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生活教育》复刊三年回顾:弘扬生活教育理论


辛国俊

 

 

为进一步继承和弘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由中国陶研会主办,江苏省陶研会、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生活教育》,于2002年2月用以书代刊的形式在南京试办复刊。至2004年底,共出版18期,发表文章548篇,计180万字;累计发行约10万份,读者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并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生活教育》复刊三年,对宣传和弘扬陶行知教育思想,推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受到陶研界人士和广大教师的欢迎与好评。

 

一、 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

 

《生活教育》是在我们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第八次课程改革全面推开的形势下复刊的。该刊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关注当前中国教育的热点问题,及时组织稿件作舆论宣传和报道,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2002年9 月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师大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谈到行知精神,我们立即发表了江泽民同志的那段讲话,并配发了本刊一位副主编的读后感。为弘扬陶行知的无私奉献精神,我们注意编发优秀教育家和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如著名幼儿教育家张宗麟,乡村教育家黄质夫,人民教育家汪达之等的事迹;如当代优秀教师斯霞、杨瑞清、于果、胡伟以及专门研究“差生”教育的徐向洋的事迹等。他们都是以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恪尽职守、默默耕耘、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先进人物。

2003年3月,当我们得知温家宝、李岚清同志就山西柳林前元庄教育调研报告做出重要批示后,立即在第二期刊出批示全文,并开设了“农村教育改革”专栏,先后发表了15篇关于农村教育改革的系列文章。前元庄教育经验是中国陶研会和方明同志亲自抓的典型,我们又及时编发了《方明:他为农村教育鼓与呼》一文,反映了中国陶研会和方明同志长期为发展中国农村教育所做的努力和贡献。接着还编发了《社会各界人士谈农村教育改革》、《我给家宝同志送建议》、《前元庄教改经验答问》等文章。这一组文章的反响巨大,以后在所有来信来稿中,关于农村教育的话题始终占有相当的比重,我们在其他各个栏目中也注意优先编发关于农村教育的文章。

2004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我刊编辑部与无锡市陶研会联合举办了一次贯彻《意见》精神座谈会,会后根据发言内容汇编成《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组专辑在刊物上发表。我刊三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设有“生活与德育”栏目,介绍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的经验与教训,宣传陶行知的生活德育思想。加上“家教平台”、“一线报告”等栏目,有关德育工作的文章达104篇之多,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我们很重视“本刊特稿”栏目的编辑。这个栏目主要是约请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知名学者专家教授等,阐述******政策思想和当前课程改革新理念与发展趋向,从理论与实践上作一些启发与引导。如陆志平的《课程功能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成尚荣的《培养目标:课程改革的追求和依据》、董洪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层的诉求与冲突》等均有一定的深度和较高的质量。三年来共发“特稿”25篇(包括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蔓、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等的论文),这些文章理论性、指导性强,又能紧密联系实际,颇受读者欢迎。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是我们始终不渝的原则。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试办复刊的《生活教育》不仅具有严肃性、科学性,而且有一定的权威性。

 

二、 积极弘扬生活教育理论

 

学习、宣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积极弘扬生活教育理论,是我们的办刊宗旨,也是我刊不同于其他刊物的主要特色。离开了这一点,就违背了试办复刊的初衷。所以,我刊在这方面作了精心的设计与编排。

首先,封面“生活教育”四个字用的是当年陶行知先生的手迹,同时印有陶行知的头像。复刊第一期的扉页就用了江泽民同志的题词:“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育改革”,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办刊的目的。从复刊第二期开始,每期的扉页都印有一幅陶行知的手迹,且多为陶行知的名言警句,如“爱满天下”、“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等,共发表16幅。读者对此极为欢迎,认为不仅是生动的思想教育,也是一次书法欣赏。不少学校还复制放大这些手迹,张贴在校园里,成为建设校园文化的宝贵资源。

在栏目设置上,开设“陶行知著作选读”栏目,引导读者阅读陶行知原著。而且做到每年一个主题,如2002年选读陶行知关于创造教育的论述,2003年选读陶行知关于民主教育的论述,2004年则选读陶行知关于乡村教育的论述。累计共选读陶行知的17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同时配发了知名陶研专家撰写的17篇解读文章,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理解。

与此同时,还有两个栏目是一直坚持的,一是“陶研论坛”,主要发表学习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论文或心得体会,既有陶研专家写的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论文,也有来自一线教师写的学陶心得体会,共发表73篇。另一个栏目是“实践与探索”,主要发表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推进今天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成果,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这个栏目尤其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与欢迎,来稿也特别多,我们选发了其中的88篇。其实在“生活与德育”、“一线报告”、“实验学校巡礼”、“征文选刊”等栏目里也大量发表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文章。所以,反映陶行知教育思想在今天的实践与运用的文章累计起来不下于180篇,约占发表文章总数的35﹪。这类文章充分证明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坚定了广大群众学陶师陶的信心和决心。

此外,还有一些栏目也很有特色。如“陶诗赏析”介绍了陶行知诗歌的特点与意义;“陶行知研究在海外”让读者了解海外研究陶行知的动态与信息;“怀念与回忆”发表了陶行知的亲友学生的回忆文章,为陶行知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资料。这些栏目都有相应的读者群,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因而也受到欢迎。

总之,试办复刊的《生活教育》作为一份陶研刊物,“陶味”是浓厚的,特点是鲜明的。许多基层单位都有了这样的意识:要学陶,《生活教育》杂志不能不订。因而,这份刊物的发行总数逐年增长,影响也逐步扩大。

 

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坚持走开门办刊的路子

 

试刊期间编辑人员少,任务重,经费也不足。在初创阶段,得到了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同时,我们加强与基层陶研组织和基层单位的联系,加强与读者、作者的联系,虚心征求他们的意见,争取他们的配合,凝聚他们的智慧,不断提高刊物的质量。我们先后争取到7家协办单位,缓解了经费的短缺,保证了刊物的正常出版。我们还发现和培养了一批发行积极分子,帮助做好本刊的发行工作。如常州教育学院院长丁志兴同志,他怀着对陶行知的深厚感情,在常州中小学中做了大量工作,使本刊在常州的发行量接连两年达一千多份;邳州运河师范的吕立言同志是学陶积极分子,他在校内热情宣传本刊,接连三年订阅数在400多份,还组织了读刊小组,推动全校读刊学刊活动。

此外,我们曾先后两次组织全国性的征文活动。一次是“纪念生活教育运动75周年征文”,一次是“生活教育杯”征文。共评出一等奖47篇,二等奖91篇,三等奖147篇。通过征文,我们发现了一批学陶积极分子和优秀作者,他们成为我们主要的一批作者群。我们还先后举行三次读者座谈会,一次是在南京与江苏省工商联民办教育协会联合举行的“女子教育研讨会”;一次是在无锡与无锡市陶研会联合举行的德育工作座谈会;还有一次是在无锡清名桥中学举行的课题研讨会。三次座谈会使我们有机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增进了读者对本刊的了解与感情。

三年的回顾是令人振奋的。因为在中国陶研会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国陶研界前辈的热心支持下,在广大学陶群众的呵护鼓励下,我们毕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一是我们编辑部的力量薄弱,水平有限,刊物的质量不稳定,有些栏目、有些文章编得还不尽如人意;二是与外省的联系还不够,不仅来信来稿较少,发行数量也上不去;三是由于刊号问题未能得到解决,影响了刊物的发展,甚至影响了刊物的生存。

(作者单位:晓庄学院)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6-1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