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文汇报》时评:大学“严出”为何频遭质疑


    ●让学生“无话可说”的淘汰,必须基于学校完善的教育措施、严格的教育管理。如果一名学生进校之后,没人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而且学校的课程设置、老师的教学质量,存在各种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淘汰,会让学生觉得“心有不甘”

    ●退学、淘汰事件是十分正常的。问题是,这些学生被大学退出后,他们如果想再进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必须重新参加高考,而不可能转到其他学校继续读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很大的不同,国内高等教育没有通畅的“退出”机制

    ●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让所有进入大学的学生,能经过严格的教育,达到一名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不适合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淘汰,这需要大学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新的调整

    187名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毕业生,可能是这段时间最“郁闷”的人了。据人民日报报道,他们只能看着大学同窗好友即将拿到学位证书、毕业证书,而自己却因未能通过学校的“清考”,在毕业时还继续“挂科”,不能毕业只得留级,只能寄希望一年后再参加并通过相关科目考试方可毕业。

    笔者注意到,除了这些学生抱怨学校平常对他们管理不严,现在突然“发难”让他们深受其害之外,一些舆论也批评学校,此举恐有借学生发财(因为每个留级学生要缴5000元费用)、对学生严重不负责的嫌疑(有一些毕业“挂科”学生已经与用人单位签约,或者考上研究生)。

    这样的议论,其实近年来已经见得多了:一些高校集体退学一批因成绩不合格的大学生,都会引来相似的议论。“论点”无非三方面:大学是否对学生的“退学”、“出问题”负有管理不严格的责任——古语说,“教不严,师之惰”;大学是否掉在了“钱眼”里,靠收取学生的留级费、重修费赚钱,于是“让”大批学生不及格、去重修,也由此造成有的学生达到学校“退学”的规定;大学根本无视学生的前途,不顾受教育者的利益,处理过于草率。

    笔者在此不想继续相似的论调,而是想探究大家为何会有这样的议论。要知道,多年来,我们每次谈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几乎都会谈到培养过程中的淘汰以及“严把出口关”问题,甚至有不少学者对于国内名校过低的淘汰率提出指责。美国兰德(Rand)公司2005年的一项报告指出,几乎美国50%的四年制本科生会从学校流失。德国的情况比美国稍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大学就学学生平均退学率大约25%,流失的原因当然不一而足,但是,出于不用功、能力不足而遭淘汰,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那么,为何在淘汰——留级、退学、不毕业等——真正到来国内高校时,社会却难以接受,并引出诸多议论来呢?

    国内高等教育实行“严出”,受制于以下五方面原因:

    一是国内高校无法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过程培养和管理。让学生“无话可说”的淘汰,必须基于学校完善的教育措施、严格的教育管理。如果一名学生进校之后,没人对其进行教育引导,而且学校的课程设置、老师的教学质量,存在各种问题,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淘汰,会让学生觉得“心有不甘”,他们会认为除了自己主观不努力之外,学校也应当负担责任。目前,我国高校内,连硕士、博士都处于“放羊状态”,也就更不用说本科生了,很多教授不愿意为本科生上课,为本科生上课也是应付,大多本科生下课之后则根本见不到老师,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该怎样才能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有的同学就在这样的迷茫中红灯高挂,走到退学边缘。

    二是国内大学生普遍缺乏在大学里还要“苦读”的意识。我曾经遇到很多家长,在高考前,用这样的话激励学生——“再苦几个月,你们就苦出头了,上了大学,你们随便玩”。我国基础教育的目标,是高考,考上大学;而学生高考结束、考上大学之后,普遍失去了奋斗目标,失去了学习动力。所以,很多学生没有在大学里进行学业规划的意识,而且,他们也由于过去老师和家长的全程包办而根本就没有培养起应有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再遭遇学校的“放手”,也就难免会失控。

    三是国内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控制标准存在偏差。我国高校目前衡量办学质量,往往采用就业率、考研率、专升本率等“数字指标”,而对学生的考核,基本沿袭基础教育的考试模式,突出知识记忆,强调书面考核。大学这样的“质量控制体系”,导致相当多数学生,要么从一进校就准备考研、升本,只关注升学课程;要么注重培养就业技能,关注英语、计算机等工具课程,以考一个个证书为大学生活的全部;要么平时大玩特玩,到考试前挑灯夜战、通宵达旦以图考试过关。这种情况导致成绩不合格者众,而学生即便通过这种体系的监控,也难以具有较高的素质与能力。

    四是国内高等教育没有通畅的“退出”机制。在欧美,高等教育普遍实行申请入学制度,尚且存在不少学生因不适应大学而产生的退学问题,在我国现行的入学制度下,大学生与大学之间彼此不适应的问题,情形应更为严重。一名大学生,可能不喜欢所上的大学,不喜欢所读的专业,而大学也可能录取了不符合自己培养要求的学生,因此,退学、淘汰事件是十分正常的。问题是,这些学生被大学退出后,他们如果想再进入普通高等教育体系,必须重新参加高考,而不可能转到其他学校继续读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与国外高等教育很大的不同,可以说,一名大学生被退学后,甚至有可能就此中断其学业生涯。

    五是国内学历社会看重学历胜于能力。虽然这种情况在不断改善,但是,就我国社会整体观念而言,人们对学历的关注,超过了对能力与素质的关注。读大学就是为了获取一张文凭的观点,还很普遍。另外,不少用人单位在用人时,还以学历作为重要的择才标准,这加重了大家对一纸文凭的渴求。上了大学,没拿到大学文凭,对很多家长和学生来说,是不可承受的事。

    如果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中国大学将无法参与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也无法履行作为大学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但是,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让所有进入大学的学生,能经过严格的教育,达到一名大学生应该具有的素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不适合的学生进行合理的淘汰,这需要大学从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全新的调整,否则,教育管理不到位、没有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相配合的淘汰,很难有一个宽松的环境,也就会面临大家不断的质疑。(作者熊丙奇为上海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教授)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7-0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