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教师来信:高校体制不改,辞职信会陆续“问世”


来源:人民网-江南时报


  江南时报编辑同志:

  昨日,读了贵报刊登的南京某某大学一位青年教师的辞职信,作者对其工作和生活现状大发牢骚,谈及高校工资低、待遇不公、等级制严重诸事。笔者初读之,付之一笑;次读之,深表同情;再读之,感同身受。

  因为,我也是一名高校青年教师,我的状况与这位老师相比大同小异。感叹“同病相怜”的同时,我也产生了许多疑惑。做一名高校教师真的只是“苦海无边”吗?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社会还对高校教师有相当的尊重度?为什么没有多少人离开高校去独闯天下?为什么高校依然没有一点危机地正常运转着?就连文中开始提到的《辞职信》的作者,即使他如此痛苦,不也只能通过网络来发泄一下自己的不满吗?不也是没有表明自己的真实姓名以免真正危及自身吗?

  此类问题发生在整日叫喊社会公平、法律公正的高校领域内,多少具有一些反讽意味。也许我们可以从高校管理体制方面找到一些原因,高校教师的待遇与地位都要按其级别、职称、工龄等划分层次,能力与水平充其量只是一种摆设,其等级制度的森严和顽固(包括行政和学术等级)一点也不亚于其他领域。在体制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高校就像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岛屿,无论如何冲击,依然纹丝不动,依然是行政化、计划性的事业单位,“等级性”依然是其最本质的体制特征。而生活于这种体制最低层的青年教师自然就成为最受忽视和压抑的群体。

  于是,话说回来。正因为高校计划性的管理体制、行政化的运行方式,其稳定性就受到足够的保障。固定化的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程序化的工作程序和数字化的教学业绩,虽然压抑了人的个性与创造自由,但从另一方面看,正是其相对稳定的工作环境仿佛使人找到了一种生存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由归属感产生了一种心理的认同,虽然这种认同感是被扭曲的。尤其在社会就业压力急剧增大、社会保障体系如此脆弱的现实生存压力下,高校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似乎成为躲避社会冲击的避风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况且随着青年教师工龄的增加,教学业绩的提高,其待遇和地位也随之提高,加入到更高的等级层次中。正是因为存在着这样的现实可能与心理预期,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虽然深感不公,却依然愿意在这条弯曲的小道上爬行。

  从这个角度来说,做一名高校教师似乎又是可“喜”的。这种“喜”是建立在个体对这种体制的认同与依附之上。青年教师的认同感越强烈,却暴露了作为独立人格的“可悲”。个体无论是对这种体制的现实不满所表现出来的“悲”,还是从另一方面对这种体制的内心依附所产生的“喜”,都暴露了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裹足不前的“可悲”。

  这样看来,只要现行的高校体制不真正改变,还会不断有人发泄牢骚写辞职信,同时也会不断有人挤破脑袋进入这个体制。就好像一座残破的花园,不断有人走出去寻找新的方向,不断有人走进去嗅那残余的花香。

  南京某高校教师 三石

  相关链接:网上热传南×大青年教师给校长的辞职信

  尊敬的××校长:

  我是本校的一名普通教师,三年前博士毕业于××大学,结束了清贫的学生生活,带着希望和憧憬,有幸来到了南京××大学。不幸的是我的生活和理想都遇到了危机。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进入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价水平也节节上升,诸如:学校周围的房价已涨到了八九千元每平方,远在江宁的房价也到了四五千;菜场的肉价已到了十几元每斤;到外面吃碗水饺、面条也都涨价了。可我的工资是区区2500块大洋!当别人问起我工作的现状时,答曰:“压力大,工资低。”无人相信!邻居老奶奶瞪着眼睛说:“不是吧?我孙子大专毕业,现在一个月四五千呢!当初我们都羡慕你呢!”

  我不喜欢与人攀比,以前的同学年薪大多十几万元,我不羡慕。相邻的南理工、南航等学校同样级别的教师年收入是我们的两倍,甚至更多,我无奈。可是我也要生活!我何时才能拥有自己的房子?何时才能把女友娶进门?

  今年年初,我们都共同期待传说已久的加工资。工资终于加了,可没有哪个年轻老师高兴得起来,我们只加了一两百,幅度小于10%,而月薪5000元左右的教授加1000元左右,幅度20%。这几年,国家以及江苏省出台了很多关于加工资的文件,可我们学校很少加上!不加也让我们知道不加的理由吧!?

  学校的等级制度,在各个环节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职称的老师上同一节课,课时费不同;不同级别的老师出差享受不同交通工具;博士毕业的普通教师,两人共挤一间狭小的宿舍,而2000年本科毕业的校行政干部可以有一套住房,三天两头上下高级饭店……

  暑期到来,我依然每天行走在宿舍、食堂、实验室,在室温接近四十摄氏度的实验室里奋战(没有人会相信××的实验室没有空调,可的确很多实验室没有),期望哪天一滴汗水滴入哪根试管后,会出现奇迹。

  校长先生,您也许是想“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在这我不是人才,我是凡夫俗子,我首先要养活自己,要奉养父母。年底,我打电话回家,妈妈问:“你发了多少奖金?”妈妈不知道世界上有不发奖金的地儿。我流泪了……

  我很抱歉我想从此退出,将位置留给高层次的人才(只有他们在这儿才会得到应有的待遇)。可是我还有个不情之请:我能不能不交违约金?一年8000元的违约金,我到现在还没有攒到这么多钱。

  校长先生,您知道有多少像我这样的年轻教师在这苦忍着,遇到一起抱怨不断,但没有人听见。hero-abcde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9-07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