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高考改革争鸣:应在公共讨论中达成共识


    日前,国内首份由民间高考研究专家推出的、具有完整框架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出炉。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教育部会充分考虑采纳民间的建议。”方案领衔专家、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杨东平表示,期待用这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呼吁政府部门推进高考改革。(《北京晨报》7月22日)

    当前高考改
革的呼声日渐强大,而事实上,改革从未中断过,特别是在近年大力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中,考试和招生制度改革便是其中的重点和核心。不过,以往的习惯做法是行政主导、专家智力支持。这种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其一是行政力量过多包办,没能发挥民间智慧的合力,高考改革成了教育部们的单打独斗;其二是高考改革的研究任务被赋予某个研究群体,但无论多么出色的专家,其认识都难免存在局限性,更何况这些专家群体本来就可能存在某种研究风格和旨趣上的一致性。

    改革高考先要改革高考方案的形成途径,民间高考方案为此做出有益尝试。民间方案并不一定完全正确,比如杨东平教授提出“强化春季高考”,但春季高考在我国试点的效果并不理想,相反为此付出了巨大的改革成本。但是,是否正确并非关键,民间方案的最大益处在于它给社会提供具有较大研究和争论价值的范本。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都很关注教育部门是否会采用这个方案或其中的某些建议,但这还不是主要的,更要紧的是民间高考改革方案应拿到公共平台上进行研究和讨论,听取其他专家学者、行政力量乃至普通公众的意见和建议。高考改革难在各种利益的平衡,难在社会共识的达成。只有先达成高考改革方向上的共识,对改革中的利益均衡、区域均衡以及公平和效率等达成共识,才能明晰高考改革诉求和获得细节共识。

    所谓“拿到公共平台上研究”,一方面指向社会全面公布民间改革方案,听取民间智慧对此的解读和分析;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高考改革的专业性、全局性和重要性,吸纳多学科、多地域、多风格乃至对立观点的专家对此进行更细的审读,研究民间高考方案的可行性、适合度及其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后果。这种公共讨论应是不受限的,人人皆可参与。

    实事求是地说,一肩扛的做法使得教育部门在高考改革方面承受着过大的压力。可以想象,当学界内部、学界与公众之间都尚未对高考改革达成相对共识之时,并非专门研究高考的行政部门自然会感觉改革难度颇大。民间高考方案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为行政部门分忧,提供更广泛的智力支持,而且有助于达成高考改革共识。正所谓知出乎争,民间高考方案不一定优于官方方案,但它的民间色彩却使其更具有讨论价值。在公共讨论中,民间方案中的可行建议被遴选出来,不可行的建议因其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对其作出分析和否定也有利于消除部分常见的思维误区。二者都是高考改革不可或缺的。 (杨绍福)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8-2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