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平民教育之路:新时期民办平民教育开拓者谢继武


 

民办教育在福建的复兴与崛起已经整整20年了。回顾这段难忘的历史时,人们很难忘记这样一所学校——诏安私立北苑中学。这是因为,诞生于1985年7月的诏安私立北苑中学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民办中学,20年的艰苦创业和发展历程,尤其是她的“平民学校”特色及其为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民办教育所树立的榜样和启示,经《人民日报》以及国内数十家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早在国内民办教育界闻名遐迩。有着20年办学经历和成就的这所学校的创办者、领导者谢继武,自然也成了福建民办教育界的新闻人物。带着崇敬和几许迷惑,我们不久前专程来到位于闽粤边界的诏安县,采访了谢先生和他的北苑教育集团。

福建平民教育的开拓者

令我们大为惊愕和大开眼界的是,同我们经常接触,已在我们头脑中固化的那些高起点、高投资、高收费的民办学校的印象全然不同,北苑中学是一所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学校——它没有数以百亩计的宏大校园,也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数以千万元的现代化设备、设施,更没有诚聘于全国各地令人仰慕的名师高手。一所只有30多亩地、1500名师生的小小民办中学,却兼并两所占地120多亩、又有4000多名师生的公办中学,如今已发展为拥有6所公民办学校、4家校办企业,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于一校,集工、商、学于一体,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相混合的教育集团。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在这所学校(集团),有80%的学生享受着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使实施“私立”学制的学生,其收费之低廉,在国内民办学校中也屈指可数!在这所学校里,国家公派的150名公办教师和学校自聘200多名教职工重新整合,实现了优化配置,合理流动。许多在公办学校无法办到的事,在北苑集团却做到了。难怪在诏安,人称北苑教育集团是“第二教育局”,足见北苑中学教育改革在力度上之“大”、深度上之“深”。

在北苑,我们有机会接触了在当地颇负盛名的传奇式人物谢继武及其夫人庄萌莞。

谢继武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他在“文革”挨过整,在监狱劳改场蹲过五年,三次被开除党籍。青年时期开始担任中专、中学校长的他被政治斗争搅得无法正常工作。他厌烦了,但他并不消极。1985年,神州大地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巨大变革。他选择了刚刚冒起的民办教育,冲进了改革的风口浪尖。在夫人庄萌莞的理解和支持下,他用岳父在海外寄来供其养家的一笔资金在郊区办起了诏安华侨补习学校,招了200多名高考、中考落榜生复读补习。

县委领导知道他要办学,口头上表了态,默许了,就是不敢下笔批。但这并不动摇谢继武义无反顾的办学决心。尽管经过辛勤耕耘,办学第一年便出了成果,但学校却迟迟得不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

于是,有人讥讽他:想发财了;有人攻击他:搞资本主义,与共产党分庭抗礼;也有人担心他:会不会再坐牢受处分?更有一些人认为:谢继武白拿国家工资搞私利……

面对种种纷至沓来的流言蜚语,倔强的谢继武泰然自若,因为他坚信自己所走的路是正确的。为了把自己闯出的办学之路一走到底,他毅然向上级提出辞去公职,不领国家工资的请求。

对于谢继武这种在一般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的请求,上级不愿明确表态,更不敢轻易批准,一时成了僵局。打破这个僵局的是诏安县当时新上任的县委书记何龙章。他到任不久,经过对谢继武办学宗旨、办学初步成果的调查了解,认为谢继武办私学有理,功在社会,利在群众,应理直气壮地予以支持。于是,县里决定让谢继武带薪带职办私立学校,并把其调到县政协工作,专干民办教育。此举开了在职国家干部办民办教育的先河。

有了县委的支持,谢继武的民办补习学校终于正了名,闲话也少了。到了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讲话发表后,谢继武又提出把补习学校改制办成全日制私立中学的要求。虽然时任市、县领导的梁琦萍、林奕斌等同志表示了极大的支持,但省、市教育行政部门却苦于没有中央“红头文件”,不敢贸然批准。谢继武凭借邓小平“三个有利于”强大思想武器和对民办教育执著的信念,硬是把私立北苑中学办起来了。这时的北苑,除了54名弟子、10多名退休教师和一座明代遗留下来旧祠堂,几乎一无所有,人称“三无”(无教学大楼、无教学仪器设备、无专职教师队伍)学校。1993年5月,谢继武上了省城,向省领导反映了办学的困难与艰辛。时任常务副省长的陈明义同志感动了,他和王良传副省长亲自过问了北苑中学的办学事宜。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关怀下,省教委终于正式批准诏安私立北苑中学办学,并给予注册登记,福建民办教育发展的瓶颈也从此打开了。

