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西方教育史学形成与发展的三部曲


 
文/吴小平
  引言
  教育史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历史并不长,就是在教育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也仅二百年左右。而我们对这门学科的认识远没有达到深入,广泛的程度。因此,有必要对它的形成、发展有所了解。这里,试图对西方教育史学的形成与发展略作阐述。旨在希望能对我们研究外国教育史的工作有所启示。若有谬误,请读者给予指正。
  西方教育史学最初形成于十八世纪末。这之前教育史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还未被重视。德国对教育史的初步研究,标志人们开始对古代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标志着西方教育史学的产生。这一学科的产生,在当时主要有两种因素作为其内在推动力:其一,时代要求对古代诸文明作一比较,以评价人类生活及其发展,这种比较和评价很快形成一种趋势,日益高涨。其二,保守的社会活动家企图系统地阐明古代文明社会的标准,抵消当时社会出现的激进思潮。
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
  (一)第一阶段
  最早的教育史著述,是法国人弗勒里于1675年写的《教育精华与教学》。它主要论述文艺复兴以前的教学发展和课程理论。书的序言开宗明义地指出:"要理解现世的各种学习,就应回顾它们的本源。这样,我们才能知道它们从何产生并流传下来,才知道它们如何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一体。"书的前半部分肯定了阿拉伯人和希伯莱人对中世纪教育的巨大影响。但弗勒里对当时教育的这种记述是相当粗略的。虽然如此,这本书却成为教育史学的先声。
  教育史学最初是在德国形成的。在十八世纪后半叶,德国最早的教育史著述有曼格尔斯多夫的《历代教育制度研究》,洛科夫的《教育史》和尼迈耶的《教育与教学原理》。曼格尔斯多夫是位持重的教育家,他研究教育制度是为了抵消巴西多的教育主张和当时德国泛爱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因此,曼格尔斯多夫的意图,不是从过去的教育中吸取有利于教育改革的东西,而是相反。但是,他仍被称为德国教育史学的鼻祖。洛科夫的《教育史》概述德国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并收集有不少教育史料和早期教育论著。尼迈耶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颇受赫尔巴特的赞赏。他的著作编收了丰富的教育史内容,它在1796年出版后,成为众人称赞的教育史著述,很快在德国流行。1828年尼迈耶辞世时,此著作已出第九版。赫尔巴特说,《教育与教学原理》"对德国教育作了系统的阐明,把教育原理置于广博的经验基础之上"。
  不过,当时德国的教育史研究是以教育实践和某些教育家为主要对象,而且在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它仍然停留在这种水平。其实,这种研究方法掩盖了教育史发展的规律。教育史学在第一阶段大致有两个特征:(1)它仅囿于德国。当时无论英国、法国,还是别的欧洲国家,研究教育史的兴趣远不及德国。美国则更晚。(2)研究方法不科学,教育史著作主要是分科的,或只针对某个国家、民族的教育。教育通史或世界范围的教育史几乎还没有。
  十九世纪初,德国一神学家第一次写了涉及古代多数民族的教育的专论。施瓦尔茨(1776-1857)是路德新教派牧师。1804年,海德尔堡大学破天荒地聘请他为神学教授。1813年,他在自己新版的《教育学》中增写了《教育史》专章。他的教育史学观对这一学科的顺利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他认为,不知过去的教育历史,便不能了解现代教育,教育史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分割的部分,它可彰往察今。基于这种独到的见解,施瓦尔茨注意记述古代多数民族的教育,并企图把教育史与人类文明史有机地联系起来。与上面提到的教育史学家不同,他既反对厚古薄今的史学观,也不苟同古不如今的现世观。在讨论古代教育的同时,他又认真探讨了德国的泛爱主义教育运动和新教育问题。任神学教授时,他还开设教育史课程,讲授历代教育文献与教育制度。
  施瓦尔茨明确指出并强调了教育史学的实用价值,因此在他以后,不少的教育史论著相继问世,教育史学也更快地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冯劳默的著作。
  (二)第二阶段
