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古人怎样搞教育:中国传统教育机构设置


古代徽州的教育机构主要有府学、县学、书院、义学、社学、家塾等。

府(州)学、县学为官学,教官由朝廷委派。歙州州学始建于唐代,是徽州最早的地方官学。当时,民间私学也已纷纷出现,其办学形式主要有村塾(村民自愿组合,共同聘请和供奉塾师)、家塾(某户独资聘奉塾师在家教育子弟)、学馆(塾师在家设塾招生)、义塾(以氏族祠堂、庙宇地租收入或私人捐资办学,不收学费,家境贫寒子弟亦可入学)等。

进入宋代,人文郁起,名臣辈出,教育更加受到重视。尤其是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中原士族第三次大规模徙居徽州,使徽州经济文化在原有基础上又获得较大发展。为应科举及传播朱子理学思想的需求,学校教育发展迅速。各县县学相继设立。其中祁门县学建于北宋端拱元年(988年),休宁、黟县、婺源县学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绩溪县学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歙县县学建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县学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服务于科举的四书五经。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独立于官学之外的学校制度,又是与教育密切结合的学术研究机构。有官办和私办两种。徽州书院始建于北宋,至宋末发展到17所,除—所为官办外,其余皆属私办。

元代除设州、县官学外,还以乡里每50户为一社,每社设社学一所。当时民间的书院和私学也颇兴盛。

明清时期,随着“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徽商的兴起,其雄厚的资财,对促进家乡教育的繁荣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徽州教育进入鼎盛时期。社学遍及城镇及众多山村。据清康熙《徽州府志》记载,当时徽州共有社学562所,另有县塾5所。少数社学的费用来自官方,大部分社学的经费均出自乡族捐助。明清时期书院也更加兴盛,6县明代创建书院45所,清代创建19所,大部分也均属私人创办。与书院名异实同的还有精舍、书屋、会所、庵、堂、学会等。其时徽州文人学者以书院为基地,聚众讲学研讨,学术风气炽盛,贤才辈出。同时,蒙馆、经馆、义塾、家塾等私塾遍及四乡,直至民国时期仍有大量的存在。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3-0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