发表。如果是核心期刊分数就会比较高,数量越多分数越高。这个分数在奖学金的评分中占有极大的比重, 因此,才会出现小奇这样的情况。不仅是在奖学金的评定上,就是在以后找工作的时候,发表过多篇论文也同样会给学生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科研能力”。 

    面对这种情况,俞吾金教授表示出了强烈的担忧,他说,实际上这些版面费最终还是由学校来承担了,是学校花钱买版面,养活了这些核心或非核心的学术期刊。 

   为了职称 疯狂发文章 

    学生们为了毕业、求职而花钱发文章,教师和科研人员们则是为了更高的“目标”才疯狂追捧核心期刊的。 

    目前,在全国众多高等院校里,以量化指标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已经成为行政部门管理的重要方式和基础。这种考核与每一个教师的利益直接“挂钩”:对个人来说,直接涉及晋升职称、科研经费、申请科研项目;对学科来说,关系到申请学位点、申请项目经费等;对学校的各级领导,则意味着政绩和升迁的机会。而在这些量化的评价标准中,在核心刊物上发表过多少文章,出版过多少著作;获得多少以及哪些级别的学术奖项等是最为重要的几个指标。 

    某高校规定,有资格申请教授职称需具备以下条件:独立撰写并出版一部15万字以上高水平学术专著或参编21世纪课程教材和研究生教学用书, 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一项:1、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8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2、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校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一类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3、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学校认定的人文社会科学二类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 

    年底将至,新一轮的职称评定、岗位考核等工作又将开始。“我最近正在帮我以前的同学和朋友代写论文,不仅要帮他们写,而且还要帮他们找地方发表。以前我也帮别人写过、发过,他们很多已经评上了副教授、教授。”杨教授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代写论文、抄袭剽窃、强占学生论文等现象近几年一直被媒体曝光,但在很多地方这样的做法并不为人所耻。华东理工大学的车博士说,他们发表的论文在写作者的时候经常要加上自己导师的名字。车博士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学生发表的文章,在老师评职称的时候,就完全可以算作他的科研成果。这就叫做‘利益共享’。我们双方都能得到好处。即便是导师对于我研究的课题没有多大帮助,也一定要署导师的名字。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这样做, 但是大家一直都这样延续着这个规矩。” 

    他还说,如果导师是院士,或者*的话,那把他的名字放在作者的第几位他肯定无所谓;但是如果导师名气还比较小,或者还在努力地评职称,那他就会比较看重这个排名顺序,也比较关注学生科研成果。 

    无论是抄袭剽窃还是强占学生的科研成果,最终的一个环节都是要找个核心期刊来发表。杨教授给记者讲了一个目前比较流行的做法。学校或者院系请一些权威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者说了算的编辑到学校作报告,以付邀请费和报告费的方式来拉拢核心期刊社的主编、编辑们。 

    “前几天我们单位专门把《文学XX》的副主编请到学校作报告,因为我们古代文学要申请硕士点。给了他28000元的讲课费。有了这28000,他们杂志就答应给我们学校领导和老师发表论文数篇,以后学校申报硕士点、博士点的时候,这些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就会大有用处的。”杨教授对记者说。 

    除此以外,杨教授还给记者讲了很多种拉拢核心期刊的常用和最新手段。方法一:高校作为期刊的赞助单位,比如一次赞助六万元,期刊就要为这所学校留出六篇文章的版面来;方法二:比较小的学校,某学院的院长们, 他们有权力支配资金,为了申报学位点就帮着自己院系的老师发表文章。于是,打着科研出版经费的名目拨一些资金在某期刊上开个专栏,自己的老师一人发一篇,这个钱要比版面费高出几倍甚至几十倍,杂志社当然很乐意,而且这个办法非常隐蔽;方法三:学校出资金给杂志社让他们花钱邀请一些知名学者一起发两三篇文章,一起吹捧某校某系主任或者副主任,比如开个专栏叫“某某某文学评论专栏”,大家对于该主任的学术观点进行建设性、理论性地鼓吹,这样既推出了一个文学评论新人,又让学校名声大噪。《XX文坛》采用的就是此方法。杨教授所列的方法还只是冰山一角,他说为了发文章,小到教师个人,大到院系学校都绞尽脑汁,办法也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谁都想来 分一杯羹 