当我们听了谢继武介绍的办学辛酸史后,我们深深被这位为我省民办教育创业发展打拼冲杀、闯出一条血路的汉子所感动和折服。改革开放以来,在荒芜了40多年的民办教育这块土地上,一大群热心教育的仁人志士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真诚和执着 ,用辛勤的汗水和全部智慧默默地耕耘着,筑起了华夏又一道绚丽多姿的风景线。谢继武就是这一群民办教育拓荒者中最早的一员。我们从他和他的北苑中学的创业发展道路,领略了福建民办教育20年发展的轨迹。

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民办学校的复兴首先发端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并得到迅速发展。但在福建,民办学校缘何在一个经济并不发达的边远小县首先诞生?这是福建省教育界不少专家学者感到迷惑的问题。在北苑,谢继武终于帮助我们解开了这个谜团。他分析说,他的家乡诏安县,地处闽粤边界,素有福建南大门之称,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闽南(乌山)革命根据地。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这里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方财政严重困难,20世纪80年代后期还戴着“贫困县”的帽子。因而,教育事业的发展缓慢,偌大的县城只有一所高级中学,初级中学也因经费困难而举步维艰。长期以来,诏安高考万人比一直在全省居最后的地位。入学率低,升学率低,辍学率高。公办教育远远满足不了群众对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群众呼唤着民办教育的出现和突破。这就是诏安兴办民办学校,发展民办教育的客观原因。

谢继武还告诉我们,北苑中学的创办和不断发展,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和政府的赞许、支持。由于北苑的推动,诏安县的教育事业出现了快速发展的局面。她改变了政府独揽教育的格局,形成了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新局面;她带动了社会各界办学的积极性,促使诏安民办教育体系的形成,拓宽了办学路子,满足了社会多层面、多样化的教学需求;在北苑的带动下,社会资金大量涌入教育,缓解了政府对教育公共经费投入的困难,为财政节约了大量教育资金;而且,北苑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再就业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更重要的是,北苑中学的改革创新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为教育体制改革树立起了一面旗帜,使教育体制改革更加深入人心。

谢继武的分析使我们得益匪浅。我们发现,谢先生不仅注重实践,对办学十分内行,而且在理论研究上很有造诣。他20世纪90年代初写过一篇《私立学校与市场经济》的文章,曾被省委内部刊物发表,成为省领导决策的参考依据之一。多年来他写过不少论文,在全国、省、市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在民办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提出的私立学校必须坚持“人民性”(即必须是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性”(即必须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和“自主性”三项原则,不但成了自己办学的指导原则,也得到民办教育界同仁的推崇。在多次的交谈中,我们对谢继武思维敏锐、富有独创精神的许多真知灼见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那种敢为人先、勇于走自己的路,大胆实践,谦虚好学,认真钻研理论的精神确实令人敬佩、信服。 

要办就办平民学校

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所提到的,北苑中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民办学校,一个特色就是他走平民教育的道路,办平民学校,让平民百姓读得起私立学校。谢继武20年前办民办学校,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条道路而且坚持不辍呢?

一个开辟新道路的人,总是冒险去推倒时行的观点,既定的常规,权威的训示,顽强地坚持真理,探索自己的路。这也是关系到学校发展和成败的关键所在。谢继武认为:作为贫困县,诏安的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办学如果为了赚钱盈利,如建一所高起点的现代化学校,收一笔昂贵的学费,这只能满足极少数富起来的阶层子女入学的需求,在诏安绝对不可取,现在要办就要办普通老百姓能读得起的学校,要走就要走平民教育之路。