  卡尔·冯劳默(1783-1865)是德国矿物学家,在自然科学方面造诣颇深,有不少地质学、地理学和地球构造学等学科的专著。然而使冯劳默著名的,是他的教育著作。不过,他致力于教育,完全是一种巧合。十八世纪末的德国还是个没有统一的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处于落后状态,德意志民族生活中充满了闭塞性、保守性和狭窄性。1808年,冯劳默作为自然科学学者到法国巴黎博物馆做研究工作。一日,他偶读费希特的名著《告德意志人民书》,不由茅塞顿开,振奋兴起,感到拯救德国,舍教育莫属。于是,他离开巴黎去伊弗东,从师于裴斯泰洛齐。不久,他回到德国,在埃尔兰根大学任矿物学教授,并开设教育学讲座。后来他把讲稿整理出来,编成了对西方教育史学有重大影响的《近代教育史》。这部著作具有典型的德国风格,很长时期内成为流行的教科书,而且是研究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初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规范著作。全书共分四卷。第一、二两卷(1843年出版)记述但丁至裴斯泰洛齐时期的著名教育家,第三卷(1847年出版)论述各教育方面;第四卷(1855年出版)论述德意志高等教育。这部著作很有条理地介绍了历史上教育家的生平、教育思想与实践,不失为教育史良著,就是和同时代的K·斯密特等人合著的《教育史》相比,它也独有风格,略高一筹。但它最大的不足,恰恰是花了较大的篇幅专述教育家的生平及其时代的教育理想。从教育史学的严格意义来说,它还没有达到使人牢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这一目的。当然更说不上描述出完整的教育史发展概貌,揭示其一般的和基本的规律。
  这部著作另一方面的意义,在于它推动了英国和美国对教育史的研究。冯劳默之前,英美在这一学科还没有什么起色。后来在他的直接影响下,两国先后出了一些教育史专著,而且几乎都以《近代教育史》为楷模,只满足于叙述教育家们的生事和理论。其中首推为最的,是美国人亨利.巴纳德(1811-1900)在他办的《美国教育杂志》上连载的教育史料。实际上这些史料绝大部分是从冯劳默的原著翻译过来的。1878年,巴纳德又把它们汇编成集,定名为《日尔曼的教师与教育》出版。这册汇编透彻而广泛地探讨了教育诸问题,如教师培训、犯罪与劳教、学校建筑、教育家的理论与教学,等等。后来通常把它称为第一部英文教育史,并看作为美国教育史学的滥觞。巴纳德以前,虽然欧洲的卢梭,裴斯泰洛齐和福禄培尔等人的理论已开始传人美国,但传播的深度和广度远不及美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十九世纪后半期,美国已出现国民教育体制,建立起公立学校系统。因此,教育活动家们迫切希望完整地了解欧洲教育家们的教育原则、方法等。当巴纳德的著作出版后,马上被看作教育文献的宝库,其影响极为深广。它使美国的教育家了解到欧洲,特别是德国的教育制度,意识到在美国也应有完善的国民教育体制。《日尔曼的教师与教育》对美国建立不久的义务教育有极大的推动。义务教育在美国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到1891年;有二十六个州实行义务教育,不久全国都实行了义务教育。
  1880年前,欧洲教育思想与教育制度传人美国,主要归功于巴纳德。至此,还没有人与他齐名。因而他又被称为美国教育史学的开山祖师。直到今天,美国教育史学界对他仍极为推崇。现在《教育史季刊》还设有"巴纳德奖",对教育史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以奖励。
  美国在巴纳德以后出现的教育史著作有:布朗林的《教育理论》(1881)、F.V.N·佩因根的《教育史》(1886),S.G·威廉的《现代教育史》(1892)、J·D·芒罗的《教育理想》、L·西利的《教育史》(1899)等。
  巴纳德对英国教育史学家的影响也较大。英国教育作家奎克(1831-1891)曾按冯劳默
  的方法编写《教育改革家》一书。后来他深得巴纳德的启迪,于1890年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写不少欧洲教育史内容。书一发行,立即获得声誉,被称为英国第一部有价值的教育史名著。奎克本人认为,他所取得的成果,归于巴纳德的影响(书的赠词即是"献给亨利·巴纳德)。奎克持有的教育史观更深刻地指出了研究教育史的价值。他认为,教育同其它事业一样,可以从有影响的历史人物那里吸取有益的东西;如果不了解前人取得的进步,要向前迈进是很艰难的,而且往往会重犯前人的错误,结果事倍功半。奎克对欧洲教育改革家有深刻的研究,并对他们的思想作了透彻的阐明。因而《教育改革家》又被世人看作开新纪元的佳著,它而且在美国也长期盛行,直到二十世纪初也有广泛影响。其实奎克本人在近代教育史上可谓名副其实的教育改革家。还在1881年,他就受聘,第一个在剑桥大学开设教育史课程。他以前,教育家J·潘恩(1808-1876)从1872年起,也在英国师范学院讲授教育史。
  法国著名的教育史学家有格瑞德,弗里茨、帕罗兹等,他们分别著有(1789年以来的初等教育与立法》、《法国公共教育和自由教育的立法与批评》和《教育学史》。1875年,孔佩雷开始在图卢兹大学讲授教育史课程。但总的说来,教育史研究在法国远远比不上在德,英,美等国进行得那么广泛、深入。
  西方教育史学在第二阶段有了较大的进展,其内容更深更广。世界近代教育之父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卓越的教育思想,就是在十九世纪中叶由德国教育史学家发现,并把它推荐给近现代教育的。从范围上说,教育史研究从德国推广到美、英,法等西方国家。另外,除了出现大批教育史著作外,不少大学或师范院校还开设专门的教育史课程。在十九世纪,美国开设有:教育史,近代教育史、美国教育史、英国教育史、欧洲教育史、星期日学校教育史、教育理论与教学史、希腊教育史等,英国有:教育史、教育史著作选读、十八世纪的教育改革家,十八世纪的英国教育等,德国有:文化与教育史、教育思想史、教育史等,法国有:教育学生、教育家及其理论、教育名著分析等。由此观之,教育史这一学科当时已在西方国家的大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但是,教育史学至此还不能说已达到了时代的要求,而且它的研究方法有待改变,甚至要打破过去那种陈旧的方法论的局限。这正是教育史学发展的趋势。
