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王荣华| 今天,如何做好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


100多年前,革命先驱李大钊先生曾经说过:“这个新纪元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沧桑巨变,我们国家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随着共和国的脚步同向同行、同步同行、同频共振,是经过70多年实践逐步形成的,是时代的产物,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受于漪老师精神的感召,很多教师成为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学习者、宣传者、践行者和研究者。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源于实践、基于问题、出于真情,既有大地泥土的芬芳,又有深邃思想的光芒,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于漪老师是当之无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曾致电于漪老师,问了她一个问题:“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认定标准有何不同?”于漪老师非常朴实地回答:“教师就是特别能任劳任怨。”我想“任劳任怨”这四个字,很容易使我们想起别人评价中国知识分子价廉物美、经久耐用、忍辱负重、坚忍不拔,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崇高的品格魅力。其实“任劳任怨”,也就是于漪老师一生的真实写照,是她的深切体会。

一、人民性、实践性和时代性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于漪老师的教育人生用一句话描述就是“三尺讲台一生情”,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我们说人生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属于昨天,属于今天,也属于明天,根本原因在于其人民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在当今的新时代,我们要学习于漪教育教学思想,要在时代大背景下有新的认识、新的高度。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也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根本特征。教育的人民性归根到底就是要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于漪老师说:“我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们都是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我当老师就要把他们当宝贝来教。”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的灵魂,就是要走进学生的世界,面向每一位学生,爱护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培养和造就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

实践性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形成来自她70多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坚持在教育教学的一线,是从自己的实践耕耘当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提炼而构建起的教育教学思想。习近平总书记经常引用焦裕禄同志的一句话“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我们今天探索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之路,就是要有这种精神,坚持实践出真知,要有自信走自己的路,走与西方不同的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时代性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鲜明特征。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有着鲜明的与时俱进的品格。于漪今年已经94岁高龄了,但她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深刻思考,其中“于漪之问”“于漪之虑”“于漪之答”都是直面教育突出的问题和矛盾,面向当下和未来,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出引领和指导的声音。我觉得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里所提到的。所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聆听时代的呼声,不断探索时代生发的新课题,回应人民群众和社会的新关切,回答时代之问、教育之问并答出符合实际的正确观点,这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生命活力及创新发展的密码所在、奥妙所在。

为时代发声是于漪老师的一个特点。于漪老师提到“时代是思想之母,只有倾听时代召唤,把握时代在各个领域呼声的脉搏,才能涌现疏解困难、引领前行的真知灼见”。她总是洞察现实,发出直抵人心的追问,并用她深邃独到的见解做出回答。她针对教育存在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功利倾向,一针见血地提出“到底我们是育分还是育人”。这就是“于漪之问”,也是时代之问。于漪老师曾提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种把分数和升学率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观念现象偏离了育人轨道。于漪老师大声疾呼“要把快乐还给童年,把健康还给少年,把活力还给青年”。她还指出“分数焦虑成了教育焦虑,而教育焦虑的背后是价值观的扭曲和误导,是无序竞争必然的结果”。

二、“德智融合”是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内在核心

于漪老师还有一个忧虑,那就是国家的教育安全之忧。她说“教育安全就是国家安全”,培养的学生应担负起富国、强国、卫国的责任。她始终在思考着这个问题,这是时代之虑,其实就是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焦虑和忧虑一字之差,其实也是两种境界,两种认识。“焦虑”是为利所困,对不确定的前景感到无奈和无力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心理情绪,也就是烦恼和不安。而于漪老师的忧虑体现的是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她着眼的是国家育人的导向和价值的正确引领。

所以于漪老师非常强调“德智融合”。于漪老师从“育人”和“育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育人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关系的探索和思考中凝练并形成了“德智融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具有正确的政治观和真善美的品行。而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的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以及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所以于漪老师讲:“教师肩负着千钧重担,必须聚焦在对学生滴灌生命之魂。德性和智性是生命之魂,这就要求做到德智融合。”于漪老师有这样一段话:“任何学科不能只见术不见道,更不能见术不见人,必须术道合一,智育和德育融合。”我理解“德智融合”就是德育与智育不能机械地割裂,也不是简单的叠加、位移和硬性插入,而是有机的融合,是水乳交融,发生的是化学反应。