北苑中学打破民办学校收费的常规,多年来,北苑中学的收费标准仅为物价部门核定的1/3,使老百姓的子女都有机会入学:高中阶段每生每学期收学费600—900元,初中阶段80%以上的学生实行义务教育,每生每学期收费约200—300元,是全国民办学校收费最低的学校之一。北苑中学又制定了各种方便群众入学的优惠措施,特别是“老、少、边、贫”地区的学生得到学校的减、免、缓照顾,贫困学生还享受到比公办学校更优厚的奖学金、助学金。为鼓励好学生脱颖而出,学校还举办“宏志班”,为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学生提供免费入学的机会。近年来,学校又与银行合作,在国内首推“中学生入学贷款”制度,这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平民教育,生源源源不断,连外省、外地市的学生也慕名前来求学。“到诏安北苑中学去!”已成为那些贫困地方莘莘学子读中学的一条捷径和口号。

在诏安,流传着谢继武夫妇济困助学的许多动人故事。据统计,谢继武近几年来仅仅用于扶助贫困学生的经费便达百余万元。当话题谈到这里时,谢继武含着热泪介绍了他的身世。

谢继武出生在一个贫民家里,二岁时父亲逝世,母亲担起了抚育六个儿女的重任。解放初期,谢继武的大哥二哥参加工作当了干部,但那时干部实行“供给制”,家中仍十分困难。为了让4个儿女都能读书,母亲靠替人家洗衣服、织鱼网积攒一点钱供孩子上学。每到开学时节,母亲一面慷慨地把学费塞到孩子们手上,一面又在背地里偷偷流泪。这个情景一直铭刻在谢继武的心里。他说:“我办学校后,每到开学时节,当年母亲流泪送我们上学的情景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今天,仍然有贫困的母亲期盼着孩子能读上书,我有责任帮助他们。”谢先生深情的回忆深深感染了我们。过去时代常提的“阶级感情”和今天时尚的“爱的奉献”说法,也许就是谢继武夫妇爱生如子、乐善好施的根源吧。

谢继武平民教育之路,就是为人民办学的道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江西省吉安地区民办教育考察团专程到北苑中学调查考察,称“北苑之路是中国农村民办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成功之路。”事实并不为过。 这样低的学费,怎么能维持学校的日常运转?是政府补助,大财团的巨额资助?都不是。谢继武主张“四不、二依靠”:“四不”,即一不等政府补助,二不盼“三胞”捐资赞助,三不要群众集资,四不搞高标准收费;“二依靠”,即一依靠办学者自己投资,二依靠发展校办产业,以工养校,逐步发展壮大办学实力。 家长义无反顾地将子女送到北苑中学,谢继武不折不扣地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谢继武夫妇倾财兴学,累计投入近千万元。他重视学校硬件建设,建置全县第一流的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300座位的阶梯电化教室,近百台计算机的电脑室。北苑电脑室,还成为全县的培训中心。他在所有的教室、教师办公室和学生宿舍安装空调,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他立足本地师资资源,聘请名师到校任教。在他努力下,北苑中学形成了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到幼儿教育的完整办学格局。

有几分耕耘,便有几分收获,还是让数字和事实来说话:几年来,北苑中学的高考上线率达到80%,高校录取数在诏安县仅次于诏安一中,名列漳州市同类学校前茅,已向高等院校输送2000名合格新生;多次获得漳州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称号,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表彰;省、市领导和教育部门领导同志多次莅校视察,对北苑的办学道路和办学特色给予充分的肯定;《人民日报》在1993年1月23日以《诏安侨属创办私立学校》为题,加以赞扬;数十家媒体、省内外教育界的专家对北苑平民教育之路极感兴趣并给予高度的关注……

可是,有人担心,北苑低学费能维持一时,但不能维持长久,更无法发展。怎么办,难道谢继武有“神仙法”不成?说真的,他就是有“神仙法”。 

收购国营企业  多快好省办学

谢继武自称是“多重性格”的人。的确,他性格开朗、直率、乐观,办事干练、说干就干,干起来就不顾一切,不干好决不罢休。凭着这一股劲,20年来他不怕苦不信邪,硬是把学校撑了起来。但同时,他有时也很内向,不喜欢交际,常常沉言寡语、落落寡欢。

