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构建绿色家园:解读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青神模式”


构建绿色家园

——解读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青神模式”

 

赵家骥等

 

一、背景—伴随全面建设小康的新形势,在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日俱增,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家园的现象日益突出。伴随全面建设小康迅速发展的新形势,在农村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①这是在西部地区普遍存在,且特别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在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却因亲情的缺失和监护不力,学业、生活面临诸多困难,生理、心理问题突出,成为新时期农村的特殊群体。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体现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希望工程、民心工程。也是涉及社会和谐与发展的关系全局的现代化工程。青神县围绕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权益保护,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收到了明显效果,赢得了社会好评,引起了各界关注,促进了和谐和发展。

青神县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幅员386.8平方公里,人口19.71万,辖10个乡镇。其中农业人口16.25万,占全县人口的82.4%。儿童3.26万人,②占全县人口的16.5%,耕地面积9386公顷,农民人均不足0.86亩,属典型的西部农业小县。长年在外务工的农民4.7万人,③占全县人口的23.6%,占全县劳动力的34.8%。留守儿童8118人,占全县儿童的24.9%。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6624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儿童总数1.65万人的40.1%。农村劳动力转移多的乡镇达到67%,留守儿童达到51%。青神县委、县政府2001年起就开始关注和研究留守儿童教育保护问题。由党政一把手挂帅,开展了关心帮助留守儿童的工作。2003年南城中学开展的“农村初中缺乏有效家庭监护学生教育方法研究”在全县学校进行了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2004年青神县被眉山市政府妇儿工委确定为眉山市“留守儿童”教育保护试点县,2005年被四川省政府妇儿工委确定为省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试点县,2006年县政府成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

 

二、工作—以人为本,突出关爱,以法为据,维护权益

 

青神县的党政领导,原来以为调查调查,研究研究,抓几个回合就能够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后来,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逐年增加,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正是需要呵护的幼小的孩子,缺少了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亲情和关爱;

(2)正是需要学习的孩子,缺少了引导和指点,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产生困难,不良道德问题增多;

(3)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缺少良好的环境和关爱,教导不力,极易受到周边环境的不良影响,不良行为在滋长,不良习惯在悄悄养成;

(4)留守儿童普遍心情压抑,情绪消极,交往减少,个性怪异,心理健康问题日显突出;

(5)留守儿童中认为“读书无用”的人越来越多;

(6)留守儿童中,因监护不力而出现许多想像不到的其他问题。

工作实践让人们有五个没有想到:一是政府没有想到留守儿童,是新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是工业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对留守儿童教育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个长期任务;二是学校没有想到,缺少亲情的留守儿童的成长会出现许多不健康的问题,特别是心理的创伤十分突出;三是家长没有想到,离家以后对孩子关心太少,钱挣了不少,孩子健康成长的问题却大了;四是代理监护人没有想到,父母外出的孩子如此难于管教;五是社会各界没有想到,父母外出以后的孩子无依无靠,出了学校没了去处,幼小的孩子虽似有家却无家,“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他们需要照顾与关怀。

青神县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留守儿童教育解决不好,既影响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不安心,同时又伤害了新生一代,贻误了新生一代。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绝非权宜之计,而是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作。

青神县针对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在艰苦的条件下,采取了积极措施,做了扎实的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制度,全面掌握留守儿童情况;

(2)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权益维护制度,建立留守儿童援助站;

(3)为留守儿童建立“亲情屋”、“心理咨询室”、“心语小屋”、“知心姐姐信箱”和“留守学生谈心日”等;

(4)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5)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应急机制,针对代理监护人监护能力比较差的实际情况,专门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

(6)建立亲情卡,开展“电话传亲情”、“书信话关爱”活动,加强学校、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监护人和代理监护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7)加强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责任,克服重重困难,为留守儿童创造寄宿条件,给留守学生更多关爱;

(8)为有特殊需要的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托管家庭、托管中心的试点;

