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反思高考制度:为何艺术类考试高烧不退?


 

作者: 云自无心水自闲

来源:人民网

前天,我们学校07年的音乐、美术类高考招生专业课考试落下了帷幕。今年的艺术类考试报名人数,用句当下时髦的话讲是:“再创新高”,尤其是美术类考试报名人数达到了近8000人。去年是6000多。而我们学校的招生人数是150名。无独有偶。前几天,我们学校到山东去招生的老师回来说,天津美院今年在青岛的报名点就有1.2万学生报考。他们设在全国的报名点一共有7个,可想而知全国艺术类考生的报名人数了。按每个考生的报名费150—200元计算,每所学校仅报名费就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在全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如此艰难的情况下,有的学校报考人数相比去年有所下降,为什么艺术类考试的热度却依然不减呢?难道这些考生都源自对艺术的狂热吗?

我有幸监考了我们学校美术专业的考试。有的学生的确有绘画的天赋,不管是用笔还是构思都现出了一定的艺术功底,而有的同学画的画,不要说有什么创意了,即使让他临摹都画不好的。一张人物素描,不要说形似了,脸部五官的比例都是扭曲不成样子。我承认搞艺术不在早晚,齐白石大师就是大器晚成的。但是,画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没有辛苦和时间做铺垫是很难画出来的。我在考试后问了几个考生,有的学画十几年了,有的是上了高中才开始学画的,甚至有的是到了高二才拿起画笔的。难道这些学生是到了高二才发现自己有艺术潜能吗?

很多陪同孩子来考试的家长说出了他们的想法:主要是艺术类专业的文化课分数低,所以,为了高考少走复读的弯路,才选择了走艺术这条路,也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众所周知,按照目前我国高考招生的分数线,艺术类的文化课成绩要比普通专业低一半,尤其在面试过程中,学校有相对大的自主权。因此,在家长对孩子的文化课成绩担忧的状况下,鼓励孩子走上了报考艺术类专业上大学的“捷径”。

每年的考试,每个考生,背着画板、提着颜料箱,展转于各学校之间,平均每个学生都要报考七八所学校,参加不少于三四场考试。我们学校的美术学院外面的广场上,就有许多平时没有听说过的外省的许多艺术学校在设点招生。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美国的马克•吐温小说中的哈威先生,哈威先生干场子是为了出席宴会,表现了一个腐败的政府官员形象。而我们的学生是为了能够更高的录取保险,反映出学生考学的盲目性。但反映出的本质是一致的,就是制度出了问题。

再说,今年全国的毕业生人数也闯了历史新高,495万的庞大毕业大军,使今年的就业形式更加严峻。随着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人的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艺术热的背后,凸现了全社会开始重视技能的价值取向。

艺术的本质是创新,而在持续火暴的艺术考试热中,艺术的本质被演变成了功利性的升学艺术,艺术考试的持续高温,是被高考的升学率所炙烧起来的。只要存在升学率的追求,畸形的艺术考试热是不会冷却下来的。

在艺术高考热中也暴露出来现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弊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高考制度,需要教育部门制定出新的政策,但这需要时间。而考生是等不及的,家长们是等不及的,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顺利进入大学?因此,才有小学生在节假日也像赶场子一样去上各种特长班,别说孩子累,监督孩子成才的家长们也累。

不是人人都具有艺术细胞,最终在艺术上有造诣的能出成果的毕竟是少数。我们的孩子能在选择自己喜爱的专业的同时,选择一门艺术作为自己的爱好,可能会更好,提升的是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

艺术考试是一场成本很高的残酷竞争的游戏,考生不得不趋之若骛地参加艺术类考试,是考生的无奈,家长的无奈,也是教育制度的悲哀。我希望今后的考场上出现的考生真的是为了追求艺术而来考试。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3-2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