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县管校聘”的困境,教师群体的隐忧



“县管校聘”本意是为了打造教育公平、师资均衡,出发点是好的,就怕在实施过程中实施不当,反而造成不好的效果,必须及时反思和解决。一起来关注——

“县管校聘”政策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县管校聘”作为推动教师定期轮岗交流,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改革,已由局部试点逐步上升为国家政策,并日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所谓“县管校聘”,就是“是指全体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全部都实行县级政府统一管理,特别是统一定期强制流动到县域内的义务教育学校,从而将教师和校长从过去某学校的“学校人”改变为县义务教育系统的“系统人”。

然而,从理论到实践,从试点到推广的过程中,“县管校聘”政策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1、教师及学校对政策的认同程度存在差异

一方面,教师在“县管校聘”政策具体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再加之部分地区宣传不到位,基于切身利益和自身发展的缘故,部分教师很难接受跨校交流的做法。

另一方面,部分学校本位思想严重,认为优秀教师是学校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在实际交流轮岗中不愿意将教学业绩好的教师轮岗出去,只愿意把业绩差和工作不认真的教师交流轮岗出去,将“县管校聘”变成了末位淘汰制。

2、政府职能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尚未有效形成

要知道,“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过程,会涉及很多方面,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很难完成,必然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合作。然而,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协调机制,致使教育行政部门孤立无援,行政效率大打折扣。

同时,部分地区在权责划分也存在模糊的地方,可能会导致“县管”成了“现行管理”,从而导致学校领导的权力过大。

3、缺乏配套保障机制,教师积极性不高

部分地区发布的有关“县管校聘”的文件,仅是对教师参与流动的方法、形式及对象范围等做出要求,而缺乏对教师的激励保障机制的具体规定,导致轮岗校和编制所在学校两边都不管,轮岗教师在两个学校都属于边缘人群,缺乏归属感,很难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2

教师群体的焦虑和隐忧

虽然“县管校聘”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相关地区在完善的同时也加大了政策的推广力度,以至于很多教师每到暑假就很焦虑,因为暑假期间很多地方县管校聘在前期动员大会之后就要开始实施,部分老师担心会影响到秋季开学时的上岗情况。

 

“县管校聘”政策初衷在于促进教育资源平衡,缩小城乡之间教育差距,让本县域内教育发展得以均衡。然而,部分学校在实施政策时却走了样,以至于不少教师产生了担忧。

1、“县管校聘”会不会异化为末位淘汰制

部分学校将“县管校聘”的好经念歪,机械搞一些全员竞聘、末位淘汰制,致使不少老师人心惶惶。要知道,考核的相应标准予以制定,很难像企业产量一样有明确的数值说明,也就意味着考核者有莫大的操作空间。

2、“县管校聘”会不会滋生腐败

部分地区考核标准不完善不透明,以至于教师教得好不好,校长说了算,校长有权决定聘任哪些教师。一些县城学校校长利用这个机会,压制平时和自己“不对眼”的教师,让其在本校落聘,其间很难说没有腐败的产生。

3、“县管校聘”让老师没了归属感

县管校聘政策的实施使教师不再属于固定学校,而是在县域教育系统内自由流动,教师的归属感、稳定感有所降低,可能让老师在轮岗校和编制校成为边缘人员,两边都不管。

3

“县管校聘”政策实施的优化路径

通过“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提高了编制岗位等使用效果,缩小了城乡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政策面临的困境,也需要加以优化。

1、重视教师群体的主体地位,充分考量教师群体的合理诉求

作为政策实施的主体力量和利益相关者的教师,应该主动了解政策内容,将其视为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同时,学校在制定相关方案时,应该听取教师的合理诉求,在协商的基础上推进政策的实施,既要落实学校的用人自主权,也要增强教师的话语权。

2、加强顶层设计,监督实施过程

县管校聘是顶层设计,应以“县管”为前提,充分发挥“县管”在政策执行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明确“校聘”的原则和要求,在准确把握全县各学校师资水平的基础上,均衡搭配全县优秀校长和教师资源,促进农村学校优质均衡发展,为“县管校聘”政策的推进提供外部环境。

3、完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促使教师积极参与

教师之所以对“县管校聘”有抵触心理,很大程度上是相关部门未能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没有相关配套保障机制,对其生活和家庭产生莫大影响,这需要相关部门完善相关配套保障机制,在职称评聘、岗位晋升等政策上对参与县管校聘并实际交流轮岗的教师予以一定倾斜,或能激发教师的主动性。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光明社教育家”2023-08-10发布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3-08-1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