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海外瞭望
  

南亚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及其启示

摘 要:新加坡和印度是南亚地区高等教育的高地,两个国家近二三十年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呈现出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紧密配合、以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共同特点,在密切高等教育与国家整体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同时,借力发达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使人才培养的各个关键环节在短时间内与世界一流大学对接,是新加坡与印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启示性。

关键词:南亚;高等教育;发展路径;启示

南亚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

新加坡的高等教育起源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移植了英国高等教育的模式,强调独立自主的关门办学,注重文理。随着新加坡的独立,高等教育模式逐渐向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方向发展。现代意义上的新加坡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只有不到30年时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加坡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得到很大的扩展,适龄人口的入学率达到20%,进入大众化时期;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新加坡政府开始通过政策手段大力推进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给予大学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大学筹募发展资金的能力。在发展定位上,新加坡特别强调高等教育的实用性、自主性和国际化发展,具有后起型国家的特色,注重理工科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前,新加坡有四所大学,分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新跃大学。其中,前两所大学为公立大学,能颁发直至博士学位的各级大学学位。新加坡管理大学为半公立大学;新跃大学为新设立的大学,其前身为新加坡管理学院,2006年1月正式升格为大学,为新加坡第一所完全没有政府资助、能自行颁发学位的私立大学。除大学之外,新加坡还有五所国立多科技术学院,分别为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理工学院、淡马锡理工学院、义安理工学院、共和理工学院,为不能上大学的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

印度的高等教育起源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带有鲜明的英国教育模式的特点。1857年, 在日益强大的印度中产阶级推动下,第一批大学在加尔各答、孟买和马德拉斯建立起来,使用全英文教学。1947年,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将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重点,新增的高校快速增长,印度从1950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增加211所高校,每月增加近18所高校。印度高等教育非常规的发展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目前有三百多所综合大学,五千多所专科学院,涵盖各个学科,学校也分布在全国各地。在印度上大学的学生有近一亿人,教师队伍有50万人。在众多的高校里,印度重点扶持高水平大学,印度理工学院是重中之重,印度政府专门为印度理工学院颁布了法案,赋予其独立的学术政策、招生及学位授予权,其教学与经济管理由直属中央政府的印度理工学院委员会管辖。印度理工学院创建于印度脱离英国殖民统治独立之后的1951年,是一所按照国际标准设置、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蓝本、独具印度特色的高科技学院,被称为印度“科学皇冠上的瑰宝”,是印度最顶尖的工程教育与研究机构,在印度设有7个分校,共三万多名学生。

南亚高等教育总体特征

新加坡和印度的高等教育状况在南亚文化圈非常具有代表性。两个国家都曾是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国家,既有英国高等教育的长期影响,又具有本民族国家高等教育的鲜明特点,同时还都积极向美国高等教育模式学习借鉴。新加坡和印度虽然国情和国家发展状况相差很大,一个是新建国家、资源短缺,但在短时期内跃升为发达国家;一个是历史悠久、基础薄弱,但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一枝独秀的发展中国家。但两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上却有着相似的选择。

1.高等教育发展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紧密配合

新加坡政府长期推行“教育配合经济发展”的战略,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需求来设定国家的人力资源规格和教育产业的发展,高等教育不仅是服务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基地、科研重地和智囊团队的落脚点,而且还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建设世界级大学,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为核心带动区域发展,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东方波士顿”,再现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而闻名的波士顿地区的学术、工业环境。同时,确定要以高水准的高等教育和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吸引国际高水平的高等教育机构来新加坡办学,大力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进而实现打造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吸引大批周边国家学生来新加坡求学,为新加坡带来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把新加坡建设成为“世界校园”,计划在10年内扩招10万名自费留学生和10万名国际短期培训学生,使教育贸易从占GDP的1.9%增长到5%。