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必须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以知识为本位”,忽视育人育德,把知识作为做“人上人”的工具,或者作为获取物质利益的工具。还有一种倾向我们也要注意,即“知识无用”。我们要看到知识是文明的基础,而“德智融合”的教育思想主张德智兼修并举和深度融合。

讲到“德智融合”,什么是德?什么是智?梁启超曾经为清华礼堂题词——“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有人把德归纳为25种,有口德、面德、信任德、感恩德,等等。那么,今天怎么来理解“德”呢?“德”即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具体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对学生来说,就是要有真善美的品格。今天怎么来看待“智”呢?我们看到知识体系实际上是文明的核心,也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真、善、美的真就是科学和知识,我们反对“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钱”,但是我们也要防止“知识无用”倾向。如果知识的创造者对知识没有一个基本的认同,后果是很严重的。我觉得这是教育界要重视的问题。我认为在学校里还是要加强知识学习的,不能任由“知识下行”和“知识悲歌”,否则我们的强国梦是很难实现的。

于漪老师有段对“德智”关系的认识,很深刻。她说:“人的德性是生命之魂,德性是方向,智性是教人知识与能力,让人学习生存和发展的本领。两者高质量、融合式发展,把知识传授、素质提升、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融为一体。”这就是于漪老师的“德智融合观”。

三、于漪的精神特点与人格魅力

在研讨于漪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时候,就不能忽略感受人民教育家于漪的人格魅力。于漪老师是语文大家,但深深感动大家的是她的人格魅力。于漪老师说:“人格魅力是无权力的力量,但春风化雨,点点滴滴入人心。”我觉得于漪老师作为人民教育家,其人格力量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忠诚教育,九死不悔。在70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于漪老师始终坚守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把对党的教育的忠诚作为一生奋斗的信仰和寄托。这是于漪老师为人和成就事业的底色,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当中的一束强光。她为育德育人燃烧自己,塑造他人。她把宽厚博大的爱洒向了学生和广阔的世界,为中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留下了宝贵的智慧成果。我们不少同志都看到了于漪老师获得“人民教育家”称号的高光时刻和无限的荣耀,但是并不全部清楚于漪老师为此的付出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有一次我问候于漪老师的近况,她对我说:“我是关关难过,关关过。”怎么叫关关难过?联想到我和于漪老师这么多年的接触,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分量。她是隔行隔山,不隔情怀。于漪老师是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她被分配到学校是叫她做历史老师的,后来又叫她转教语文。大家看到她每一次转身都很精彩,其实在精彩的背后她付出的是超常和艰辛的努力。于漪老师不是语文科班出身,但是她凭着积极、执着和才华,成为公认的语文教育大家。她用三年的时间恶补语文专业所有的课程,还把语文的名篇经典熟背如流,上课的时候能够张口就来。我听过她好多节课,非常敬佩于漪老师。于漪老师2000多节公开课,堂堂都是精品课,没有一堂是“水课”。

第二,病痛缠身,但青春常在。于漪老师年轻的时候就体弱多病,但是长期以来,她用顽强的毅力来克服病痛。她做过大手术,心脏也不好,她的血压甚至高到过两百多。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坚守在基础教育的一线,她只要一上讲台,就会忘掉一切,全身心投入教育中。她心系教育,心系青年教师培养,潜心研究,为建立中国的教师学、基础教育学孜孜以求。这种超强的忘我的工作精神使得于漪老师青春永驻,成就卓著。于漪老师成为公认的人民教育家,真是拼搏出来的,是干出来的、奋斗出来的。我们承认天赋有不同,但她的努力付出更是关键。

