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从仇恨到疯狂报复 赵承熙成国际版“马加爵”(图)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赵承熙凶狠的表情下,是一颗扭曲和仇恨的心。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赵承熙孤独个性的背后,是极度扭曲的心态和仇恨心理,在长期不能缓解的状态下,最终达到“崩溃点”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声,瞬间在全球震荡开来。人们在震惊、悲痛、叹息之余,越来越多地把目光投射到凶手赵承熙身上:究竟是什么扭曲了他年轻的心灵,让他如此泯灭人性地屠杀无辜者。而他也让不少中国人不禁联想到三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马加爵案。2004年2月,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只因一点小事和同学发生口角,便残忍地杀害了同宿舍的4名男生。

  心胸狭隘 极度自卑

  23岁的赵承熙出生于韩国,8岁时随家人移居美国。那时,他家的生活拮据,从小口齿不清的赵承熙很少与人沟通,性格变得孤僻而自我,并且在同学的嘲笑和欺负下,愈发变得不合群。

  据他的同学朱莉·普尔回忆,赵承熙上课时总是坐在最后排,戴着帽子和墨镜,很少参与课上活动。同学形容他为“身边的陌生人”。即使是韩国学生会组织的聚会,他也从不参加,几乎没有认识他的韩国学生。

  据美联社19日报道,两年前,赵承熙曾被视作“刺头”被赶出班级,他的诗歌课程老师乔瓦尼女士说:“要么让赵走人,要么我的班级解散。”

  “赵是一个心胸极其狭隘的人,并且在极度自卑的同时,又特别自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特聘教授司晶从事青少年心理研究20多年,她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从他骚扰女生的行为上就可略见一斑。”

  据大学校警记录,在2005年,先后有两名女学生向警察报案,称她们被赵承熙跟踪,并收到他的骚扰电话和短信。据美联社报道,赵承熙还曾用手机在桌底下偷拍女同学的大腿和膝盖。

  从仇恨到疯狂报复

  性格缺陷和长期被忽视,让赵承熙变得越来越暴躁古怪,行为、心理也变得越来越极端。

  在赵承熙寄给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的一盘录相带中,赵承熙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你们有无数次机会避免今天(的情况),但是你们决定让我流血,你们把我逼到死角,我没有别的选择。”

  司晶教授认为,赵承熙孤独个性的背后是极度扭曲的心态和仇恨心理。在长期得不到缓解的情况下,最终形成强大的反作用力,并以疯狂报复的方式发泄出来。

  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向《国际先驱导报》分析:“赵承熙和马加爵都具有典型的屈辱型人格。在内心不断受挫的状况下,心理失去平衡。由于未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导致长期埋藏在他内心仇恨的种子一触即发,最终演变成一场悲剧。”

  毁灭自己 毁灭他人

  从赵承熙的录像带和遗书可以断定,他是蓄意策划了此次校园枪击案。

  在录像带和遗书中,赵承熙发泄了自己的种种不满,并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称自己是被逼迫的。但令人疑惑的是,赵承熙并没有说明杀人的明确动机。

  “他不是对被害者个人的报复,而是对整个社会的复仇,是一种无目标发泄,受害人则成为他泄愤的无辜羔羊。”夏学銮教授在分析赵承熙杀人动机时认为。

  美国犯罪学教授托德·伯克也认为,并没有具体原因导致赵承熙行凶,他不过是希望枪击案能令世界注意到自己。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洪大用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赵承熙在案发前做了大量准备,说明他遭受的挫折没有得到化解,并站到仇恨社会的对立面,从而走上毁灭自己、毁灭他人的道路。”(赵岩、梁辉)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4-2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