40年的风风雨雨,事业上的起起落落,造就了他胜不骄、败不馁的风格,对事业的热爱,对信念的执着,铸就了他宽广的胸怀、包容的风度。创新的欲望,敏锐的思维,使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繁忙的公务、频繁的客串之余,他喜欢独自一人静思,更喜欢夜阑挑灯读书看报和思索。他把这称为“居安思危”——保持高度警觉,树立危机意识。他考虑问题缜密周到,碰到困难处变不惊。他认为,北苑虽然办得红红火火,兴旺发达,但总有困难的时候,甚至有危难的时刻,如果没有危机感,事业就会崩溃。

    在这种危机意识的驱动下,多年来谢继武审时度势,紧紧把握每一个发展机遇,果断地处理每一个危机,把北苑这艘航船开向理想的彼岸。

北苑中学是全省最早创办的私立学校,虽然办学以来发展迅速,学校规模比办学初期扩大了20倍,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已进入漳州市同类学校先进行列。但是综观现在全国、全省民办学校的后起之秀,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向大校舍、精设备、高质量发展。北苑中学如果不能飞速前进,不能做大做强,就会被挤到“太平洋”中去。北苑当前校舍不足,设备不够先进,学校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该怎么办?

等、靠、要,行得通吗?谢继武沉思:等,等到何年何月,只是等“死”;靠,靠政府补助、“三胞”赞助、群众集资吗?都靠不住;要,向学生家长伸手,高标准学费吧?不是我办学的初衷。自己经费又有限,该怎么做?

要扩大校舍,先用租的办法行不行?于是,他于1999年租下负债累累、长期停产的国有企业诏安县橡胶厂和第一食品厂的部分厂房作为北苑中学的校舍,并先后投入资金200多万元用于帮助企业解困和改造旧厂房,改善办学条件。但由于产权终非学校所有,不敢放手大胆增加投入对厂房进行改造,学校的发展被限制了脚步。

这当儿,国有企业也出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优胜劣败的问题……诏安橡胶厂虽然依靠出租厂房给北苑中学,解决了部分困难,但历年欠下的数百万元债务使它无法超生:债务无法清偿、下岗职工得不到妥善安置、资产闲置得不到开发利用,企业濒临绝境。谁能挽狂澜于既倒?

经过深思熟虑,谢继武又做出惊天动地的决定:收购国营企业,把厂房改造成象样的校舍:既求高速度,又求省经费。一般人看来,私立学校收购国营企业是资本主义“吃”社会主义,是“狂妄之举”,没有前例。有人说:谢继武胆大包天,恐怕要“第二次”“游街坐牢”。喜欢第一个“吃螃蟹”的他却认定:为了办学校,为了挽救这个工厂,我豁出去了!

县委、县政府领导对此展开热烈的讨论。县委书记黄浦江认为,只要有利于北苑中学发展,对谢继武怎样支持都不会过份!经过反复研讨论证,地方父母官们一致通过:接受谢继武收购国企的申请。

于是,谢继武以3 8 0万元买下了濒临破产的两个工厂的厂房、地产,用以扩大教学和校办企业规模。此举全国首例,议论纷至沓来,莫衷一是。

2001年3月,《人民日报》等国内30多家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私立学校买断国企”的消息,对此举动作了充分的肯定。舆论界、经济界和教育界的人士认为,此举为当前一部分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摆脱困境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既盘活了国有资产,又促进了民办教育的发展,是当前国企改革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紧接着,谢继武又相继收购了另外两家破产企业。北苑中学取得产权后,加大了学校硬件建设力度,使一个破烂不堪的企业面貌焕然一新,改造成为一座颇具特色的现代化学堂:破烂的厂房改造成教学楼、破烂的仓库改造成礼堂、破烂的宿舍改造成试验室。后来,他还亲自设计了壮观宏伟的大门,使北苑中学成了诏安又一个新的风景点。这一切变化,胜于一百天争论;铁的事实,胜于一百页报告。

    可是,“危机”不期而遇。

2002年5月,正当期末复习、考试临近的紧张阶段,长期以来一直在北苑兼课的47名公办教师突然“奉调回校”。像当年苏联专家撤离回国那样,北苑一夜之间陷入了瘫痪状态。正在西安开会的谢继武急忙赶回学校。老师们劝他向上级、公办学校领导“求情”。谢继武不为所动,他镇定自如:“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自己的师资队伍,早日改变受制于人的局面!”他紧急作了调整:专职教师白天上课,兼职教师晚上补课,星期六、星期天上课,休息日改为星期一。学校恢复了正常运转。这一年夏天,北苑中学高考、中考取得了办学历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北苑没有倒下”。谢继武处变不惊、指挥若定的本领赢得了社会上的一片赞叹。

    危机过去了。谢继武开始思索一个现实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北苑必须迅速组建一支属于自己的、年轻的、高素质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如何组建这支队伍呢?

