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大学生心理健康成关注焦点 功利化教育需破除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6年,曾因为出现了十几桩情况各异的校园跳楼事件,而被人命名为"大学生自杀年"。正当这一年快要淡出人们视野的时候,香港科技大学一名大三学生的失踪事件,又让旧事余波泛起。在悲痛惋惜的同时,各方议论的焦点集中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这与一年前的情景是类似的,人们发问的主要方向还是现在的大学生群体究竟承受着怎样的压力?

事实上,同样重要的问题说来恐怕还有两个:这些压力来源于哪里,又为什么难以转化或消解?由此折射出众多问题,远远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一句话所能解释的,而人们对此却缺乏一种必要的认识和改变现状的决心。

纵观这些大学生跳楼和失踪的原因,说穿了背后都是"竞争"二字。虽说现在是和平年代,无须在枪打炮轰下担惊受怕,然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日,人已经无可避免地被卷入了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罗素曾非常直接地指出,"人们所说的生存斗争实际上是成功斗争。人们在进行斗争时害怕的不是他们第二天早上没有早饭吃,而是不能超过他们的邻居。"

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一种功利教育,学生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被灌输了强烈的竞争意识。比如,高考成为一切教学活动的指针。比如,赚钱成为学生读书的最大目的。当然,这并非说竞争就是避之不及的洪水猛兽。真正的弊端其实在于,过于单一化的教育思想之下缺乏必要的调适机制,不利于学生心理的均衡和健康成长。不少学生认为考好了就意味着成功,学的专业赚到钱了才是成就,一旦测验考砸了、活动失败了、生意亏本了,被淘汰的挫败感像标签一样贴在心里,难保不会发生悲剧。

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将来的生存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身处这一潮流的裹挟之中,大学生自然不能幸免。现在真正需要人们认真思考并长久付诸努力的是,学校应当如何引导学生更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理念什么时候能从"淘汰失败者"转变为"培养成功者"?政府又应当如何作为,创造多元化的成才通道?(记者李琼 实习生吕天智)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7-09-2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