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儿童学习力的提升,促使学习真实发生,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和追求。南京市三牌楼小学实施场景学习教学改革项目,对变革学习方式进行了积极探索。
何为场景学习
现实中,我们往往过于注重符号的教学,将儿童束缚在文本世界中,隔离了与生活的联系。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更多的是经验式的学习,而我们却用抽象的说理进行教学;学校设施设备和环境建设等也存在与儿童学习相互割裂的问题。教学需要环境支持,而现有环境并不能助力儿童学习。
在此背景下,南京市三牌楼小学创新提出“场景学习”这一命题,通过场景学习,让儿童与书本、与生活连接起来,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整合,从而改善儿童的学习生态。
场景学习是基于场景的。它可以是校内的,也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虚拟世界的;可以是基于问题情境的,也可以是指向人际关系的,等等。不管什么样的学习场景,它一定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之中,儿童作为主体参与的,而且是有思维含量的。
我们主要建构了四方面的学习场景:基于课堂的、基于场馆的、基于社区家庭的和基于E时空的。
儿童的场景学习有三层含义:在场景中学习,即将场景作为载体;通过场景来学习,即将场景作为工具;场景本身就是学习,即建构场景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不同类型的学习场景,学习方式也有所差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体验学习,项目学习,服务学习。
儿童在场景中如何学习
多年来,三牌楼小学致力于场景学习的研究,努力形成校本化的学习新样态,总结了一些操作路径和方法。
在场景中观察与体认。儿童在生活场景或者场馆中,应该带着问题去观察,避免视而不见或走马观花式参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观察场景,并进行反思和分享。三牌楼小学有一位语文教师,她每年秋天雨季都会暂时放下预定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绵绵雨季中学习写雨的美文,观察雨天的场景,让学生在雨景中学习、体验并通过习作的方式进行反思和分享。三牌楼小学进行了5年的“护学伞”,是活动,更是课程。儿童每天在“护学”的场景中感受关爱,萌发感恩之情,师生和家长都在场景中意会、体悟和感受教育的意义。
在场景中想象与表达。课堂是最大的,也是最重要的学习场景。教师摒弃说教,运用场景教学,课堂即可变成高品质的场景学习的课堂。在教师的引导下,儿童借助一段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背后的场景;教师或模拟,或呈现,或设计学习场景,让场景成为儿童与符号之间的桥梁。儿童在课堂的场景中,需要参与和表达,从而让学习真实发生。
在场景中服务与体验。儿童更多的时间活动在社区和家庭,社区和家庭理应是他们成长的场景。我校的“护学伞”项目,是实行班级轮值的,每个家长一学期至少轮到一次,每一位青年教师每周都要参加此项活动。这个活动的目的在于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态场景。我们根据牌楼地域文化,10多年来一直在开展“崇孝”教育活动,其中包括在家庭实施的“崇孝微行动二十条”,每月家长都要给孩子进行网上评价,学期末学校将综合成绩写入“学生成长脚印”。校内“护学伞”场景与家庭“崇孝”服务场景进行呼应,改变“孝德靠教”的传统思想,让儿童在场景中明德与成长。
在场景中连接与创造。课堂中的场景,连接的是生活世界,也连接虚拟世界和未来世界。虚拟的世界,是现实中缺少的部分,而未来的世界是儿童将来要去的地方。学校连接“线上”和“未来”,建设了两个特色场馆:钱学森少儿思维科学体验馆和场景学习专用教室。钱学森少儿思维科学体验馆,主要呈现互动性项目和设施,其中含有创客空间;场景学习专用教室,基于全息和AR(虚拟现实)技术,呈现真实的生活问题情境,或者呈现儿童难以见到的域外风景、风俗和动物,为学生观察、读写和创造提供场景和载体。
在场景中操作与建构。在场景中操作实践能够培养儿童实践思维。剧社社团活动,课堂中的交际活动、创客中的制作等都是在场景中培养儿童操作能力的路径。如三年级数学教学“平移与旋转”时,从课始,教师就一直鼓励学生在表达时用手势进行配合。整堂课中,因为动作与言语的配合,使得学生乐于表达和表现,动作的表演在没有冲淡主题的同时强化了教学中的概念,有助于儿童的知识建构。
在场景中解放和发展儿童
场景是为了儿童的学习而存在的,也就应该坚持儿童立场,以儿童的视角,构建儿童文化。
儿童是场景的建构者。教育教学中的场景存在,不是为了让儿童“观剧”,也不是为了博取儿童眼球,而应该秉持“儿童在场景中央”的原则。场景正因为具备“时空、儿童参与和思维介入”,我们才认为它是儿童的学习场景,其中儿童是场景学习的主体。教师可能提供的是一个粗放的场景模型,儿童走了进去,就成了一个活的场景。儿童参与得越好则场景学习的质量越高。所以说,场景是教师与儿童共同建构的,儿童也是场景的建构者。如《狐狸与乌鸦》中狐狸第二次引诱乌鸦说话,但乌鸦“还是没有回答”。面对这样的场景,教师不是单向提问,而是设计采访的场景,让儿童去采访扮演乌鸦的儿童。他们之间如何问答,就成了学习场景中的重要看点,儿童也自然成了此场景的重要设计者之一,同时也由场景建构者转变为学习者。
营造充满童心的学习场景。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学习场景也是如此。在理解儿童的基础上,教师要拥有一颗童心,用儿童的视角去设计场景,让学习场景充满童心。现实教学中,教师可能因为费时费力而无心设计学习场景,也有教师为了设计而设计,全然不顾儿童的感受,更为可惜的是我们破坏了儿童现成的学习场景——秘密的空间。儿童有其私密的空间,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而能够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儿童需要拥有自己的房间,而且房间设计应该征求他们的意见,甚至允许他们去“改造”;儿童还需要一个窥视成人世界的空间,作为成人应该保护它;儿童还可能有一个更小的私密空间——外加一把小锁的日记本,作为成人更不能随意破坏这种促进成长的“生态场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去呵护“无心插柳”的儿童场景。
在场景中解放儿童。师生同在的场景中,教师作为默认中的强势一方,自然会本能地主导另一方——儿童,被束缚和被设计的儿童处于“被幸福”状态。
发展儿童,就要理解儿童和解放儿童。儿童向往什么样的场景,教师应该尊重他们,或许条件简陋能够释放天性的地方,就是他们的首选;儿童在场景中,喜欢什么样的方式,我们同样要尊重他们,或许他们与玩伴就能商量出的就是好创意;儿童在场景中,我们设计到何种程度,或许他们认为不要那么多的预设,因为人生是没有彩排的,况且所谓的彩排会让他们不那么自在……解放儿童,教育前辈们在相对久远的年代就给了我们探索后的“结论”: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及解放时间。回到场景学习的语境,在课堂,在场馆,在社区家庭,在线上平台,甚至在儿童的私密空间,我们都应该相信他们,解放他们,支持他们,还要鼓励他们。
场景是为儿童而建的,场景学习是指向儿童学习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儿童,坚持“为儿童学习和成长设计”的理念,改变教学生态,建设儿童学习新样态。(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