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教苑肖像
  

校长应该站立的地方

中师毕业,分配到学校教“体育”,一路披荆斩棘成为当地乡村最年轻的校长;不管是在名校还是在新建校做校长,都能“创每一个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面对年轻教师多的现实,这位校长没有苛刻、速成的要求,却让教师得到很好的成长。

   ——————————————————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在庙校合一的学堂里念书长大,像所有的农家子弟一样,经历过那段贫穷但富有、劳累并快乐的童年。后来考上师范,走上讲台,竟然从一名体育教师慢慢成长为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校长。回忆过去,这真是一路温暖的教育行程。

心向往之,必有远方

    1993年我中师毕业,同年分配到学校的几位,唯独我教体育这门“技能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从此操场就是我的课堂,每节课都是“公开”课,我成了学校“最透明”的师范生。任劳任怨、独自住在学校一个冷清的偏房里,凌晨五点半起床,六点钟带田径队训练,下午放学后继续训练到天黑。

    那年,在县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我带队取得了团体第六名的好成绩。但是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我,任教“主科”的想法时时涌上心头。

    此后,我多次递交申请书恳请任教数学,领导勉强同意,但只让我先教一个班试试。当时家长也不信任,我边教体育、边教数学,我知道行动才能赢得信任。开学不久,学区举行说课比赛。“说课”在当时是一个新鲜词,大家都不愿意参加。我在领导的“强迫”下参赛了,后来竟荣获了第二名的好成绩。接着,我又被评为学区“十佳”青年教师。在新学年第一次会议上,学校领导宣布我任两个班的数学教师。“终于教数学了!”这是来自心底最深处的呐喊。

    1998年是浙江省温州市教委推进课堂教学“讲练工程”的关键一年。在一次大型教研活动上,学校聘请市教委原副主任董辉莅临指导,安排我上一节能体现“讲练工程”精神的课。我慎重地选了“分数的大小比较”一课,整节课一气呵成、精彩纷呈。董主任给这节课很高的评价。中午就餐时,他又说:我从来没听过这样好的课,能把“讲练工程”的精神落实得如此到位,这位年轻人了不起。

    后来,我突然接到学区主任找我谈话的通知,派我到钱库五小任校长。

    这确实让我感到震惊。我没有副校长岗位任职经历,甚至连中层岗位的经历都没有,直接从一个普通教师提拔为全县最年轻的乡镇小学校长,我有点蒙。

    到任后,我全力以赴内强素质、减负提质。短短两年内,我所在的学校被评为市、县级先进单位,改变了薄弱学校的面貌,一时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其间,我更加珍惜、钟爱数学课堂,我叮嘱自己:不管多忙,自己任教的课绝不能落下,也不能轻易耽误学生一节课。我带着孩子一起亲近数学、认识数学、挑战数学,日渐享受上课带来的满足与愉悦。

    独行者速,众行者远。我牵头组建了“民间数学工作坊”,其中有“舞文弄墨”眼光犀利的李祖钏,观点鲜明文本解读独到的章锦周,上课颇有大师风范的洪细苗,也有科研能力强的张全苍、陈民良等。啃教材,读杂志、读名著,品茗茶、品课堂,访名师、访专家。团队工作坊让我们受益,大大成就了教师的事业高度,如学区教学辅导员项玉琴、县教研员林克勤、福建省特级教师葛榕等都成为我专业成长中的“高人”“贵人”,还有一些书籍杂志成为我专业成长中的精神资源。这一段时光,是我最难熬、最难走的日子,但“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采菊东篱,逐梦而行

    “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2003年,浙江省温州市实验小学创办一年,我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成功加盟。两年后,我开始担任管辖全校90多个班级的教务主任,繁杂的行政工作扑面而来。但我十分清楚,学生第一,其背后的保障应该是教师,让年轻教师的专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是重中之重,因为他们才是学校的未来与希望。但我更清楚“任何一位优秀教师都是从课堂教学‘拼杀’中成长起来的,任何一位优秀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都是精雕细刻的,甚至是‘苛刻的’”。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动,我都翔实记录年轻教师在课堂上的各种问题,从教学设计到课堂语言,从师生互动到动态处理,并与他们进行诚恳交流,给予悉心指导。

    任职教务主任多年,我始终坚持“赢在创新”。我们推出以“认识数学、亲近数学、挑战数学”为主题的数学节,通过数学课外知识讲座、数学阅读、趣味数学竞赛、小数学家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0多年前,“数学节”还是一个新鲜词。我们乘势而上,构建了适合每个孩子发展的校园文化节活动,同时推出了免试特优生、跳级生、校园之星、阅读考级、个性化作业及特色作业展评、学科学业评价等方案,构建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教学常规管理的过程性评价,实行教学常规免检制度,提高教师工作热情。

    2012年8月,我担任教学副校长之后,渐渐明白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最终会发生在课堂上,如果没有教师发展,就不会有高效课堂。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管理者很重要的一个使命,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让教师热爱讲台、享受讲台。

    虽然学校拥有全市最优秀的教师团队,但年轻教师也多,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是当务之急。我经常提醒自己要牢记专业成长的“四句话”,即说着说着,你就会说了;写着写着,你就会写了;上着上着,你就会上课了;听着听着,你就会听课了。