    他提出三个方案:一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聘用;二从企业下岗技术人员中聘用;三从公办学校教师中聘用。

第一第二方案好办。第三条方案显然行不通。在诏安,公办教师跳槽少,谁也舍不得丢掉铁饭碗。而且,“挖墙脚”的做法也不妥。谢继武通过一番思索,决定采取一个新的惊人之举——兼并公办学校,把公办学校的办学管理权和教师人事权“一锅端”!

私立“吃”公立  公私共发展

2003年春节前夕。分管教育的游建兴副县长向谢继武透露了官陂镇群众自发要求创办一所私立中学的信息。官陂中学(原诏安二中)是诏安办学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农村完中,拥有3000名学生和94亩校园。近几年来越办越差:偌大一个学校教学设备陈旧、危房林立、破败不堪,教师人心涣散,教学质量低下,群众意见极大,学生纷纷离校外出打工、求学,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官陂镇一旦办了私立中学,“二中”也就完了。

游建兴副县长试探谢继武:“你看是让官陂中学倒下好,还是不让他倒下好?”谢继武说:“官陂中学地处老革命根据地,历史上有过辉煌,倒了对不起老区人民。还是把他办好为上策!”游副县长说:“按目前情况,办好不容易。你有什么办法吗?”谢继武断然回答:“只有交给我才有可能办好!”游副县长拍手叫绝:“我们想到一块了,就让你来办!”

春节刚过,县教育局李永生局长请谢继武到官陂中学实地考察。北苑中学承办官陂中学的消息不胫而走,迅速传遍了官陂镇。官陂广大干部、群众兴高采烈,纷纷表示欢迎和支持。经过上上下下、方方面面调查论证,诏安县人民政府县长办公会议于2003年3月作出了决定:由诏安私立北苑中学承办官陂中学,期限18年。官陂中学公办性质不改变,实行民办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即实行“公校民办”体制改革。在改革方案中,谢继武与县教育行政部门达成了4点共识:一、校名不改变;二、公办性质不改变,改制后承办方所投入的全部资金、资产均列入国有资产,保证了国有资产逐年按比例增长;三、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不改变:学生收费与公办学校一样实行“一费制”标准,充分保证了群众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四、政府对改制后的学校给予师资支持,按学校原有核编教师数的70%选派81名公办教师到校工作,其工资由政府财政负担。

“四点共识”既符合党的政策,又顺民心合民意,从此成了诏安教育体制改革的法定规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04年4月,在官陂中学改制取得成功的基础上,诏安县人民政府又把另一所山区初级中学——霞葛中学交给谢继武和私立北苑中学承办。

两所公办学校转制的成功,给北苑中学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两校原有资源得到了整合和开发,特别是政府公派145名公办教师,使谢继武组建新的师资队伍的构想得以实现。北苑聘用的公、民办教师达300多名,谢继武对这支教师队伍进行了整合,根据各校的实际需要进行优化配置,合理流动,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一个民办教育机构拥有如此众多吃“皇粮”的公办教师,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新鲜事。过去靠聘请兼职教师过日子的北苑中学,如今却管起了公办教师,你说绝不绝?

谢继武把北苑中学灵活自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引进官陂中学、霞葛中学,给两校带来了生机。经过近两年的努力,两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赢得了各级领导、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肯定、赞扬。群众评价说:“一所私立中学救活了两所公立中学!”

谢继武承办公办学校,开创了福建省“国有民办”教育体制改革的先河。他把承办山区中学比喻为“上山打游击”、“农村包围城市”,实际上就是实现了城镇民办学校向农村发展的战略转移。官陂、霞葛是老革命根据地,近10万人口,拥有充足的生源。北苑中学向山区扩充发展,可谓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在当今生源激烈竞争之中,谢继武凭借这样一个“生源宝库”、“聚宝盆”,确实是稳操胜券。兼并公办学校,这无疑是投资省、见效快、迅速做大做强发展民办教育,促进公办、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实现齐飞双赢的一条捷径!