  (三)第三阶段
  1900年,美籍英国人、著名哲学家戴维森(1840-1900)的《教育史》问世。它标志着教育史学方法论的根本改变,并打开了这一学科的新局面。因而,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第一部非传记式的教育史。戴维森一反陈旧的研究方法,他说:"并不是我不赞同过去的著述及其作者,而是我们的研究目的不相同。"戴维森远见卓识,把教育发展史划为人类文明史的一个分支,并追索它自始以来的全部过程。他说:"历史,如今天我们所了解的,是人类进化的记录,……教育,则是人类有意识的或自觉的进化。因此,教育史应成为这种进化的记录。这种记录正是从人类第一次掌握自己的命运,寻求一种更明确、更连贯的异化形式的时候开始的。这种异化形式就是人类的理想。"戴维森把教育看作人类进化的最后和最高阶段,它包括人类自然和文明两方面的发展。但他要想说明的,主要有三个问题:(1)人类最高阶段的进化是指什么?(2)为什么有这种进化?(3)当它成为有意识以后,为什么变为教育这种社会现象?
  戴维森也不像以往的教育史学家那样,忽视教育发展史诸关节问题(如东方的穆斯林教育、中国古代教育,等等)。也就是说,根据教育史是文明史的分支的观点,他要把世界的整个教育史系统化。他这部《教育史》分两册,第一册包括原始教育、古代东方教育、犹太教育和古希腊罗马教育;第二册包括穆斯林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人文主义教育和近代教育。书最突出的一点是它回避了以往的教育史的通病--狭窄性,注意到各民族和各时期教育的联系,使之成为统一;但另一方面,它没有给教育本身下一个准确的定义,这就夸大了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继戴维森后,美国又有不少教育史著作出版。其中著名的,是当时在世界已享有盛名的教育史学家保罗·孟禄的(教育史教科书》(1906)。这本书主要是大学课本,但历史证明了它不失为教育史研究的有价值的参考著作。它具有三个特点:(1)阐明教育史发展与人类文明史其它方面的紧密联系;(2)着重论述的不是教育家,而是教育发展的总趋向(孟禄并不是学校教育史学家,他并不轻视教育家及其理论的历史作用),(3)重视并阐明教育史上理论与实践的密切关系。《教育史教科书》包涵了相当丰富的史料,它们构成教育史发展的整体。所以,它成了二十世纪早期的权威性著作,并且久用不衰,许多大学和学院都把它作为主要的专业课本。教育史学家卡伯雷称它为"内容广博,学术水平极高"的教科书。应特别提到的是孟禄在书中用了一章的篇幅来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其中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教学、课程,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学校系统、考试制度等,可见孟禄对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视。1920年i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史教授卡伯雷的《教育史》刊行于世。它是在课堂讲稿的基础上整理的一部教育史,与卡伯雷编集的《教育史资料阅读》合成一套书。《阅读》中收集有西方古代、中世纪和现代的教育文献原始材料,成为历代教育思想的真实反映。因此,卡伯雷的《教育史》的结构又很特殊,即突出的一点,是只注重教育制度、教学实践,教育管理等,而很少论及教育家和教育理论。它的特点是:(1)认为教育史与文明史有紧密的联系,比较详细地介绍厉史背景;(2)阐述各历史阶段人类理智发展的巨大进步(如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和法国革命时期);(3)重视社会诸因素和它们对教育的影响;说明这种影响如何促进人类的发展,进而促使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世界教育西方化。卡伯雷在著作中对历代教育家们及其理论轻描淡述,对教育实践与历史、社会背景却不惜笔墨。其原因在于,他的目的是不断完善美国业已建立的教育制度,而不是发展、改革它。因为,卡伯雷把它看作是美国的民主和自由的最大保证。他认为,教育家在其国家或历史时代无疑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对教育发展的趋势归根到底却无足轻重。所以他只重实际问题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成为美国学校教育史学派的主要代表。卡伯雷的教育史观曾一时赢得不少人的支持,他的《教育史》也广为流行,直到四十年代仍为许多大学或学院所采用。
  然而对卡伯雷持异议的也大有人在。美国不少教育史学家认为,卡伯雷没有对教育的历史重要性作出令人满意的评价,还批评他把教育看作社会改造和培养青年一代的最重要、最有效力的方式的观点,说这是一种天真的臆想。
  西方教育史学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几乎处于停滞阶段,五十年代起,又才恢复发展,教育史著作也日见增多。这里有必要提到的,是英国教育史学家博伊德的《西方教育史》。它由博伊德著于1921年,同年出版,以后又屡屡再版,1964年,埃德蒙·金在原著(共十二章)的基础上增写了三章(现代教育)。到1979年,已出十一版。其原因是它在这一领域达到了前无所有的高度,被誉称为经典的教育史著作。至今还没有人冒昧对它作任何不妥的评论。