(9)在村组和社区为留守儿童探索建立了亲情活动场所;

(10)让全社会都动员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

 

三、模式——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围绕“六个一”展开

 

由于青神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由青神县妇儿工委牵头,全县围绕留守儿童,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共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简报称“留守儿童工作的青神模式”,这就是“六个一”模式或者称SO模式,即明确一个实施主体、落实一个牵头单位、抓住一条责任主线、围绕一个工作中心、搞好一个教育整合、构建一张关护网络。

1.明确一个实施主体

青神县经过5年的探索,认为要做好此项工作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是很不够的。留守儿童工作需要整合社会各种资源,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各施其职,需要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这就必须在政府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实施。所以明确了政府是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实施主体,实行政府“一把手”负责制,做到人员、责任、措施、经费“四落实”。县委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考核项目,由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县政府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领导小组,制发《青神县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把任务落实到各有关职能部门。主持召开研讨会、现场会、培训会促进留守儿童工作的落实。

2.落实一个牵头单位

要落实政府责任,还必须找好一个牵头单位。青神县决定由县政府妇儿工委牵头,负责总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妇儿工委办,落实专人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和县政府办、妇联、教育局、公安局、文体局、卫生局、宣传部、工会、团委、科协、残联等17个成员单位都落实了相应的牵头部门和具体的工作人员。县妇儿工委办每月督查,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作会,半年监测,年终评估,及时收集情况,向领导汇报工作进程,协调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3.抓住一条责任主线

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重在责任的落实,青神县牢牢抓住“政府—主管局—乡镇—村组(社区)”这条责任主线。县政府与各乡镇、各责任单位签定目标责任书,列入各乡镇、各部门的工作目标考核。各乡镇和部门还专门拟发了文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乡镇将责任落实到村组、社区、家庭,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门,落实到具体的站股室、学校、派出所、工商所,使工作责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

4.围绕一个工作中心

我国《儿童发展纲要》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都强调,留守儿童是处于困境中的儿童,必须予以关注和保护。青神县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维护留守儿童权益,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坚持儿童一律平等和儿童优先原则,保障每一个儿童享有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关爱儿童的健康成长,优化儿童发展环境,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保障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强调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参与,真正惠及每一个留守儿童和家庭。

5.搞好一个教育整合

有效地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使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都围绕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结合在一起,共同维护儿童权益,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包括为留守儿童开展的建卡、建校、建站、建阵地工作和有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方方面面。青神县搞好教育整合,是以“四建”,即建卡、建校、建站、建阵地为中心展开的。

一是建卡。为留守儿童每人建立一张档案卡。为了解决好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青神县先后发放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家长、教师、群众调查问卷3万多份,了解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和基本情况;制作留守儿童档案卡,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1张成长档案卡,因人制定教育保护方案。学校负责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的调查建档工作,乡镇负责义务教育阶段以外的留守儿童的调查建档工作,档案资料由乡镇汇总,制作电子文档,实行微机管理。

二是建校。为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青神县挖掘潜力,建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在全县范围普遍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青神县先后已投入683万元改建、新建寄宿制学校5所,吸纳留守儿童970人;建家长学校30所,普及率已达100%;成立县级家教指导中心1个,乡镇、社区家教指导站10个。

三是建站。青神县的县、乡分别建立了“三站”,即建立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宣传站、保护站和援助站。宣传站专门设计制作了“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宣传标识图徽,并散发宣传资料1万多份,还创建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站,在县级报刊、电视台设立了专栏,在全县营造了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在乡镇综治办设立保护站,为每名留守儿童建了一张保护卡,定期到学校、村社进行走访,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仅仅2005年以来,全县就开展法制安全讲座100多场次,发放留守儿童保护卡8000多张,解决安全隐患300多起,取缔不合格摊点20多家,整治违规网吧10多家。在乡镇民政办公室设立援助站,援助站负责与学校、村组联系,帮助有困难的留守儿童和家庭。近年来,通过政府救济、学校减免、社会捐赠等途径为3000多名留守儿童和家庭给予了生产、生活上的帮助,资助金额达20多万元。