第三,人淡如菊,心是红烛。于老师始终辛勤耕耘在三尺讲台,不离教育一线。其实有好多个机会都要叫她做管理或者其他的,她都不去。她说“我就是草根老师,要坚持坚守讲台”。她内心有一团火,燃烧自己,温暖他人。

她品格高尚,把名利看得很轻。我们在筹备成立“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的时候,一开始于漪老师坚决不同意把她个人作为研究对象,但我们跟于漪老师商量并达成共识,“我们今天研究于漪个人,但更重要的是把她作为中国基础教育教师的代表来研究的”,在这个前提下于漪老师最后认可了。一名普通的中国教师是怎么从草根成长起来的?于漪老师走过的路可以为别人所借鉴。我们能够看到于漪老师是无私的,她“有我”和“无我”都是为公,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是不顾自己的。为了孩子的成长,于漪老师舍得一切,执着奉献。

她一生中屡开先河,有很多第一,有很多首创和原创。作为新中国教师的典范楷模,她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人民教育家”,从教70多年从来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全国评出100名改革先锋,于漪老师是基础教育界的唯一代表;于漪老师第一个提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并且被写入国家统编教材语文课程标准;她第一个提出教文育人、德智融合的教育思想;她将70多年教育教学实践总结凝练,撰写为600余万字、8卷21册的教育论述,就是《于漪全集》;她也是第一位执教过2000多节省(区、市)级以上公开课,而且节节都是精品课的老师;她创立了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的教师学研究会,就是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这些“第一”并不全,但是从中可以看出我们新时代基础教育走向现代化历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漪老师对基础教育教材建设也做出了特别的贡献。于漪老师强调“教材是育人的载体”,她通过自己丰富的实践和理性的思考对教材和课程标准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这对新时代的教材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得到教育部领导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的肯定。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在学习于漪、研究于漪、宣传于漪当中做了几项工作。我们见证了于漪老师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培养教师、研究中国教育学的全过程。于漪老师是集人民教师优秀品质于一身,是“四有”好老师的完美楷模和杰出代表。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本着聚财、汇智、促善、育人的方针,在学习、研究、宣传于漪教育教学思想中,注意发挥自身特色,也积极作为。我们设立了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的专项资金,汇集社会上的力量来支持研究,并且始终把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研究作为重点项目。我们联合开展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宣传,开展了“诵·写·讲”系列活动,与市教委、市语委办、主流媒体共同策划和合作,开展系列活动,并在全市教育系统进行巡展。我们还资助开展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与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中心紧密合作,以于漪教育教学思想作为原点,开展“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成长规律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编写出版了《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概要》《于漪教育教学絮语集》。我们支持对已经出版的《于漪全集》进行修订,补充了上百篇文章和于漪学术年谱,在这方面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功不可没。我们最近在撰写《“人民教育家”于漪传》,要为这样的人民教育家树碑立传,要写于漪正传、于漪大传,使于漪的事迹让更多人知道,把于漪的思想宣传开来。

四、培养于漪式好老师是使命和责任

走于漪之路,能够培养更多于漪式好老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我们今天的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并且专门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要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总目标,迈入教育强国的行列。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的关键环节。于漪老师在这方面有深刻的论述,她说:“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的第一资源,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体。”于漪是师之楷模,也是中国教育的标志性人物,那么我们要着眼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就要深入挖掘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竖一面旗帜、立一个标杆,引导广大教师走于漪之路,培养出更多的于漪式好老师。这是我们的使命和职责。

