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史海钩沉
  

向古代大师学习“审句例”


【字词新话】

  《论语》中有些字、词、句的解释,古今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怎么办?向古代训诂大师学习呗!清代高邮王氏父子考释《诗经·邶风》“终风且暴”疑难字词句堪称典范。

  “终风”,汉代毛亨说是“终日风”,韩婴说是“西风”。王氏父子通过对《诗经》中“终温且惠”“终窭且贫”“终和且平”“终善且有”等“终~且~”格式句子的分析归纳,认识到“终风”的“终”是类似“既”的意思。杨树达先生将这一方法称为“审句例”,也就是我们说的“考察分布”。

  有人问,王氏父子博闻强记才能“审句例”,你学得到吗?现在可是大数据时代,搜集例句并不难;难的是沉下心坐冷板凳,逐条分析归纳例句。

  例如,有人读《论语·卫灵公》“有教无类”为“域教无类”,说是孔子要限制平民受教育。我们在《左传》等书中找到十几个“有~无~”格式的句子,如“有备无患”“有常刑无赦”,证明此说无据,传统的理解“对任何人都可有所教诲,没有种类的限制”才是正确的。

“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忍”有两种解释:忍心,忍耐。我们穷尽搜罗当时典籍中的“忍”,发现当它受否定副词修饰且不带宾语时,从《论语》成书时直到汉末,只呈现“忍心”的意义。小不忍,是小小的不忍心,也即小小的仁慈。汉朝人正是这样理解的。

  《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汉景帝和弟弟梁王酒至半酣时说:“我死以后传位给你。”窦太后很爱梁王,十分高兴。于是,袁盎等入见太后:“太后言欲立梁王,梁王即终,欲谁立?”太后曰:“吾复立帝子。”袁盎等以宋宣公不立正,生祸,祸乱后五世不绝,小不忍害大义状报太后。太后乃解说,即使梁王归就国。

“未知,焉得仁?”

  《论语·公冶长》十九章,学生子张在给楚国令尹子文、齐国陈文子评功摆好后,两次问孔子:“仁矣乎?”孔子都回答:“未知,焉得仁?”以前注家的解释大都是,孔子先委婉回答“我不知道”,然后补充:“这怎么能算‘仁’呢?”

  我们经过对《论语》成书时代典籍的穷尽统计发现:1.当时回答“不知道”时常说“不知”,从不说“未知”。“未知”一般总要带宾语,如“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当“未知”的“知”读作“智”时却不能带宾语(当时无“智”字,知、智都写作“知”)。2.“焉得”总是处在因果、条件复句的第二个从句。

  根据令尹子文推荐接班人不成功这一事实,可知“未知,焉得仁”是个因果复句。应当译为:“他未能做到‘智’,怎么能够算‘仁’呢?”汉代王充《论衡》正是这样理解的。

  原来孔子认为有智慧才是称“仁”的先决条件哪!倒过来说,“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选择居所,那儿却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有智慧呢?这一解读对于中国哲学史研究是有意义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据说有八种标点;有位先生在电视上说这“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不懂何以这段话有八种断法或“回”有四种写法就“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们证明只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断法是经得起“审句例”检验的。断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时语言中的“可”,没有这种用法;断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时固然有“可使”“不可使”,但这“使”是“出使”的意思……

  这段话是鼓吹“愚民”吗?通过“审句例”可知,“可”除了单独使用,只表达客观可能,不能表达主观意志。如:“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论语·公冶长》)“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孟子·告子上》)

  可见,这话并未“主张”愚民,应当译为:“老百姓,使他们顺着我们的道路走去,不难做到;使他们知道那是为什么,难以做到。”后来的汉语中,“可”能够表达意志了,如:“不可随地吐痰!”说孔子这话主张愚民,是以今律古。《孟子·尽心上》:“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正是这意思。

“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

  《论语·尧曰》“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以前的著名注本包括《论语译注》《论语新解》,都把“谁”当成主语,翻译后句为“又有谁来怨恨呢”“又谁来怨你呢”。可是下文“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论语译注》又译后句为“又贪求什么呢”,把“焉”当成宾语了。其实“又谁怨”“又焉贪”是同一格式。上古汉语疑问代词“谁”“焉”作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动词之前,这一“谁”可能是宾语,“又谁怨”应译为“(他们)又能怨谁呢”。

    既然主语“谁”和宾语“谁”都在谓语动词前边,怎么鉴别呢?我们统计了《左传》中共74例“又”,发现它总是位于主语之后,宾语之前。“又谁怨”的“谁”应当是宾语;而“吾又谁怨”“吾又谁与争”(《左传》)的“吾”才是主语。沈玉成《左传译文》译前句为“我又去怨谁呢”,是对的;译后句为“又有谁来和我们争夺”,未达一间,应当译为:“我们又跟谁去争夺呢?”揆之上文“若适淫虐,楚将弃之”(沈译:“如果走到荒淫暴虐,楚国自己会抛弃他”),若合符契。(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05-02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