    那些已经被收录在各种核心期刊目录中的期刊们,立即以最为醒目的标记在期刊的封面上印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几个字,以此来表明自己的身份。因为核心期刊在国内学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有特殊的作用,它是一种稀缺资源,因此才有那么多期刊不择手段使自己晋升为“核心期刊”之列。 

    北京大学图书馆蔡蓉华老师是《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主编, 她主编的这本《总览》是国内现行的各类期刊评定中最为权威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她告诉记者,在评定期刊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指标是必须要参考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它引量、被摘率、影响因子、获国家奖或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工具收录等7个评价指标。这些指标都是国际通行的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方法,按理来说应该是很客观和公正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蔡老师说他们发现这些指标也很不可靠。就拿文摘量来说,国内的权威文摘刊物已经很少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有《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高校学报文摘》等。于是,那些还未被评为核心期刊的期刊就跃跃欲试,使尽浑身解数期望提高自己的转载率。 

    杨教授所从事的是文学研究,他所了解的期刊大都集中在文学界,但是从文学界的期刊这个侧面似乎也可以折射出整个中文期刊的生存现状。说到如何使杂志成为核心期刊,他给记者列举了两种方法:名人效应、人情关系。 

    “档次比较低的期刊,为了提高自己的档次,早日跻身‘核心’之列,他们就争取在每期的第一篇文章上下工夫,不惜花重金邀请知名学者、教授写稿,因为这些名人写的文章一方面质量确实还可以, 另外他们的文章被引用的概率也比较大。我也约过上海某高校的几个专家给一些不知名的学报写稿,这些学报为了能够成为北大版核心期刊目录中的一员是不惜血本的。” 

    作为国内哲学界知名学者的俞吾金教授也曾多次这样被“利用”。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作为导师,有的时候我不得不帮助我的学生推荐一些论文发表。我推荐的论文从来没有收取版面费的,但我推荐论文给期刊,他们还要给我附加条件,那就是让我自己再写一篇发在他们的期刊上。” 

    而靠人情关系来提高转载率在国内期刊界更是普遍的规则。吉林某大学的一本非核心期刊为了成为核心期刊,多年来主编一直在努力与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高校学报文摘的编辑们搞好关系。曾任该期刊的一位编辑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我们主编经常到北京、上海等地请这些编辑们吃饭,请他们到长白山旅游。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各期刊社又都分散在全国不同地方,为了提高转载率,编辑部一般都会邀请那些掌握转载资源的编辑们到当地去旅游。去年我就跟我们主编专程到上海来请《高校学报文摘》的主编和编辑们吃饭并邀请他们去吉林玩,费用我们全包了。” 

    此外,还有一些期刊为了提升自己的档次,不断地策划专题。他们瞄准国内各高校的一级学术研究所和某些领域权威人士,请这些学者就一些前沿问题写成专栏。因为对某个问题探讨集中且全面,这样就能增加被转载和引用的几率,这样做也会使得其在核心期刊的收录过程中把握更大。 

    期刊因为被冠以“核心期刊”之名可以正大光明地收取版面费来为编辑们谋福利、赚外快;教师和学者们可以通过各种关系和方式联系“核心期刊”们为自己发文章,以此来提高自己在学术界的名誉和地位;学生们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就能够无后顾之忧地毕业,甚至还可以搞“副业”;高校则在每年数以万计的核心期刊论文中你争我夺地排名论序。如此看来,在核心期刊这个链条上,每个环节都能够得到好处,难怪“核心期刊”会呈现出如此“繁荣和昌盛”的局面。(《瞭望东方周刊》记者 张琰/上海报道)
 

发布者: 网站管理员  发布日期: 2007-03-1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