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讨论高考改革要撇开“附属项”


近日完成的一项有2165人参加的调查显示,92.8%的人认为,目前的高考制度有必要改革。然而在如何改革的问题上,各方却分歧很大。在认为高考必须改革的人中,35.2%的人赞同“只需小改”,57.6%的人则认为需要“动大手术”。(2月5日《中国青年报》)

  现行高考制度的各项弊端不断展示在人们面前,与
 
之对应的,是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92.8%的人认为“有必要改革”应该是公众意愿的真实反映。但在我看来,大比例支持率更多代表的是把“改革”作为方向的社会共识,而不能简单理解成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全盘否定。

  改革,意味着用一种更先进的模式来取代旧有模式,现行高考制度虽然受到种种诟病,但改革的难度恰恰在于我们还没有找到替代现有模式的最佳方案。所以在有效的新制度难以确立之前,公众的高支持率并不能作为盲目冒进的理由。否则,只不过是用一种落后的制度来取代另一种落后的制度,而公众在反复的颠覆中也并不能真正享受到改革的好处。

  当然,我并不是强调困难的保守主义者。相反,我想说的恰恰是,高考改革只是教育改革中的一环,我们不必也不应该寄希望于它能解决教育领域的全部问题。放下包袱轻松上阵,或许倒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事实上,教育主管机构对高考改革的研究不可谓不多,却迟迟未见行动,症结或许正在于此。

  具体来说,高考改革仅仅只是一项考试制度的改革。看看对高考的批评,有人抨击升学成了指挥棒,学生负担越来越重;有人指责成绩定终生,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因此被拒之于大学门外。这当然有一定道理。但再往深处看,高考只是为高等教育选拔入门者。选拔就要有考核,这无关笔试还是面试,也无关是考文化还是考能力。考试成了指挥棒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考试本身,而在于学生缺乏实现自我价值的其他途径,而只能通过高考。换言之,这更是社会其他领域的问题,由于人才选拔机制的单调,高等教育这个本来只是人才培养和选拔方式之一的途径成为了唯一途径,这才使得高考的“分量”越来越重,乃至成为学生的负担。

  再比如就业,这显然也是个社会问题。新增劳动力的比例远远超过就业岗位的比例,是造成社会就业普遍较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可是舆论却因此而给大学施压,给教育施压,简单地认为这是高等教育系统内专业设置出了问题,不能不说是个误区。

  高考需要改革,这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必然。但讨论和评论改革必须要撇开附属在高考上的其他社会因素,否则高考本身也会不堪重负,甚至可能深陷在改革的泥潭中难以自拔,找不到方向。(来源:新华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5-2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