谢继武在总结收购破产国有企业资产、兼并薄弱公办学校、做大做强民办学校的体会时指出:一个民办教育工作领导者,只有树立高度的危机意识,才能有紧迫感。居安思危才能高瞻远瞩。不断创新才能稳操胜券,永立不败之地。

有了“集团化” 才有“平民化”

办教育、办企业都是有风险的。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谢继武深知,一艘船在大海中航行,遇到大风大浪,孤立无援,而一个舰队,首尾呼应,左右互济,优势互补,遇难呈祥。他下决心打造自己的舰队。

北苑中学的迅速发展,已经达到相当的规模。“收购国企”——有了自己的“地盘”,“公校民办”的加盟——有了可靠的“后方”。办学模式、办学层次、办学门类的多元化,使学校在筹措资金、资源调配、机制改革、管理环节等诸方面出现了应接不暇的情况。因此,组建北苑教育集团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2004年 5月,以诏安私立北苑中学为核心,由6所学校(其中私立学校4所,改制公办学校2所)、4家校办企业联合组成的北苑教育集团应运而生了。组建后的北苑教育集团家大业大、人强马壮:在校学生5600名,教学班106班 ,其中普通高中22班、初中80班、学前教育4班,教职员工360名。校园占地面积156亩,固定资产逾4000万元,其中国有资产1700万元,私有资产2300多万元。

北苑教育集团所属6所学校,既有私立学校,也有改制公办学校;既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也有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几乎囊括了高等教育以外的所有教育领域。

北苑教育集团既管教育,也抓生产和服务。4家校办产业虽然规模不大,但作为年产值超百万元的校办企业在当地也是绝无仅有的,令人刮目相看。谢继武20年来视校办企业为生命线,花大力气“双手抓”,做到教育、生产两不误,依靠发展校办产业、走勤工俭学、以工养校道路,找到了一条自力更生办教育的新路子,为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民办教育,树立了榜样、积累了经验,这在全国也是少有的新鲜事。

教育集团化是当今国际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谢继武组建的北苑教育集团很有自己特色——他打破了国外教育集团单一化的传统和模式,把“管理型”、“投资型”、“服务型”等多种功能集中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综合领导体制和管理机制。在筹措资金、扩大规模、满足社会优质教育需求、促进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资金筹措方面,既有举办者的投资,又有银行的贷款,还有所属各校的收费。仅2004新学年,就筹措资金近千万元,保证了集团拥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

集团组建后,他把做好服务工作作为集团的主要功能,把“一切围绕(所属)学校的中心工作,一切为了(所属)学校的发展”作为集团的服务宗旨。急学校所急,想学校所想,使集团成为学校的有力靠山。

规模化、集团化、现代化建设,使北苑中学越做越大、越办越强。“做大做强的目的是什么?”谢继武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为了让更多的平民百姓子女能读得起私立学校。为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我为百姓义务办学的夙愿!”平凡的话语,表达了一个民办教育工作者的肺腑之声。

谢继武在探索平民教育之路,有开始时冷言冷语之痛,有转折时政策不明之险,有逆境时前功尽弃之虞。可是谢继武的魁梧高大的身躯,敢思慎思的大脑,赴汤蹈火的气魄,荣辱不惊的气慨造就了他。更可贵的是,他后面还站着一位知书识礼、通情达理而贤惠的夫人,她为平民教育的命运,丈夫的事业,奉献出她的所有。因而,一切的艰难险阻都被他们踩在脚下,始终不渝地乘风破浪,直至成功的彼岸。

当今中外民办教育的高收费,已成为囊中羞涩人群的难以逾越的鸿沟;中国还是发展中的国家,大多数人还读不起“贵族学校”,人们

呼唤着平民教育。走平民教育之路的人意味着奉献和牺牲,而且要有学识和胆量。有多少人有这种精神境界?我们想,既有谢继武冒险成功地探索在前,也许有矢志不移的追随者,中国平民教育之路会越走越宽广,星星之火会燃遍神州大地。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3-06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