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复旦前校长杨福家反对研究生大幅扩招(组图)


 

杨福家坚持:“我想说真话!”

 

    [独家专访]

    他曾是复旦大学校长,是惟一一位担任英国名校校长的中国人,他屡屡出言抨击中国高教弊端

    杨福家:我反对研究生大幅扩招

    2003年年底,作为担任英国名校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得到续聘,这种信任和肯定再一次震动了中英教育界。

    2004年11月,杨福家一篇文章《我对高等教育发展中若干现象的迷惑》在国内高校校长手中流传,直至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他痛心疾首地诘问:“当很多贫困学生接到入学通知书,却因付不起学费无法去报到时,我们有什么理由超大规模地扩建校园,建造豪华的标志性大楼?”

    杨福家坚持:“我想讲真话!”

    2006年11月2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的消息,现场录音中,温总理提到自己会前曾约杨福家教授到中南海谈心、征求他的意见,国家领导人对这位高教直言者的信任再一次引起了各方关注。

    趁着杨福家教授近日来广州参加第九届留交会以及其他活动的机会,记者有幸走近了这位学者、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

    人物档案

    杨福家,男,1936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195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留校任教。1960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副主任,1963年被派往原子物理故乡、丹麦哥本哈根的玻尔研究所进修。1987年任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科协副主席。1993年-1999年任复旦大学校长。2001年起至今担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成为出任英国名校校长的第一位中国人。近年来频频直言中外高等教育之差异、差距,为高层、教育界及社会瞩目。

    温总理一句“散散步”倍觉温暖     

    与温总理一谈就是一个半小时

    谈到去年跟温家宝总理的那次直接交往,杨福家说,这是由温总理给他的一封信引出的。

    2005年11月底,世界经济论坛会刊编委会邀请杨福家写一篇文章。杨福家在文中引用了温总理在法国访问期间发表的一段谈话,大意是“商业上的交换是为了现在,而文化、教育上的交流是为了将来;学生之间的交流的意义远远超过购买150架空客飞机”。后来世界经济论坛会刊刊发时就给杨先生寄了两本,其中一本希望他转给温总理。杨福家就给温总理转寄了这份会刊,同时附上了他新近出版的一本书《中国当代教育家文存·杨福家卷》。温总理收到信后,亲笔回了一封信,邀请他到北京时一起谈谈。

    今年6月5日,杨福家在北京参加院士大会,国务院来电话说希望他能够到温总理办公室去。

    他们一谈就是一个半小时。“谈完之后,我们在楼上,就是中南海的两层楼的房子,他说要送我下来,我说不要送,他说,‘我也正好散散步’,等于就送我下来。”杨福家说,这让他马上想到自己一生中另外两次听到这句话的情形:第一次是到指导老师卢鹤绂教授家里去请教问题,请教完了老师也这样说着就把学生送下了楼;第二次他到北京去拜访钱三强,钱先生谈完了送他到汽车站,也是这句话“去散散步”。卢鹤绂与钱三强都是一级教授、物理大师。“如今温总理也是这样。这句话,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暖意。”

    数年来,杨福家经常写文章、不断地呼吁、不断地提请社会关注我们的高等教育。他说:“我经常比较,在英国做的事情在中国会怎样,在中国出现的现象到英国又会如何?越比较越觉得有问题、感触越多。说出来、说真话是我的责任。”

    院士杨福家反驳杨振宁:中国也需要诺贝尔奖

    据《新闻晚报》报道 “我们不仅仅需要比尔·盖茨和任天堂,也需要一部分人从事和经济没有关系的基础研究,他们是将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在。”昨晚,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福家教授做客同济大学进行演讲时,针对杨振宁教授“中国暂不需诺贝尔奖”观点提出了不同意见。

    未来经济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

    日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广州作了一场名为“怎样评价中国高等教育”的学术报告,他提出创新可以分为爱因斯坦、杜甫、比尔·盖茨和任天堂四种体系,以中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最需要的是盖茨和任天堂这类会赚钱的人才和企业,暂时拿一两个诺贝尔奖并没有什么用处。

    杨福家教授昨日的演讲也和“创新”相关,不过他认为,目前我国需要百花齐放,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我们的确在经济人才方面太过欠缺,以致妨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鼓励一些学校、一些人从事和经济无关的基础研究,因为他们是将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在,而不能抓一头,放一头。

    无缘诺奖是因为创造性不足

    对于我国至今尚未诞生诺贝尔奖得主的现状,杨福家教授也有自己的看法。一名同学在现场表示,这存在三方面原因:很多学生毕业后从事和自己兴趣无关的工作;学校里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我国高校的学风存在不正不良倾向。这三点导致了我国的人才普遍缺乏创造性。

    杨教授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并作出了补充:创造性不够,最重要的因素是制度问题,就像我们的薪酬制度,将薪酬和短期成绩挂钩,逼着员工出效益,对于中小企业可能适合,但对于高等教育则不大适合。此外,我们的考评制度也存在问题,这可以用中国和欧美国家小学生接受的不同教育来举例:国内的小学生每天作业都要做到很晚,有个孩子对我说,如果有来生,我再也不做学生了!我也曾和国外的几名小学生交流过,发现他们的休息时间也很迟,要到晚上10时30分,不过他们不是忙着做功课,而是自己做历史课“项目(project)”,这几名同学分别饰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几个参战国的代表,并且取出地图,当场模拟外交场面,表演给杨教授看。而在欧美国家高校,选拔学生不仅要看中学时期的学习成绩,还要看“项目”表现,而项目就体现了学生的兴趣,这种机制就保证了孩子的兴趣不会被扼杀,保证了他们的创造性。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08-07-2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