  博伊德对教育史持进化论的观点。他说,《西方教育史》记叙从古希腊以前就开始的教育到二十世纪教育科学的发展,实际上,这是人类进化过程的记录。它说明我们的活动和观念怎样形成,并把人类生活的两部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以这种教育史观为指导,他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这一点他与卡伯雷有相似之处。然而,博依德并没有忽略教育家的特别作用。他不仅记述他们的生世,详细阐明其理论和影响,而且旁征博引,给予恰当的评论,同时也提出独到的见解。从这点来说,他这本书是一部教育思想史。它有自身的特点:重视历史、文明史、教育史的发展线索、统三者为一体、注意它们的相关联系,此是其一;重视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着重研究教育理论及其作用,此是其二,文字表达准确、内涵丰富,引证翔实,观点独有建树,此是其三。
  二十世纪中叶,西方教育史学已发展到空前的规模。就其著作来说,可谓卷帙浩繁,不胜枚举。由于研究内容日益丰富,它又加强了分科教育史或断代史教育的研究。但这种趋势并非回到过去片面性的方法上去,而是教育史学发展的必然。某些课题(如古希腊教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等等)要作深入仔细的探讨,不是教育通史能解决的。目前西方教育史学研究范围的分科大致有;各国教育史、原始社会教育、古希腊教育、东方早期文明的教育、欧洲中世纪教育,亚洲中世纪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欧洲十七、十八世纪的教育,十九世纪的教育,幼儿教育史、初等教育史、中等教育史,等等。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西方教育史学的历史发展概貌。它肇端于德国,随后扩大到美,英、法等国,它从粗略而片面的研究开始,发展到教育通史的编著,今天,又开扩了专研范围,深入到分科教育史。
  从这一历史发展过程我们有什么可借鉴的呢?至少有两点:
  (1)西方多数教育史学家认为,教育史是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教育并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它同时对社会和文明又是一种促进力量。这种教育史学观是正确的。任何历史时期的教育,与文化,艺术,科学等都是紧密相联的。没有这种联系,就没有教育。
  (2)西方教育史学家认识到了教育史的实用价值,如施瓦尔茨,巴纳德,卡伯雷等。他们既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又比较切实地把教育史与教育实际联系起来。教育史主要是属于理论范畴,可以指导教育实践,但它同时又是现代教育的基石。
  西方教育史学还捉出了思想(理论)史与制度史的问题。是两者兼顾,还是有所侧重?对此,西方学者见识各异,因而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另一方面,西方教育史学也有偏颇和不足。比如,东方文明和教育对西方的影响一般都被忽视。西方学者们很少重视非西方的教育的发展,如果说有所注意的话,至多只是远古时期的东方教育和现代已西方化的东方国家的教育。对西方有影响的穆斯林教育也只是在部分教育史中提到。他们的教育史观也有历史和社会的局限性:
  第一、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对这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性问题,西方学者不是避而不谈,就是从唯心主义出发,得出主观推断。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对长辈的模仿,博伊德则主要是从古代传说(如荷马史诗)中去寻找依据。这与教育起源于劳动和社会的唯物论观点完全相悖。
  第二、教育发展的内在推动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推动它发展的力量是它与社会诸方面的关系。而主要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对教育的影响。西方学者对此几乎从来没作明确的说明,至多只是对历史的和社会的条件给以描述。
  第三、教育史学的目的。教育史对教育发展无疑有指导和推动作用。而西方教育史学的目的不是没有阶级性的。卡伯雷认为,美国自由,民主制度的稳定,在于提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制度,而他的教育史观,如前所述,完全是出于这种目的。
  如何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来评论西方教育史学,并非举手之劳。要严肃认真地看待它并取其精华,这还待我们的努力。要做好这一工作,有二个原则必须坚持;(1)对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著作、方法、这一学科的发展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要用历史唯物论观点加以分析,作出恰当的评定。(2)把握西方教育史学发展的总趋势,将各阶段的教育史加以认真比较,从中摸索,认识和掌握一定的科学规律,以指导我们对外国教育史的研究。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9-1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