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在美国课堂发现了哪些差异

课堂上“掷骰子”与提问题

在美国,教师在课堂上掷骰子,到底上的是什么课呢?

原来是一节名为“茶(Tea)”的阅读课。当学生通读完文本,老师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然后拿出一个大大的骰子抛起来,骰子旋转停稳,一看,向上的那一面有一个大大的“Why”。老师问:“为什么茶在亚洲最多?”当看见有学生举手时,老师却说:“这是我的问题,你们每个人都读了这篇文章,一定也有自己的问题,给每个小组一个骰子,每人轮流投掷,遇到什么疑问词,就问什么问题,看谁能回答出来。”

玩过骰子的人都知道,骰子有6个面,老师在这6个面上做起了文章,她把when、where、who、what、why、how (时间、地点、人物、什么、为什么、怎么样)6个疑问词写在了骰子的6个面上,然后用掷骰子的方式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学生分小组对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解读,并以不同问题相互提问。美国学生对咖啡的了解远远大于对茶的了解,老师不仅带来了家里的茶让学生观察,还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不同国家的茶叶。

学生掷骰子后,出现“When”“Where”时,有学生会问:“人类是什么时候发现茶的,茶最早出现在哪里?”出现“Why”时,有学生则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好茶需要送给皇帝?”学生的相互提问与解答使得一篇阅读理解变成了问题的“万花筒”。

原来,美国教师是用掷骰子的方法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更形象地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诞生。”

那么,问题意识如何培养,如何让孩子学会提问题呢?

我采访过哈佛男孩孟雨晴的爸爸,他认为,让孩子学会问问题,是孩子成长的起点。雨晴一两岁时,他就开始启发孩子,一天至少问三个为什么,可以是任何问题,包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就这样,小雨晴在爸爸的启发下,开始了观察、了解、思考和学习,爸爸用问号在孩子心底安装了一个永不停歇的发动机,问号引着他从兴趣到乐趣,从无知到博学。

美国教师在课堂上玩骰子时,已经把提问题变成了有趣的游戏,即使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但只要问题问出来,就是最大的成功。

教育的本质不是涂抹,而是发现。每个孩子都有潜藏在身体里的心灵密码,只有孩子通过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作为教师或家长,你会把骰子带进课堂和家庭里吗?或许不会,但我希望大家都能把骰子里的疑问词带进孩子的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的虔诚

做过数学教师的我,格外关注美国数学教学的方式与我们有何不同。

我曾观摩美国加州伯克利市朗费洛初级中学八年级的数学课。清晨,美丽温和的教师玛洛·沃伯顿手拿写有“I love a silent start(我喜欢安静的开始)”的图片站在教室门口。她用甜美真诚的笑容告诉每一个孩子:“我希望我的班级充满爱和秩序。”学生报以同样的微笑,安静有序地走进了教室。

玛洛今天要讲的是八年级代数的因式分解。她首先请学生尝试做一做黑板上的两道热身题,同时鼓励大家:“学会坚持,就会有答案。”

在玛洛的引领下,学生开始了自我学习之旅。为了得到答案,有的学生开始在书架上查找资料,有的学生打开网络查证同学的观点是否正确,还有的学生相互辩论。玛洛并不急于让每个学生的答案都一致,只是不断地引导,让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参与思考和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玛洛告诉学生,如果认为困难是坏事,那么就很难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如果认为挑战是好事,就会对每一件事都充满期待。笑声、争执声、感叹声充满了整个教室。

规定的时间很快到了。玛洛走到学生中间,开始了她的计分模式:两颗星,表示依靠自己,初次就解答正确;一颗星,表示开始没做对,当看到答案后马上理解,并会做了;“×”表示看到答案后还是不懂。

我们再来看看这间教室的布置情况,为了便于学习演算,教室里随处可见大小黑板;为了方便学生查找资料,电脑和书架摆放在教室一角;为了满足学生交流分享的要求,教室中有许多可随时用于固定纸张的悬挂线。此外,教室里还有饮水机、洗手池、挂衣架等各种生活设施。这里,仿佛不是学习的教室,而是快乐的生活空间。

当下的美国,像朗费洛初级中学这样的现代学校较为普遍,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上课伊始,教师用充满爱心的卡片及爱的语言有序地组织教学。在评价方式上,教师也不会用成绩去衡量学生的优劣,而是用她自创的星级标准考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课程内容。师生共同布置的教室温馨整洁,让人感受到学习是有趣的,学校生活是幸福的。

