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图片新闻
  

【两会焦点】教育扶贫 攻坚克难拔穷根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2014年9月9日,第3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如此表达对扶贫工作的战略思考。

党和国家始终将教育扶贫作为扶贫开发、扶贫助困的治本之策。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精准发力、综合施策,立下“军令状”,发起了一场以教育为武器,目标直指贫困的脱贫攻坚战。

靶向施策,掌稳教育扶贫的舵

截至2015年10月,按照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我国尚有贫困人口7000多万。扶贫当治本,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责无旁贷地成为治本的力量源泉。

2015年12月,随着一份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文件出台,教育被赋予了“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在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文件中,教育扶贫的实现路径被描述为“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一年后的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这是国家首个教育脱贫的五年规划,也是“十三五”时期教育脱贫工作的行动纲领。《规划》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五大教育群体、五项重点任务”,力争实现贫困地区“人人有学上、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希望、县县有帮扶”。

顶层设计的蓝图并非凭空绘就,此前中央和教育部已经围绕教育扶贫中的薄弱环节,密集启动了一系列“靶向治疗”措施。

——2011年起,我国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片区内3200多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直接受惠。

——201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意见的通知》,明确了教育扶贫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充分发挥教育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从2012年起,我国启动实施了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6万人,许多贫困地区首次有了国家重点高校的大学生。

……

教育扶贫的一系列扎实行动,缔造了世人瞩目的“减贫奇迹”。

点面结合,织密教育扶贫的网

“十八大以来,教育部采取超常规政策举措,精准聚焦贫困地区的每一所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孩子,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先后组织实施了20项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实现了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普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学生资助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民族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提升等领域的教育扶贫全方位覆盖。”2015年10月,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谢焕忠向媒体传递了上述信息。

教育扶贫的“网”织得既广且细,有“面”上统筹的政策,也有精确到“点”的具体行动。

为落实2011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确定了云南滇西边境片区为联系对象,充分发挥教育系统的优势,着力提高滇西区域自身的“造血”功能。

结合滇西10个州市的特色优势产业,教育部会同云南省以“办好一个学院、振兴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为目标,采取总部加若干特色学院、研究中心的开放式办学构架建设新型应用技术大学,所属各特色学院按“空间贴近、辐射滇西”的原则布局在产业聚集区,首批已启动了普洱茶学院、珠宝学院、傣医药学院。

一系列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等定点精准扶贫政策,让滇西悄然发生变化。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1年的3123元提高到2014年的719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1年的32.2%下降到2015年的19.77%。

滇西不是上述精准帮扶举措的唯一受益地区。近年来,教育部因地制宜,将这种人才帮扶、智力帮扶、科技帮扶的精准扶贫模式,广泛运用于河北省青龙县、涞源县、武邑县和江西赣南地区等对口帮扶地区,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保障投入,筑牢教育扶贫的底

云南省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的中学生张艳险些读不完高中。因为母亲患有先天残疾,父亲又年纪较大,家中经济困难,成绩颇为优秀的张艳不得不考虑辍学。学校意料之外的通知让她得以卸下心理负担安心学习。学校不仅退还了本学期的400元学杂费,还告诉张艳,以后学杂费可以减免,每个月还能拿到一笔生活补助。

和张艳一起享受到学杂费减免的,还有全国四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016年8月,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的意见》,决定自2016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学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且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教育部财务司副巡视员刘玉光介绍。

教育扶贫旨在增强帮扶地区的“造血功能”,而经费投入则是为教育扶贫工作本身“造血”。

为提升贫困地区办学的基础能力,国家先后启动实施了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

2010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薄改计划资金1296亿元;在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方面,2011年至2015年,国家累计安排中央资金130亿元。

对教师的投入同样被纳入到政策视野中。2013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奖补资金44亿元落实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受益面分别达到94%和87%,604个县94.9万名乡村教师受惠。乡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大幅提升,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城镇教师争相到乡村学校任教的局面。

【代表委员说】

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

扶贫要教育和文化相结合

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之一。大学要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这是中国大学的神圣使命。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并要求“创新扶贫协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高校除集中了大量优秀师资和智力资源外,还具有丰富的基础设施、网络和文化等资源,拥有开展教育扶贫的先天资源优势,帮助贫困地区走出困境,可以说是高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我们认为,高校教育扶贫,贵在精准,重在务实,一定要围绕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发力,扶到根上。前些年,我们主要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作用,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实施“教育信息化精准扶贫工程”,重点解决农村教育信息化中的“软件”和“资源”问题,使部分贫困地区出现学生从城镇学校回流农村教学点的可喜现象。

要增加教育精准扶贫的财政投入,提供经费保障。教育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当前政府教育扶贫投入与贫困落后地区教育资金需求还存在相当大的缺口,建议中央、省级政府增设教育扶贫专项资金,改变主要依靠县级政府投入的格局,破解当前工作推进过程中资金匮乏的瓶颈。尤其要提高农村贫困地区生均拨款经费,建成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改变重城区轻农村、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软件、重“砖头”轻“人头”的状况,不断完善相关配套保障,切实提升贫困农村地区基础教育水平,使教育扶贫取得更大实效。

要坚持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相结合。教育扶贫与文化扶贫密不可分,文化扶贫往往可对教育扶贫起到支撑作用,从而提高贫困地区整体人口素质。建议依托乡村小学或在其周边同时建设文化站点、网络中心、医疗站点,形成学校、文化中心、医疗点一体化的乡村社区中心,打造农村文化高地,持续开展产业富村、文化兴村、科技支农、信息兴农等活动,共同建设生活富裕、精神文明的美丽乡村。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发布者: 陶桃  发布日期: 2017-03-11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