印度政府也非常重视高等教育对印度经济崛起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因此,采用超常规的方式发展高等教育。一是基于巨大的人口基数,大幅度增加高校的数量,在《2020年印度展望报告》中,提出在校生人数倍增计划,即在2020年之前,毛入学率达到50%,争取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目标。二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结构方面,重点发展理工科和技术教育,着力支持印度理工学院等高层次大学的发展。三是在经费投入方面给予倾斜。印度政府提出教育的经费要占到GDP的6%,高等教育占到1.5%,其中85%的经费分配给几所少数的精英学院,如印度理工学院等。这些理工类精英学院在师生比方面、招生权限方面都具有优先权。印度政府大力发展和扶持高等教育,希望通过培养这些科技领域的杰出人才,带动整个印度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

与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的模式密切了高等教育与国家整体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保证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对社会发展需求的响应。例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和印度理工学院都坚持开放式办学,与企业界的关系非常密切,重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将这种培养理念贯穿在学生选拔、课程设置、教师选拔评价、教育教学方式、考试评价制度等关键环节。而且,除了上述人才培养环节的设计,为缩短学生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三所高校在大学机构设置上也纷纷设立新机构,如南洋理工大学设立南大高等研究所、南洋科技创业中心、国际中心等,新加坡国立大学设立教学发展中心,印度理工学院各分校设立了多所跨学科研究中心等。这些措施保证了人才培养类型、人才应具有的素质与社会需求、国际趋势的紧密对接。因此,毕业生受到国内外招聘单位的青睐和好评。

2.高等教育发展以国际化为基本特征

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向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支持和科研支撑的要求,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高等教育迎来了以国际化为基本特征的新的发展契机。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点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出在新加坡建立世界级大学,通过引进十多所世界一流大学,从世界范围内聚集一流的专家、学者,以最高的起点、最快的速度提高本国大学的教学、科研水平,为新加坡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服务,提高新加坡的区域竞争力,确立其在东南亚的教育领先地位。同时,提出建设区域教育中心的目标,通过吸引周边国家学生来新加坡求学,发展国际教育服务贸易,使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支柱,而且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是新加坡“东方波士顿”的主体,同时也是区域教育中心的主体,新加坡与引进的13所世界一流大学中的12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依托世界一流大学的特色学科和最前沿的专业,进行教学和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学生等合作项目。

印度理工学院是印度成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范例。在技术、教育、人才和经济基础都很落后的情况下,印度政府采取了扶植印度理工学院的特殊政策,积极通过政府层面与前苏联、德国、美国等达成高等教育援助和交流项目,通过促进理工学院的国际化,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达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的。20世纪80年代起,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潮流,印度理工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合作的力度,利用已有的基础和机制探索多形式、全方面的合作模式。例如:在德国学术交流服务中心资助下,六所分校与六所顶尖的德国工业大学开展研究生合作培养。其中,卡拉格普尔分校取得海外基金会和跨国公司支持和资助,实现了教学科研实施和设备的现代化;德里分校为吸引国际机构提供资金支持赞助研究、合作研究,建立了许多现代化的实验室和支持性的基础研究中心等。

国际化发展模式是两个国家在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共同选择。借力发达国家和世界一流大学,充分利用全球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合作,实现教师、学生、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科研设备的国际化等,使人才培养的各个关键环节在短时间内与世界一流大学对接,维持并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准,培养高水平的国际性人才,增强整个国家的竞争力,是新加坡与印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成功经验。综合其国际化办学战略,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办学目标的国际化。印度理工学院致力于培养世界水准的工程师和科技人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实现印度的工业化,促进国家发展;新加坡国立大学“致力于发展成为蜚声海内外的综合性教学和研究机构”“坚定不移地追求优质教学、科研和服务,立志成为环球知识企业”;南洋理工大学立志“成为一所卓越的全球科技大学”。二是课程体系的国际化。进行课程调整和改革,提倡通识教育和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吸收美国的学分制和选课制,开设培养学生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的国际性课程,实施课程的校外评审制度等。三是师资生源的国际化。政府和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吸引世界知名学者来校任教、开设课程、培训教师等,汇聚了大批高水准的师资,新加坡还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吸引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四是教育合作的国际化。与世界知名高科技企业合作建立实验室,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设立海外分校,通过开展双向的学生交流、学术人员的国际交流,开展合作研究项目等,增加学生的海外学习经历,提高了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的实力。

