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中国教育争鸣:“课堂官腔”与儿童失语


博主按:周五到江宁去听课,发现我以前批评过的“课堂官腔”和“儿童失语”现象依然严重的存在,故将原来旧作中的一段文字帖在这里,供来客参考、讨论。

很多学生似乎不会说话了:回答问题拿腔捏调,很像领导在做报告;政治、理论词汇张口就来,满嘴大话、空话而不自知;揣摩听众心理,你要听什么话我就给你说什么话……

表面上看,这些孩子不是不会说话,而是太会说话了,简直是说得头头是道!膨胀、发酵的语言扑面而来,让你耳不暇听。说它是一种“失语”现象,是指这些孩子不会正常说话、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话、不会说真话。正常情况下,孩子是不这样说话的,比如,同学之间的聊天,他要这样说话,肯定会被别人笑死。成人世界有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官话”,难道这么小的孩子也需要与日常语言不同的另一套语言吗?人生有分期,童年不同于成年。孩子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和语言。说这种话的孩子用的是成人的语言,而不是他们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表达不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这种语言遮蔽了孩子;孩子用这种语言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是孩子利用了这种语言。

语言是存在的家,“失语”也就意味着自我的丧失和学校部分道德教育目的的落空。在膨胀、发酵的语言包裹下,孩子自己已经迷失了。“拿腔捏调”意味着刻意按照别人的语言模式在进行“语言秀”;成人语汇挤占了自己的语言,真实的自我无法表达;揣摩别人心理,意味着一种主动的语言扭曲和自我掩饰。在这种的语言习惯之下,学校教育所倡导的诚实、言行一致等道德价值都会落空。不难想象,在老师爱听学生唱高调、说大话、场面话的情况下,还有谁愿意说实话、真话?学校一面在“半真半假”地进行诚实、守信教育,一面又有意无意、切切实实地鼓励学生说大话、空话、假话,学生当然会做出既能保护自己又令老师满意的选择。

儿童“失语”在一定意义上标识着童年的丧失。儿童不会使用童年话语,过早的操起了成人语言,这意味着儿童过早地步入成年世界,已经沾染了成年世界的不良习气。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已经表明,童年世界对人一生的重要性。首先,童年本身具有价值,它不只是为未来做准备的。人生短暂,如果失去了童年,也就失去了人生中宝贵而美好的一段时光,人生因此而减色。儿童的现在和未来是具有连续性的,儿童自由充分享受今天,才可能一健康的身心去迎接明天。失去童年,就是剪断人生的这种连续性,使其将来的成年生活建立在不健康、不完整的阴影之上。

来源:凤凰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1-1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