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陶行知:扫盲扫到北大校长家

  

教育,曾经一直是“象牙塔”里面的“高大上的”精品,而“平民教育”只是一朵天上飘忽不定的云。尽管前有“有教无类”弟子三千的孔子,后有“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但是,真正把“平民教育”落在实处的还是陶行知。因为,陶行知先生把“平民教育”做到了“平民”中间,做到了四面八方,做到了每一个角落。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具有三个特征:

一是“平民教育”择高处立。高瞻远瞩,登高望远,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都说的是择高而立的重要意义。陶行知先生早在1914年金陵大学毕业典礼上宣读自己的论文《共和精义》时就指出:“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无论从教育对象还是教育主题,都具体明确阐述了“平民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平民“精忠”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奠定了自己“平民教育”哲学思想与理论基石,为他留学美国,师从杜威, 钻研生活教育做了厚实的铺垫。“生活即教育” 成为陶行知先生“平民教育”的核心理念。

二是“平民教育”就平处坐。要想运筹帷幄,就一定需要就平而坐,才能坐得住、坐得稳,才能成就事业,成就教育。1917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开展得轰轰烈烈,“新教育”也备受各界关注,陶行知先生敏锐意识到“平民教育”的时代机遇已经到来。这一年毅然决然应邀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务主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陶行知先生把自已的教育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了多项教育改革,他把“教授制”改为“教学制”把“预科制”改为“选科制”,把“男女分校”改为“男女同学”,这些举措为“平民教育”铺平了道路。我的家乡就有一所这样的学校叫作“行知小学”,这所村级小学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做起了“村级大教育”,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是“平民教育”向宽处行。从忧国忧民到救国救民,陶行知先生毅然抛弃了每月400块大洋高薪的大学教授职务,介入“平民教育事业”中去,因为他认为“平民教育”才是教育的广阔天地才能大有作为。在他以及同人的努力下,很快南京就出现了126所“平民学校”,招收了5000余名学生,打开了“平民教育”的崭新局面。处处有平民,处处有教育,陶行知先生的“平民教育”无处不在、无人不教。一次他去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家里做客,居然说服了蒋校长在他家里“扫盲”,陶行知先教校长的世兄与门卫,然后他们又去教老妈子与车夫,连蒋校长都说陶行知具有“传教士精神”而正是因为陶行知先生具有这种“向宽处行”的精神,他的“平民教育”之路才越走越宽广。

 

 

 

《为事业抛弃400块大洋月薪》

作者:赵诗扬 (新格林学校学生)

指导老师:方吉先(新格林学校教师)

故事:

为事业抛弃400块大洋月薪

1914年,23岁的陶行知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并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论文《共和精义》:“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

他从金陵大学毕业后,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成为杜威的学生。1917年,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开展得轰轰烈烈,“新教育”也被提上日程。这一年,陶行知应邀回国,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担任教育学专任教员。

一开始,陶行知在南京高师的教育改革是技术层面的。比如改“教授制”为“教学制”,因为“人师之责,不在教学生,而在教学生学”;将原来的固定科目改为“选科制”;实行“男女同学”……陶行知的种种举措,使南京高师一时间成为国内教育改革典范,和北京大学的改革遥相呼应。

五四运动后,“中华教育改进社”成立,陶行知被聘任为主任干事。他毅然抛弃了每月400块大洋高薪的大学教授职务,介入“平民教育事业”中去。由于陶行知等人的工作,南京的平民学校“忽如一夜春风来”,很快出现了126所平民学校,学生近5000人。

陶行知的平民教育方式是自由的、随时随地的。他有次到蒋梦麟家里吃饭,提议要在这位时任北大代理校长家里扫盲。他见蒋校长面露难色,就问:“北大代理校长家里可以容得下不识字的人吗?”蒋校长回答:“错是不错。”陶行知说:“既是不错就要干。从今天起,家里的人不识字的都要读书,识字的都要教书。”蒋校长找来他的世兄和门房,陶行知就教了他们一回。他们很高兴,立刻去教老妈子和车夫。见到这情景,蒋校长对陶行知说:“你很有传教的精神。”

 

作者:刘永和(南京市教科所原所长、南京市教研室原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政府兼督学;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专家)

文章来源: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微信公众号“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2021-11-30(转载时内容有删减)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2-03-2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