南亚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借鉴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推进教育对外开放深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过程中,与欧洲和美国相比,印度和新加坡发展高等教育的模式和经验更值得我国研究和借鉴。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与我国的经济基础、人口状况等情况都比较类似,政府集中优势资源建设重点大学等措施方面也比较相像;但是,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方面,我们更需要深入研究印度理工学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分析存在的差异,借鉴有效的措施。新加坡作为新兴城市国家,在资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国家将发展战略着眼于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和高科技生产,高等教育既作为培养业界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也作为教育产业的重点领域,在短时期内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新加坡高等教育借用世界高等教育资源和世界一流大学经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快速的提高,是我国发展高等教育尤其应该关注研究和借鉴的重点。究其经验,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将高等教育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印度、新加坡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原因。虽然我国已经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看作为转变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但是与印度、新加坡相比,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将高等教育在国家复兴与崛起中的重要角色进一步强化。同时,在发展高等教育方式上,除了持续性的经费支持外,还需要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进行国家层面的整体设计,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协调各个部委的相关制度,让高等教育发展成为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共同指向。

2.形成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人才培养的合力

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对培养适应国家经济产业发展方向的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就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看,学术研究与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导致出现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无法进入课堂,高校的专业学习跟不上业界的实际需要等脱节现象。如果能增强人才培养相关单位之间的合作,将对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很大的促进,同时也能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动力。建议继续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及企业加大合作共建力度、加强合作共建深度。同时,政府层面应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此类合作共建,解决高校或教育部门在实施过程中的困难。

3.支持和激励高校的国际化

在高等教育资源与基础都比较薄弱的情况下,借助国际高等教育资源,实现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国际化和管理国际化,是印度和新加坡在短时间内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经验。一是要建立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管理制度。虽然印度和新加坡的国情不同,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入学考试选拔、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师资队伍建设、考试制度设计等几个关键环节都学习世界一流大学,采用了灵活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设计能够给予学生选择“学什么”的自由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同时,制度设计也能够激发教师进行教学课程改革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要多种途径实现教师的国际化。印度和新加坡三所大学教师的国际化特征非常鲜明,通过引进或吸引国际相关领域和学科的带头人,与其他世界一流大学共享优质教学科研资源,使学校教学、科研水平达到国际水准、站在学科前沿,从而吸引优质生源;在制度保障上,也设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此项工作。同时,现有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海外进修、培养和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等方式,促进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吸引和留住优秀教师。三是要重视实现学生的国际化。在学生构成方面,重视学历留学生的培养及相关培养机制的建立,如新加坡两所大学的留学生均达到50%左右,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对我国大学来说,还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改革。在学生的教育方面,增强中国学生的国际化学习背景,大力发展与国外一流院校的联合培养项目,或者建立海外分校等,努力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学习环境,减少优秀生源的流失。(文章来源:北京教育杂志)

本文系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亚洲研究信息中心项目“东南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案例研究—以印度、新加坡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为例”(项目编号:0649000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巨人觉醒:中国和印度高等教育系统的现在和未来[J].覃文珍,译.大学教育科学,2010(4):3-17.

[2]王超,王秀彦.印度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及启示[J].大学(学术版),2011(1):71-78.

[3]施晓光.走向2020年的印度高等教育—基于印度“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考察[J].中国高教研究,2011(6):73-75.

[4]黄建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加坡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南洋问题研究,2010(1):79-85.

[5]安双宏.印度高科技人才的摇篮—谈印度理工学院的体制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0(22):39-40.

[6]车如山,季红波.印度理工学院精英人才培养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1):48-52.

《北京教育》杂志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18-04-10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