    于是,我们推出“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教学面对面”活动。让老名师培养新名师,形成“由特级教师、名师带骨干教师,由骨干教师指导年轻教师,接着由年轻教师培养新教师”的全校联动体系。学校组建了10大学习团体与30个学习小组,互相听课、议课,共同研讨。每学年教师间相互听课达300多节,小型研磨活动达120多场,校内优质课展示达100多节,近100位年轻教师与60位骨干教师得到锻炼与提高。

    教学面对面活动,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更是知识、经验、理念之间的面对面。我们还积极举办各学科优质课评比,为年轻教师搭建成长平台。我们并未满足于校内名师资源的盘活,还主动出击联系山区、农村、海岛等学校,让送教足迹遍及各地。

    短短几年间,学校有2位教师被评为省特级教师;有十几位教师荣获省市优质课一等奖;9个学科组队参加温州市学科素养比赛,成绩名列全市前茅。

    本着“不贪多、不求大,做好几件关键事”的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我紧紧围绕“师资”与“课堂”,协助校长抓好教学工作。因此,我们又开展了“让学”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逐步构建“以能力为重,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每年度开设五期“教师论坛”,保证8大学科、6个年级段的教师全员全程参与论坛,还分别召开语文、数学与综合学科等专题研讨会,促进教师不断思考。

    教师服务学生,提供的是一种智慧型服务,是一种有专业含量的服务,是引导学生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服务。在我眼里,管理即服务。

无为而治,并蒂花开

    所有过往,皆为序章。2015年8月,我担任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首任校长。这是一所新办校,招收大学城4所高校教师子女以及当地村民子女,其中教授、博士的孩子占40%。大学城是温州人才的蓄水池,又是高端人才的聚集地,高校引进人才都要到我校考察,可见他们对学校的期望值非常高。虽然我23岁开始任农村学校的校长,也曾有市区名校副校长的岗位经历,但还是感到压力山大。

    “创每一个孩子回味一生的教育”是我的办学理念。围绕这个理念,学校逐步形成了“24品”课程群,包含“24馆”“24画”等。还记得4年前的一天,学校刚在走廊上挂了24画,一年级(6)班学生在走廊排队,我借机问他们:这些画漂亮吗?学生大声地齐答“漂亮”,我很开心。突然,3个小男生跑到我面前说:“校长,有些画不是名画,是美术老师选不准吗?”我疑惑地问:“哪幅画选不准了?”小朋友将我带到荷兰画家蒙德里安的《红黄蓝》作品面前,并坚定地说:这幅画一块红、一块黄、一块蓝,这么简单,我们都会画。我无言以对!接着孩子们又将我带到吴贯中的《春如线》前面,同样坚定地说:这些线条都是乱七八糟的,怎么是名画呢?我不懂画,只能通过鼓励学生的方式勉强应对。这时,小徐同学大声地反驳:陈校长,美术老师选得准的,并补充说“这些画都是抽象画”。

    突然,我似乎悟到了一位校长的职责,就是笑眯眯地站在校园里看着学生快乐成长。

    在我们学校,每次国际友人访问我都让学生全程英语接待。我还用自己2万多元的稿费成立了“2048小数学家奖励基金”,已经让30多位学生站上了“小数学家讲坛”。

    还记得2017年温州大学与台湾清华大学在我校举办首届小数学家论坛。会后,回台的林碧珍教授向我要范老师的《鸡兔同笼》课件。我很纳闷:学校没有姓范的老师啊。思考再三,我猛然想起三年级(5)班范煜辰同学,原来那天他在讲坛上的表现吸引了在旁观看的林教授。

    学生亦是教师。给学生一个平台,就能把他们潜在的能量唤醒。

    几年来,学校充分利用高校高端的场馆资源与智力资源,为学生的快乐成长搭建各种各样的平台,如家学周活动、院士讲坛活动等。现在学校的名气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我一直坚持“笑眯眯地看着教师快乐成长”。“笑眯眯”体现了校长的专业自信:知道自己站在哪里,朝向哪里,走到哪里;更知道教师站在哪里,朝向哪里,走到哪里。“笑眯眯”也体现了校长的亲和力与人格魅力,尤其是在高期待的社会教育环境下,如果还能够“笑眯眯”,则更能彰显校长的从容、谦逊与大度。

    近年来,学校构建了“六品”层级进阶教师成长框架,让上一品教师带动下一品教师发展。学校引导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从单学科走向跨学科教学,从跨学科主题整合课到超学科学习,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水平与课题研究能力。学校提出“三界四步”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让教师在试课、磨课、验课中快速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并聘请高校教授、博士理论领航,聘请一线特级教师、名师实践引领,搭建专业锻炼、展示平台,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如今,一批年轻教师脱颖而出。

    作为校长,我觉得治校的要务是唤醒、激发、放大人性内在的力量。让每一个教师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出教育的味道,让每一个孩子在学校拥有回味一生的“美好”。

(陈加仓,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校长,浙江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普通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专家,省、市名师工作室导师,浙江省温州市首届“十大青年工匠”)

来源:中国教师报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0-06-23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