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卢梭


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
 

 

 

日内瓦卢梭纪念塑像

  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出生在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10岁便成为孤儿,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16岁开始颠沛流浪,先后当过学徒、仆役、家庭教师等。1742年,卢梭来到巴黎,结识了许多启蒙思想家,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成为当时百科全书派18世纪中叶,法国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为传播科学知识,扫除宗教迷信,编辑出版了《百科全书》,即《科学、艺术与工艺详解辞典》,这些人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的重要成员,参加了《百科全书》的撰写工作。后因意见分歧,与百科全书派彻底决裂。1749年,他的《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道德的影响》一文发表,声称科学和艺术的进步败坏了社会的道德和风气。1755年,他的另一篇论文《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发表,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社会不平等现象,提出自由和平等是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1762年,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一书问世,指出国家起源于契约,社会是由人们通过契约的形式而组成的,人民有权选举社会的统治者,也有权罢免他们。这部著作为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年,卢梭出版了他的教育哲理小说《爱弥儿》,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教育思想,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该书出版后受到了教会和反动当局的查禁,卢梭本人也为躲避迫害而流亡国外。1776年,卢梭返回法国,隐居乡村。晚年撰成自传《忏悔录》,真实地记述了自己一生的经历。1778年病逝。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18世纪法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当时的法国封建等级制度森严,教会和贵族统治着整个社会,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则处于社会最低层,阶级矛盾十分尖锐。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法国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势力日益壮大,他们对政治权利的要求也愈加迫切。阶级矛盾终于导致了思想领域里的一场伟大革命──启蒙运动。新兴的资产阶级高举反宗教和反封建的旗帜,高唱自由、平等、人权的凯歌,反对一切权威,号召人们用理性来衡量一切,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破了宗教与封建专制的桎梏,为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卢梭就是这场伟大运动的勇敢战士。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在抨击封建的、宗教的旧教育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教育理论,自然教育就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一、论自然教育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卢梭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就是绝对平等、自由而善良的人,是一个真正的人。这种人没有职业、地位之分。然而,自然人并不是自然状态中的野蛮人,而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自然人;这种人知道怎样做人,不论何时,不论对谁,都能坚守做人的原则;专制主义的法国没有公民,只有臣民,所以,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公民;当一个理性支配的社会到来时,专制主义下的自然人也就成了公民,具有公民应有的品质。他认为,只有一门科学必须教给孩子,这门科学就是做人的天职。

  卢梭认为,自然人的教育是通过三条途径进行的,即自然、人和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卢梭:《爱弥儿》上卷(《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在这三种教育中,自然的教育是人所不能控制的,事物的教育只在某些方面能够由人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能够加以控制的。这三种教育只有协调一致,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因此,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必须配合人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遵循儿童的自然发展。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可见,卢梭已经看到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卢梭看来,培养自然的人,就是要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以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秩序为基础,让儿童自然地成长为懂得如何做人的自然人。他认为不应为儿童确立不可及的目的,不能迫使儿童做力所不能及的事;应当让儿童自由自在地生活,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想他喜欢做的事,因为自由是人的最重要的自然权利。卢梭一再呼吁人们要爱护儿童,要让儿童在成人面前像个真正的儿童一样生活,不要压抑他们的个性,不要让儿童呆读死记宗教教条,更不要体罚儿童。教师在进行教育之前必须了解儿童,因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同上书,第95页。

  卢梭指出,自然人的教育应当在大自然中进行。“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同上书,第1页。人生来是善的,心灵是纯洁的,但是,社会的腐败却使人产生邪恶。他无情地揭露了城市上层人的腐朽生活,认为城市是坑害人的陷阱,儿童应该在乡村的大自然中接受教育,远离城市的罪恶,以此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因此,卢梭进一步指出,富人比穷人更需要受教育,因为富人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而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很难得到正确的教育的;穷人则生活在自然的、纯朴的生活环境中,能够从环境中接受教育,自己长大成人。所以,必须首先教育富家子弟,把他们从城市的罪恶深渊中抢救出来。

  二、论各年龄阶段的教育

  为实施自然教育,卢梭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人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并对各个时期的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婴儿期的教育

  儿童从出生到2岁的婴儿期。卢梭认为,人类的教育是随生命的开始而开始的。父母是儿童的天然教师,婴儿从大自然中得到最初的经验。婴儿期的特点是软弱无能,不能说话,只能用哭喊来请求别人帮助;他们身体柔软,喜欢活动,易于接受锻炼;他们的感觉不成熟,理性尚未萌芽。基于这些特点,卢梭认为婴儿期的教育应以儿童身体的健康发育为主,所以,体育在这个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使婴儿健康地成长,从儿童出生起就应注意身体的养护,应让婴儿穿戴宽松的衣服鞋帽,使他们的四肢能够自由地活动;不可将婴儿捆裹住,给他套上人为的枷锁;要让儿童多在户外活动,呼吸清新的空气;要用母乳哺养婴儿;父母要亲自教育孩子,而不要请乳母和家庭教师;要正确对待婴儿的啼哭,既要满足他的正常需要,又不能让他养成不良习惯,无理取闹。

  除了身体的养护外,身体锻炼也是婴儿期的一项重要内容。卢梭认为,身体与精神是相互联系的,健康的身体是健全的精神的基础;身体虚弱会滋生过多的欲望,而一切罪恶都是由虚弱而生的,儿童只要不虚弱,就无恶念,强健的儿童必然善良。为此,他建议儿童洗冷水浴,冬穿夏服,忍受严寒酷暑,适应各种环境和气候。

