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李元昌:培育新型的农村劳动者


 

孙博


    在近一个世纪前的中国大地上,曾有过一场影响广泛的乡村教育运动,其代表人物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他从当时中国的农村、农民、农村教育的实际出发,希望通过创办符合农民、农村实际需要的教育事业,来达到“唤醒老农民,培养新农民”的目的。运用教育的力量,改造农民,改造农村,进而改造中国社会。


    为了实现自己的乡村教育理想,他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脱掉洋服,从繁荣的南京城来到了偏僻的农村,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学校以实际生活为指南针,在办学的许多方面勇于大胆实验探索。他主张乡村教育必须适合乡村实际生活,教育必须与农业携手,乡村学校不应关起门来办学,应该根据乡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乡村学校不仅要培养乡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还要积极的参与乡村经济、政治、文化活动,并成为乡村改造与发展的中心。


    “只有植根在乡村社会的土壤中,同乡村社会的方方面面相联系,与乡村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中国的乡村教育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生存发展的道路。”陶行知的这些思想和实践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无疑开辟了一条乡村教育的新路,这在当时的农村产生了重大实际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


    近一个世纪过去了,在陶行知开拓出的乡村教育路上,我们又依稀看到了一个执着的前行者,那就是怀揣陶行知的教育理想,几十年竭诚奉献农村教育事业的李元昌。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李元昌,对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有着痛彻而又深切的体会,年轻时就立志报效家乡,办一所好学校,造福一方人民。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理想在农村,能为农民做点事是我一生最大的追求。”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几十年无怨无悔在农村教育事业上辛勤耕耘,艰苦跋涉而矢志不渝。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广大的农村和众多的农村人口成为影响制约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因素。要改变农村的贫穷落后,实现农村现代化,除了需要科学技术和高质量人才外,更需要的是一大批热爱家乡,有文化、懂科技的劳动者。


    对于九亿多中国农民来说,现实和历史的条件限定了他们的子女中的绝大部分是不能离开他们的家乡,离开他们生长的土地的,他们将成为自己家园,自己土地的建设者和耕耘者。他们怎样建设自己的家园,如何耕耘自己的土地,这取决于他们的文化和劳动素质。陶行知以他的乡村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历史都做了什么,而李元昌以他的农村教育实践引导我们农村教育该去做什么。


    李元昌以他的教育实践探索并回答了新时期农村教育的性质、方向、特点、规律和道路,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教育体系、教育实践、教育经验。其精髓就是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和基本内容的乡村教育学,他的目标就是培养热爱家乡、改造家乡、发展家乡的一代新型劳动者。


    透过李元昌的农村教育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其教育思想中有很多令人深思和值得挖掘的东西。首先,李元昌的农村教育实践具有超前性,把能够适应中国农村未来发展需要,培养二十一世纪中国新型劳动者作为教育的重点和核心,用生产力的眼光来看待农村教育,从而实现了邓小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论,较早的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其次,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新型教育观。


    李元昌的农村教育实践紧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为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出发,在更新教育观念,端正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方法等方面,都为中国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国的农村教育树立起一面旗帜。


    在他看来,所有学生都是未来的劳动者,都将是投身新农村建设改天换地的英雄,因此在他眼中就没有优生劣生之分,也没有可造与不可造之别。农村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紧密联系农村的社会实际,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所有学生的素质,而不是把眼光放在城市,只盯住少数几个学习尖子生搞应试教育,因此,他较好地处理了教育与社会生活,小课堂与大课堂,语文教育与其它学科,语文教学内部各因素之间,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智力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他着力培养学生立志成才,改造家乡的志向与感情。


    他教的学生在校期间即关心家乡、关心农村、关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期间即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能力为家乡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有益贡献,毕业后的学生在农村的改革建设中成为当地劳动致富的“能人”、科技能手或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而这些却是我们以往的教育中无法做到的。


    第三,以人为本,体现生产力精神的大语文教育观。


    在教学实践中,李元昌提出要以发展生产力的角度来改革语文教学,把学生的语文能力视之为他们将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我的潜在工具。语文教学是一种育人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农村这个大环境,把它变成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基地,让学生树立起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


    让语文教学主动地肩负起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培养,通过语文教学完成学生的自我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审辨美丑的能力,通过语文教学完成对学生爱农村、建设农村的思想教育。这种大视野的语文教育观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本质与改革方向的深刻认知。


    李元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社会背景下,适应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而应运而生的,它正确处理了教育与社会、解决了如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的难题,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正确方向,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李元昌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更加显示普遍的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2-2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