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不知道""无所谓"成口头禅 大学生为何少生命激情?


来源:文汇报

 
 
 
 

资料图片

    在最近成立的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的发布会上,一些心理学专家和中学心理教师指出,目前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着一种“消极反抗倾向”,往往表现为自卑、淡漠,凡事均不太引得起兴趣;面对老师的问题,他们多半回答“不知道”、“随便”、“无所谓”;他们总是轻易地答应师长制定的规则,但因缺乏实践动力,老是遗忘和拖延,让人觉得“不负责任”或“光说不练”。

    兴趣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兴趣是什么?心理学上的解释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兴趣不只是对事物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积极寻找机会去参与,并会从中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

    兴趣对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个性形成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是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例如对于一名中学生来说,他对化学感兴趣,就可能激励他积累各种化学知识,研究各种化学现象,为将来研究和从事化学方面的工作打基础,做准备。其次是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感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当前的活动。第三,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学习和工作。就中小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可能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人的兴趣不仅是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且又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人智力得到开发,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到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缺乏人文关怀的功利化教育影响了学生兴趣的培养

    一个人自出生来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上,目光所到之处既陌生又新奇,可以说,兴趣是与生俱来的。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学生经过若干年的学校教育,不但没有很好地发展和培养起良好的兴趣,反而连原有的兴趣都失去了,变成了对一切事物都不感兴趣,这不仅是学生个人的悲哀,也是教育的失败,值得我们反思。

    如果我们的教育成年累月地为应试的指导思想所左右,把本该充满生命活力与理想飞扬的教育简单化,甚至功利化,我们眼睛里有的只是知识、分数和升学率,而唯独没有人的思想、情感和尊严,教育缺失对人主体本身的人文关怀,校园不再是师生的乐园,有知识而无文化,有要求而无关怀,有规定而无情感,一切都以考试和升学为终极目标,学生的兴趣还能培养和发展吗?

    如果我们的学校对学生都以“圈养”为主要培养形式,以死记硬背与机械训练为主要教育方式,学校演变为工厂,学生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整天、整月、整年面对的都是试题,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耗费在没完没了、无休无止的作业和考试上,甚至连睡眠都难以得到保证,他们还可能去发展和张扬自己的兴趣吗?

    如果我们的老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发现和思想,没有用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与学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更没有智慧的闪光,不能使学生得到真切的启迪和深刻的感悟,这样能够激发和引领学生的兴趣吗?

    学生兴趣的丧失,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他们青少年时期的绝大部分时光在学校度过,接受了学校对他们最基本和基础的教育,如果学校没有把他们兴趣的启蒙与激发、培养与发展作为教育中特别重要的内容加以重视,没有从各个方面、运用多种形式与措施去发现和培养他们的兴趣,那我们的教育将难辞其咎。(张荣兴)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5-0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