  婴儿期的儿童无意识,无理性,感官也很不成熟。应当让儿童多活动,多动手,发展儿童的视觉、触觉等。

  (二)2~12岁的教育

  卢梭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还没有理智,他们能够感觉并记忆周围的事物,但还不能形成概念,智力尚处在感性阶段。因此,这个时期不应当向儿童匆忙灌输知识。12岁以前的儿童不宜学习许多学科,如几何学、历史、地理、拉丁文、希腊文等,因为儿童不能理解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缺乏判断力。卢梭批判了传统教育无视儿童的能力,让儿童学一些无用而又不懂的东西,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发展儿童的理智,反而会破坏儿童的天性,阻碍儿童的身体发展。所以,12岁以前的儿童应当抛开书本,在游戏和活动中欢度童年,这就是最好的学习;最适合儿童学习的不是书本,而是周围的事物。

  12岁以前的儿童也不宜接受道德教育,因为他们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强迫儿童接受一些不能理解的道德观念,他们就会学会虚伪和撒谎。有一条原则是这个年龄的儿童可以理解的,即不损害他人。

  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儿童选择良好的环境,使他们避免接受不能理解的事物;要注意儿童感官的发展,因为感官是儿童获得知识的工具,感觉是理性发展的基础。

  此外,教师也不应忽视儿童的身体锻炼,因为身体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理智的发达与否。

  (三)12~15岁的教育

  这是一个比较短的年龄阶段。这个时期的儿童身体渐渐强壮,好奇心很强,因此,学习和劳动应当成为他们的主要任务。

  关于儿童的学习,卢梭特别强调内容的选择,主张教给儿童有用的知识,能够理解的知识。他反对从书本中学习,认为“它只能教我们谈论我们实际上是不知道的东西”。卢梭:《爱弥儿》上卷,第244页。在他看来,现实的世界才是唯一的书本,事实才是唯一的老师。有用的知识就是有关自然科学的知识,如天文、地理等。儿童应当到大自然中去实际观察,在自然中进行学习。卢梭特别强调让儿童主动地学习。他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同上书,第281页。也就是说,卢梭更重视儿童智力的发展而不是知识的掌握。这一点至今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于儿童的劳动,卢梭认为劳动是人的天职,不劳而获的人是强盗、流氓。卢梭为儿童选择的是手工劳动,认为这种劳动既可以学到技术,又可以锻炼身体,开发智力,做到手脑并用。这样的人正是卢梭理想中的人。他的目的就是要把儿童培养成自食其力、具有独立判断力的人。这样的人将来既是工人,又是哲学家。

  卢梭认为,经过上述教育,儿童到15岁时就被训练成了一个“既能行动又能思想的人,为了造就这个人,我们还需要做的事情只是把他教育成和蔼与通情达理的人,也就是说,用情感来使他的理性臻于完善”。同上书,第276页。这便是下一阶段教育的任务。

  (四)15岁至成年期的教育

  这个时期的儿童感情已经相当丰富,道德教育便成了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

  卢梭认为,道德的基础是情感而不是理智。人的最原始的情感是良心,它是与生俱来的,是善的,所以人能自爱并爱人。但是,自爱并不等于自私,它不损人利己,而是人的正常的生存需要。教育的职责在于使人由爱己发展到爱他人、爱全人类。道德品质的养成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社会实践。儿童在经过乡村的自然教育之后,此时应返回城市,以便了解社会。儿童只有在与社会各阶层人们的接触中才能了解人世间的不平等与邪恶,从而培养起善良的情感和同情心,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明辨善恶。只有经过反复的道德实践,多行善事,才能形成良好的意志。

  儿童到了15岁以后,身心发育日趋成熟,可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所以,此时可以学习一些社会学科方面的知识了。

  为了帮助儿童了解社会,了解人,应当向他们进行历史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编写要客观公正,忠于史实。卢梭反对幼小儿童学习寓言,但是,他认为这个时期的儿童到了学习寓言的阶段,因为成人能够从寓言中获取教益。此外,拉丁文、诗歌及文学也是这个时期的必修课。

  性教育也是这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内容。卢梭认为,15岁以后的儿童已进入青春期,步入危险年龄阶段。教育的作用在于使青年避免性刺激,克制情欲,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青年到20岁时可以结婚成家。男女在身体、性格乃至智力上均存在着差异。妻子必须服从丈夫,温顺贤良,无需接受高深的教育。

  卢梭的教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与18世纪法国的其他启蒙学者一样,卢梭向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专制和宗教权威展开了猛烈攻击,高声呐喊人权、平等与自由,极大地震撼了整个法国乃至欧洲。与其他启蒙学者不同的是,卢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爱弥儿》一书可以说是卢梭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卢梭教育思想的鲜明特点在于,他在无情揭露封建教育的种种弊端,彻底否定当时忽视儿童的传统教育的同时,勇敢地提出了自然教育思想,号召人们要关心儿童、尊重儿童,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过程,从而在教育史上引发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如同哥白尼提出的日心说给天文学带来的巨变一样,卢梭将教育的中心从教师、书本移向了儿童,彻底改变了自古以来的教育观点,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卢梭的教育思想中,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针对当时封建教育压制儿童天性的现象,卢梭提出了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将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具体提出了各阶段的教育要求,这是教育史上的巨大贡献。他反对古典主义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强调学习有用的知识,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他不仅要求儿童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要求兼顾身体的锻炼和品德的养成,其目的在于把儿童培养成德、智、体和谐发展的人,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时至今日,卢梭的教育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卢梭的教育思想也充满了矛盾,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例如,他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让儿童自然地成长,结果,他忽视了教育的社会性。他甚至让爱弥儿像《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那样远离社会,做一个自然的人,这也是办不到的。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但又认为穷人无需接受教育,女子更不应当钻研学问。这种观点显然是极端落后的。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5-0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