四是建阵地。青神县整合社会资源,为留守儿童建立了四大阵地,创建了心理咨询室、亲情活动室、托管家庭和校外活动阵地。在学校设心理咨询室,建“知心姐姐”心理信箱。留守儿童有心理问题时,以面谈或书信的形式向心理老师咨询,老师一对一作个案辅导和引导,并针对普遍问题开设心理讲座,已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讲座、辅导和咨询达1万多人次;在村上设立亲情活动室,亲情活动室配备了亲情电话、电脑、书籍和活动器材,聘请有一定文化的党团员志愿者为管理员,指导亲子沟通,组织亲情联谊;动员有条件的家庭建托管制家庭,每个家庭吸纳10名以上留守儿童学习和食宿,采取全托管或半托管的形式,就近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建青少年校外阵地,已建立瑞峰镇孝德教育基地、南城镇竹编教育实践基地、西龙镇国防教育基地、白果乡青少年水土保持科教基地、县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阵地5个,有计划组织留守儿童开展校外活动。

6.构建一张关护网络

青神县针对留守儿童面临的成长、监护、帮扶、管护、关护五个突出问题,构建了一张横不留空,竖不断线的关护网络。青神县的这张网络由五个部分组成。

一是构建留守儿童成长网络。在留守儿童中开展“我能学、我能做、我能帮、我能爱、我能行”为主题的“五能”活动。使他们通过活动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帮助和接受帮助、学会爱人和被人爱、学会自我管理和服务,培养自觉、自理、自律、自强、自信,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是构建家长监护网络。在家长中开展“签一份托管协议、留一个外出联系电话、学一点家教知识、每月联系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的“五个一”活动,聘请教育专家、组织教师和职能部门人员对家长进行家教知识、监护人权利义务、维权、技术技能培训。留守儿童家长受教育培训的达3万余人次。

三是在教师中建立帮扶网络。全县中小学校各个班级都对留守儿童落实专人帮扶,帮扶教师每季度填写一次帮扶效果,将帮扶措施落到实处,要求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教育必须以“关爱、尊重、科学”为前提,工作中做到“爱心、细心、耐心、匠心、恒心”。

四是在干部中建立管护网络。要求乡镇、村组、社区党员、干部了解本乡镇、村组、社区留守儿童和家庭的情况,为每个留守儿童落实联系人和代理家长,经常走访,进行义务辅导和监督,履行管理保护的职责,把对留守儿童的管护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来抓。

五是在社会各界建立关护网络。动员企业业主、党员干部、群团组织、老年协会、关工委、老龄委、未保委等,开展捐赠、结队帮扶、手拉手、志愿者、代理家长、亲情使者、同伴行动等活动。全县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与288名特困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活动;开展了“为贫困留守儿童春节送温暖活动”,资助4名特困留守儿童的母亲回家团聚;开展了“亲情使者”征集活动,征集到“亲情使者”100多名,亲情联系3000多人次;开展了“书送希望·情传四方”为留守儿童捐赠好书好刊活动,全县捐赠书籍1000多册;在企业开展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就业岗位的活动,欣杰药业、裕华纺织等企业为留守儿童家长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000多个。

 

四、成效—社会多了几分和谐,发展增添了几分力量

 

工夫不负有心人,青神县扎实的工作换来了可喜成效—特殊群体得到了特殊的关爱。不仅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鼓舞了外出人员,唤醒了家长的责任意识,激发了社会的参与热情,赢得社会广泛好评,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