也许你可能会感觉这堂课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因为现在这种教学方式在中国随处可见。例如,教室里布满黑板,让我想到了山东的杜郎口中学;教室中有许多可随时用于固定纸张的悬挂线,让我想起了青岛的向阳小学;电脑和书架摆放在教室一角,让我想到北京的黑芝麻胡同小学。这些都是国内的名校,而在教室里摆放饮水机、洗手池、挂衣架等各种生活设施,在一些私立学校也很常见。“以人为本”的教室设计和多元教学方式,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之所以介绍这堂课,不仅仅因为课堂教学的多元方式,更是因为玛洛老师在教育工作中那份视教育为信仰的虔诚。它已经成为一种生命底色存在于美国大多数教师心中。所以我想说的是,所有形式上的东西都是一种技术,而真正源于内心的真诚与需要,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有些随意的课堂导入

人是情绪动物,难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是当教师走进课堂的时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并将它瞬间转换成正能量,是件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美国的课堂似乎比我们的课堂导入要更随便。Tamy是个比较情绪化的教师,一天,她满脸沮丧地走进教室,来到电脑屏幕前,把自己手机里的一张图片放了上去。照片上是一只小狗楚楚可怜地望着老师的车门,那表情似乎要告诉主人:“不要走,我不想自己单独待在家里。”

看着这个画面,Tamy几乎是用哭腔对大家说:“今天早晨,我的小狗病了,它好可怜。我来给你们上课,不能在家照顾它。我走的时候,小狗就是这样送我的。”听了她的讲述,学生纷纷表示同情。同时,大家询问小狗得的是什么病,贡献了许多自家小狗治疗的方法。在大家的讨论和劝慰中,老师的情绪开始缓和,最后她精神饱满地对大家说:“感谢大家给我的建议,相信小狗会好起来,咱们现在上课!”大家一起进入了教学环节。

这样的开场不止一次出现。我对一些留学生和美国教师做过调研,他们普遍认为,这种即时生成的课堂导入,让学生感受到了人正常情绪的发泄,以及一种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美国教育学者大卫·金斯伯格在《每周教育论坛》上说,课堂不仅是学习的地方,也是欢笑的地方。

在一节英文阅读课上,老师Sharon准备了许多颜色的笔,她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挑选,这让他们十分开心。如果有人挑走了某个学生喜欢的颜色的笔,他就必须去选择其他颜色,也许会有些失望。对此老师却说:“对不起,这就是生活。”这个学生一笑而过,老师又会这样说:“下次可能你会幸运地得到最先选择权。”

Sam是英文老师,他最擅长的英文教学是让学生用唱歌的形式学习语言。他经常会边唱歌边提问歌中的某个单词的意思。因为上课就是听歌,学生都感到学习很轻松。有时在课堂上,大家会不停地猜测歌曲中的单词,老师选的歌都是非常好听的经典歌曲,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了许多歌曲,Sam也成了学生心中的明星老师。

美国课堂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绝不仅仅是方法的借鉴,更是一种尊重人性、回归生活、讲求本真的教育回归。教育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方式,没有必要也不需要总是“端着架子”,所谓师道尊严正存在于师生的点滴互动中,存在于真诚和真实中。

美国中学的课堂教学,选班自由,在学校跑班,并没有固定的同学。而我们中学里所有的课都在同一个教室进行,学生不动,老师跑教室。

美国中学教学模式的好处是,学生可以跟能力相当的同学一起上课,所以一个孩子可能英文课与这30个学生上,数学课与另外20个学生上。一个学期下来,跟全年级几百人都在不同的科目同班过。简单来说,美国的中学教育是看你的脚多大,再给你配适合的鞋。

人与人是不一样的,但基于教育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全世界的基础教育都是在批量地开展教学。美国的教育方式可能在资源分配上更适应了不同学生的要求。

教育不是比较,但教育永远无法消灭竞争。中美教育只是考核的内容不同,竞争一直都存在于两国教育中。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在关注孩子成长的基本问题时,绝不能放弃对竞争的关注。因此,要防止两个异化:一是过度竞争,将教育异化为比较,将不择手段、涸泽而渔获得优势作为教育的本质目的;二是消灭竞争,认为竞争是一种对孩子个性的异化,无视竞争的客观现实,无视教育的社会功能,一味强调所谓的“快乐童年”。

(作者清瑕 系旅美教育学者)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0-05-29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