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2006年中国高教十大人物风云榜


 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备忘录之人物版

策划缘起:

2006年这艘舰艇,已经缓缓地驶入终点海港。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候,让我们回顾2006年,盘点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事件,因为,这些教育事件,都将是时代的一个车轮,拉动中国教育的列车滚滚前行;盘点高等教育领域的人物,哪些人为高等教育作了贡献,又有哪些人影响到2007年的教育态势?回首2006,我们想说的太多太多,展望2007,我们的希望很多很多……鉴于此,本编辑将2006年高等教育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和人物整理编辑并加以必要的评述,成为非官方的“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备忘录”,希冀可以从中挖掘到一些东西。请看备忘录之人物版:

2006年即将过去,回顾一年,在中国教育的大舞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台,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2006年,涌现出了太多太多的值得我们思考的人物,盘点高等教育领域的人物,哪些人为高等教育作了贡献,又有哪些人影响到2007年的教育态势?他们的一言一行,他们对高等教育的看法,让我们在喧嚣之后静下心来想想我们大学究竟缺失了什么。他们有的以其观点引起人们关注,有的以事迹引发人们思考,有的则以另类的举动为注重传统的教育界带来一些新鲜与活力。

  

1、丘成桐:狠狠扇了北大一嘴巴

丘成桐:祖籍蕉岭县文福镇,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国际著名数学家,1987~1997年任哈佛大学数学教授。荣获1982年度菲尔兹最高数学奖,他是第一位华人获得这项被称为“数学界的诺贝尔奖”。

事件回顾:丘成桐教授多次公开抨击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病, 2006年,他因“北京大学引进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北大很多经费骗来的”、“媒体捧红陈景润”等言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特别是批评北京大学引进的海外人才“大部分是假的”,因此与北大展开长达几个月的“丘-北之争”。这样尖锐地“炮轰”北京大学,在以前并不多见。正由于丘成桐的身份非同小可,针对的又是中国最高学府,他的这番话立即在海内外引发巨大反响。

  

2、孟二冬:蜡烛成灰泪始干

孟二冬:1957年生于安徽宿县,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撰写了《中国诗学通论》等400多万字的专著并历时七年完成了100多万字的《〈登科记考〉补正》,得到了国内文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评价。被北京大学党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标兵”荣誉称号。

事件回顾:2004年3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二冬主动要求参加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第二周,他出现了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2006年4月23日凌晨1时20分,孟二冬因患恶性肿瘤(晚期),医治无效,在北京市肿瘤医院逝世,年仅49岁。在教育界普遍弥漫着浮躁、急功近利等风气的今天,孟二冬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无疑具有引领作用。胡锦涛主席在给孟二冬女儿的信中,高度赞扬孟二冬的崇高师德,称其为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

  

3、阿忆:我为穷教师疾呼

阿忆:原名周忆军,北大法学博士,副教授,《实话实说》前主持人,著有《青春的敌人》、《共和国日记》等著作。

事件回顾:2006年,阿忆在其博客中公布工资单,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教师收入两级分化严重,替收入微薄者大声疾呼。阿忆不仅将自己在北大做副教授所得收入一一列出,共计4786元,还像记流水账似的将每月支出一一列出,最后居然为入不敷出。作为好友,北大副教授孔庆东在新浪博客中力挺阿忆,对阿忆的勇气表示赞赏,称阿忆那张工资单绝对真实,自己的基本收入跟阿忆差不多,并希望公众对事情有客观的了解,绝对没有叫穷的意思。

 

4、杨振宁:既得利益阶层代言人

杨振宁:美籍华人,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理学博士,世界著名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与李政道于1956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事件回顾:2006年10月30日下午,在东南大学演讲时称:“从本科教育和社会贡献这两方面而言,中国一般的高校都很成功。我一直坚信,中国高校对中国发展作出的贡献,远远要比美国最好的高校对美国作出的贡献大。”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先生的话被众多人士批驳为“以当年教育的既得利益者身份为中国教育辨白”,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因为发表了这番言论,被舆论评为“既得利益阶层的代言人”。

 

5、朱崇实:高尔夫就要成为必修课

朱崇实:毕业于厦门大学经济系,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校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学术成果先后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首届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

事件回顾: 10月14日下午,在山东大学参加高校合作与发展论坛的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语出惊人,“两个月后,目前国内最漂亮的高尔夫球练习场将在厦门大学建成投入使用。今年06级厦大学生都要上高尔夫球课,其中对管理、法学、经济、软件学院的学生还是必修课,每个学生都要学会打高尔夫球。” 引来听众一阵啧声。他认为,精英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打高尔夫球要成为学生必修课。

 

6、季羡林:风雨95载,大儒无声

季羡林: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哲学博士,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对印度中进语言形态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的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贡献。

事件回顾:11月,中国翻译协会授予95岁高龄的中国著名翻译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表彰他在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梵语等印度文化翻译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季老是一位完全具备知识分子品格的人,决心要做出最好的学术成果,他从来没有放弃坚持一切都要优秀的原则……他人格的尊严,他对于物质利益的毫不动心,他对于书的热爱,他的耐心,还有他充分的真诚,对我来说,他将永远是气节的象征。

 

7、李开复:尖锐论调拷问高等教育

李开复:计算机学博士,Google中国区总裁,微软公司前全球副总裁,在语音识别、人工智能、三维图形及网络多媒体等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商业周刊》1988年授予 “最重要科学创新奖”。

事件回顾:他本是IT界大人物,却一直关注中国教育,先后给中国学生和家长和高校写了多封公开信,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的西化观点剑指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大一统”局面,引起众多关心教育人士的讨论。今年他的第六封信主题为《选择的智慧》,他说:“我能做的只是传授给你选择的智慧,帮你聆听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声音,帮助你做出智慧的选择。”

 

8、张保庆:一年为贫困学子筹5亿

张保庆:河南省镇平县人,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前教育部副部长。

事件回顾:2005年8月29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在教育新闻发布会上,毫不留情地公开点名批评8省区支持国家助学贷款不力,导致一些贫困生无法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也因为这次“炮轰”而被免职。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把教育基金会的壮大当成一项新的事业,为了资助困难学生,四处“化缘”募捐。目前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募集到的2.64亿元捐赠款中,单位捐款是2.6亿,个人捐款400多万元。

 

9、刘默涵:我更理解贫困生的难处

刘默涵:河北无极县人,北大历史系三年级学生,北大历史系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北大阳光志愿者协会会长,曾做客CCTV《面对面》。

事件回顾:刘默涵考入北大后,自强自立,靠勤工俭学,不仅解决了个人学习生活费用,还创立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一年多来已帮助了37个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在大学里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并为山区学校募集图书3000多册。            

 

10、高健:摆摊欲当陪聊为生

高健: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2002级金融系学生。

事件回顾:因为一些用人单位不守信用,毕业近半年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气之下,他在北大著名的“三角地”,摆了个摊,以陪人聊天为生。此新闻一出,又引来人们惊呼:北大毕业有的去卖肉,有的去卖糖葫芦,这又开始陪聊,这学校怎么啦?对于人们的议论,当事人显得很平静:应聘时遭遇的种种不道德让我立志自寻出路,从小创业走向大创业。从这个角度考虑,他的经历让我们深入理解了一个道理:任何作为个体的人,自有其生存方式,发展模式,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路——这与我们曾经上的大学重不重点无关。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3-0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