1.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一是生活习惯明显好转,长时间不洗澡、不理发、不换衣服等不良生活习惯得到有效矫正;二是行为习惯在向好的方面改变,不遵守作息时间的留守儿童由21%下降到15%,吸烟喝酒、出入游戏室网吧等场所的由29%和36%下降到了10%和20%;三是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坚信自己有美好未来的留守儿童由45%上升到 85%,遇到挫折能对人倾诉的留守儿童由20%上升到65%,愿帮助别人或接受别人帮助的留守儿童由28%上升到78%;持逆反心理和孤独心理的留守儿童有比较大的缓解;四是学业成绩明显上升,有厌学趋向的留守儿童由2003年的78.7%下降到目前的19.1%,中上等学习成绩的留守儿童由23.7%上升到60.4%

2.外出人员受到鼓舞

青神县对留守儿童的工作,很快不胫而走。学生到学校寄宿的消息传出去了,不少在外务工的家长,激动不已,立刻打电话到家乡,表示感谢,说“政府和学校处处为我们着想”,“真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他们表示“我们在外边一定好好干,决不给家乡领导丢脸。”青杠坪村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亲情活动室”,有图书、有电脑、有电视、有乒乓球、村党支部成员带领成人与儿童一起搞活动,孩子们快乐得不得了,代理家长们把消息带给外出务工的亲人,不少人在电话里就泣不成声,连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有的说做梦也没有想到,政府想得这么周到,表示一定努力工作,将来为家乡多作贡献。

3.唤醒了家长的责任意识

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触动最大、感受最深、转变最大的是留守儿童的家长和临时监护人。全县出现了可喜的“三增三减”现象。一是既挣钱又想着孩子的人多了,只想挣钱不管孩子的人少了,就近打工增多,双方外出的减少。1000多名留守儿童的家长选择了就近打工,双方外出的比例下降了近10%,基本杜绝了无人监护的现象;二是常回家看看的增多,不管不问的减少,一年回家一次的由27.4%上升为49.8%,两三年回家一次的由9.3%下降为6.2%,父母与孩子联系的频率提高,原来半年联系一次的占37.4%,下降为19.7%;一月联系一次的原来占20.6%,上升为67.5%;三是参加学习的家长增多,无所事事的家长减少,每年回家开家长会的家长比例由6.3%上升到37.3%,上升了31%。

4.激发了社会的参与热情

青神县从政府部门到村组家庭、从党团组织到社会团体、从学校到企业、从干部到群众、从老人到青年,都积极主动投身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1300多名问题留守儿童找到了亲戚、家长和良医,市、县电信分公司无偿安装亲情电话,赠送了15000元的亲情卡,市移动分公司为托管家庭捐赠电话、学习用具、资助金,亚洲开发银行捐赠3万美元。群众对留守儿童的知晓率由过去的42%上升到目前的92%,参与率由原来的21%上升到目前的91%。

5.深得民心,社会高度赞赏

留守儿童工作在实践中是一项深得民心的工作,不但引起社会关注,而且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赏。社会各界人士盛赞留守儿童工作顺民心,合民意。人们在茶余饭后的议论中,都深有感触地说,留守儿童工作真正体现了人民政府为人民。特别是那些与留守儿童有关系的人们,更是感慨万千。他们说,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我们的政府做了,做得真好。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关爱的不断深入,单位与单位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心的风气也越来越浓。

6.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

青神县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工作,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全国妇联副主席洪天慧充分肯定和称赞青神的作为,国务院《两纲通讯》刊发了青神县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工作的经验,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与决策》倡议推广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模式,今年6月中旬国务院妇儿工委专家组到青神调研和指导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也给予很高评价。

 

青神县关于留守儿童的工作,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是对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直接影响的工作。青神县的工作高瞻远瞩,体现了人民政府对人民的深情厚意,值得学习、效法和推广。

 

 

注释:

①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也指父母一方流动后另外一方无照管和监护能力,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儿童。

②按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对儿童年龄段的划分,0-18岁为儿童。

③常年在外务工人员,指每年在外务工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务工期间很少在家居住的人。

 

(作者单位:四川省教育学会,四川省青神县人民政府,四川省青神县妇女联合会)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6-04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