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外国高校来华打响生源争夺战 各国推出留学新政


“请问英国主要学校的展台在哪里?”“能给我讲解一下到韩国留学的政策吗?”……前昨(19、18日)两天,国际教育巡回展广州站在东方宾馆火爆展开,截至昨天(18日)傍晚闭幕吸引3万人次进场,学生、家长询问留学事宜的声音此起彼伏。

    据了解,广东高中毕业生仍是外国名校争夺的目标之一,因此,英国、澳大利亚、苏格兰等国家和地区都赶在本次展览上公布留学新政,加入“生源争夺战”,与内地、港澳等高校“拗手瓜”。因此,英、澳、苏等国家展位前被围得水泄不通。与中国比邻的韩国也因地缘及韩剧大热的原因,也越来越受到大中学生的追捧。

    英国:五所大学试行两年制本科

    据了解,今年英国出台了多项留学新政,尤其是对中国留学生更是“厚爱有加”。比如,在这次国家教育巡回展上,有英国参展学校透露,英国政府最新推出“研究生一年延签工作计划”,每年为1000名中国毕业生提供为期一年的工作机会,以鼓励中国学生赴英留学。

    此外,今年入学的所有研究生以及紧缺行业的本科生毕业后都将可留在英国工作一年,期间本科生、研究生适当条件可兼职工作,学生取得博士学位的时间还可延长到4至5年。

    “费用较为昂贵一直是希望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及其家长心中的一个大坎,但今年英国却试点实行浓缩课程计划。”昨日,广东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负责人徐志成介绍,今年英国两年制本科将在德比大学、利兹城市大学、北安普敦大学、斯特福德郡大学和Mid way Partnership五所大学试行,将大大减轻留学费用和时间。“但用两年时间完成三年课程,对中国学生来说,意味着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考验。”

    与此同时,记者也了解到,2007年英国将对赴英的中国公民发放采用指纹的生物统计签证,以杜绝过去申请签证时出现的身份盗窃和提供虚假材料的现象,签证费用也会因此而适当增加。

  澳大利亚:11种奖学金向中国学生开放

    由于留学生在澳大利亚享受的是“国民待遇”,所以该国一直是广东学生的出国留学热地。而在本次巡展上,该国名校更是瞄准英语基础扎实的广东准留学生,派出由14所顶尖大学、7所职业与技术教育院校、英语语言学校以及13所中学组成的“豪华团”参“战”。特别是新南威尔斯等名校展位前更是被学生、家长围得水泄不通。

    “为了吸引优秀中国学生,澳大利亚政府一直加大力度出台有利的奖学金政策。”早前,来自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教育、科学与培训处高级主管博德先生称,除了五年内为来自亚太各国的19000名学生提供总额为14亿澳元的奖学金资助外,今年澳大利亚的奖学金计划把“奋进奖学金”也纳入其中,同时不设专业限制,提供11种奖学金向中国学生开放。

    昨天(18日),澳大利亚国际发展署也透露,将通过为中国学生提供“澳大利亚发展奖学金”和“澳大利亚领导人奖学金”,继续为中国学生赴澳留学提供更多的机会。

    苏格兰:留学生毕业后可申请两年居留权

    “我们希望能在广东实现‘招贤纳才’!”昨日,苏格兰行政院官员Steven向记者表示,今年苏格兰首次在广东推介“招贤纳才计划”,即成功申请该计划的国际留学生,毕业后可在苏格兰工作和生活两年,而无需工作许可证。具体一点,就是从苏格兰高等院校获得高级国民证书(相当于大专)或高等教育学位(学士、硕士、博士)、且有能力供养自己和家人而不需任何形式的公共资助或救济、在留学毕业后一年之内,符合以上条件者均可申请。

    此外,今年苏格兰政府还特别设立高达54万英镑“国际奖学金”,共22个名额,当中为中国留学生保留9个名额,申请截止日期为4月20日。该奖学金将承担留学生在苏格兰任何一所高等学院进修所需的学费、生活费以及一次国际往返的机票费用。申请条件为:年龄在25-3 5岁之间,有至少3年工作经验,雅思总分不低于6.5分,单项不低于6分等。

    韩国:语言能力考试改为一年两次

    据悉,由于“韩流”在国内不断升温,加上其留学费用、门槛要比日本等周边国家较低,因此,在前昨两天的巡展上,有不少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集中在韩国展位上咨询有关学校、留学政策、气候、饮食等问题。

    据介绍,为方便更多中国学生前往韩国留学,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于今年起由以往每年一次改为一年考两次,分别在4月和9月举行,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为新增的考点之一。此外,韩国政府为鼓励中国青年学生学习交流,更大开方便之门,在部分院校实行“零语言起点”赴韩,每年四次入学时间,签证周期一般不超过两个月。

    徐志成说,由于是新兴留学地,因此到韩国留学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学校和专业,增加留学含金量。他推荐,韩国的游戏、互联网自动化、网络商务学、多媒体传播专业、媒体传播以及休闲运动等五大专业含金量较高。(记者 谢苗枫 实习生 卫学军 罗伟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3-1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