那么于漪式好老师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学习呢?一是民族自信、家国情怀。于漪老师的母校是江苏省镇江中学,镇江中学的校训就是“一切为民族”,这对于漪老师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铸就了她的爱国情怀。于漪老师鲜明地提出:“要树立中国教育的自信,立民族精神之根,树爱国主义之魂。”她说:“我们并不排斥借鉴国外的经验,科学的先进经验应该认真学习和消化吸收。但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应该树立自信,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和理论体系。”她主张坚定学生的国家立场,建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形成中国自信、中国自尊,培养有中国心、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她毕生所有的追求,是要建立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现代教师学,创建我们中国本土的教育学。二是于漪老师特别重视教师觉醒。唤醒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这是促进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教师真正的成长和发展在于教师内心的深度觉醒”。于漪老师的教育教学思想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在于唤醒广大教师内心的成长自觉。担当育人重任的教师应该自觉用自己精神的成长创造使命的精彩,铸就生命的辉煌。我们今天学于漪、研于漪、鉴于漪,就是把教育事业当作使命和天职,以强大的内在驱动追求卓越,人人争当于漪式好老师。我们期待通过学习于漪教育教学思想能够呈现老凤、雏凤共舞共鸣,通过理性滋润提升教师素养的可喜现象。

五、今天,如何做好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

我想对今后的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发表一点个人的期望和建议。于漪的教育教学思想是一部活的中国当代基础教育学。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研究应该按照中国教育学、中国基础教育学、中国教师学这样的要求和方向去努力和发展。要建立立足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话语体系,要把学术话语变成学科话语,学科话语要变成教学话语。为此,我们要整合力量、形成系列,深入推进于漪研究。

构建中国教育话语权必须以时代问题为中心,要关注理论实践的新成果,要提炼出其中所反映的时代问题,通过实践成果的研究洞察时代发展。而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活力和青春常在的密码就在于其鲜明的时代性。我认为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实践体现在中国教育方案和中国教育的主张。我们有了很好的开始和基础,但离真正的研究,即有水平、有质量的研究还有距离,尚处在起步阶段。

开展于漪研究,要处理好几个关系,研究的人要注意不要碎片化,不要散焦、失焦、流于表面,要有设计和规划,要有系统性,要加大研究的力度。研究的范围不应局限于基础教育领域,还应包括学前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我感到历史研究一般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视角,三者既有区别,又是相互促进的。宏观研究是整体系统研究,是结构性的研究,注重全面把握;而微观研究也可以称为个案研究或者具体研究,注重精细。我们可以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和发现,总结它的规律性。微观研究必须以自己的实践工作为基础,以小见大,从实践中去发现,形成真知灼见。现在要特别重视个案研究和细节研究,以微观叙事反映客观把握。当然,我们同时要能进能出,避免没有系统、没有整体的研究。

还有研究的深度问题。人文社会科学是我们国家理论和思想的重要阵地。我长期在社科院和教育界工作,也参加了教材审读工作,感到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乃至教育学领域的主流话语中,西方的概念和提法比较多,很少有核心概念是中国的。在国际交流中,我们提出的具有核心影响力的原创性概念、话语还不多。我们曾经有过“东倒西歪”,但更多的时候,是以西方话语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志,甚至认为是因为撇开了西方经典理论,使得研究缺乏深度,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要在实践基础上建立概念话语,而不是从经典理论当中去推导、去演绎甚至证明各式各样的西方经典,如果不与中国实情相结合,我们的研究就不能突破和创新。我们不能做西方理论的搬运工,而要扎根中国大地。我觉得于漪的鲜明特点就是扎根中国大地,她70多年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是以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指导的,以中国文化为依托,以东方文明为坐标,以世界文明为养料建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缺乏总体研究和本质理解,那么于漪研究就很难有深度。

教育是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的,对人类发展起到了预示的功能。教育思想和实践范畴的落后,必然带来国家整体的落后。上海现在要建成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关键是科技和人才。人才的关键是教育,而教育的主导在于教师。我们今天看到上海市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应该有等不起的紧迫感,也有跟不上的恐慌。我们要有不愧对时代的觉醒,把学于漪、研于漪、鉴于漪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以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王荣华(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名誉理事长。曾任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上海市教育工作党委书记,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校长,上海市委副秘书长、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上海教师教育学院”2023-06-18发布

出处:《上海教师》第十辑)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3-08-1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