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学术交流
  

“在劳力上劳心”,让儿童的双手和大脑共同劳动


近年来,全国各地各校掀起了开展劳动教育的热潮,但也存在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等问题。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他的观点对我们开展好劳动教育仍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第一,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现今,相当一部分家长和教师仍对劳动教育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偏见。在家庭里,家长教育孩子时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只能去扫大街”;有时教师惩罚犯错儿童,就让儿童去为班级劳动——扫地、擦桌子、搬桌椅等。渐渐地,在这种错误的劳动教育观念和氛围引导下,儿童就会对劳动产生抵触心理,劳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教育者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劳动教育绝不是惩罚儿童的手段,而是锻炼儿童自立能力的重要途径。陶行知有一首流传甚广的《自立立人歌》,其中第一段就是:“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一个自立的“好汉”必须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而在现代家庭教育中,许多家长将儿童该做的家务劳动大包大揽,只要求儿童学习好、成绩高。长此以往,儿童也就渐渐养成了不劳动的习惯,自理自立能力也越来越弱。殊不知,书本上的学习倒不如通过动手劳动学习来得更快更实在。陶行知有一首劝儿童动手的歌谣——《一双手》:“天给我手必有用,精神全在‘做’字上。攀上知识最高峰,探取地下万宝藏,铲除人间的不平,创造个世界像天堂儿模样。这些事没有完成,决不可把手儿放。”这首歌谣告诉我们,对于儿童的培养要手脑并重,培养儿童在动手“做”的劳动过程中攀登知识的高峰、改造未来的世界,将动手劳动视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第二,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现实意义。哈佛大学的学者曾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比例为15∶1,犯罪率的比例是1∶10。[1] 这是因为劳动教育对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社会性发展等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首先,通过一定量的体力劳动,儿童体魄得到锻炼,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其次,不管是运用大肌肉、发展大动作的劳动项目——搬桌椅、推车子,还是运用小肌肉的精细劳动项目——穿针引线缝补衣物、择菜插花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锻炼儿童的动作技能,所谓“心灵手巧”就是通过动手劳动实现心的“灵巧”的。再者,儿童在劳动中必然会接触到各项事物,以促进他们认知的发展,如儿童去超市买菜,必然要学会区分韭菜和蒜苗,名字怎么写,消费多少钱等。植物鉴别、文字学习、口头计算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最后,儿童在参与家庭劳动或社会劳动的过程中势必要与人沟通、交流、合作,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让他们不仅知道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哪些路径,而且还能领悟与他人同甘共苦、共担责任的必要性。

第三,劳动教育对于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价值。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是劳动教育能够实现的效果之一,更是儿童对劳动感兴趣、主动劳动、持续劳动的关键因素。为什么这么说?原因就在于儿童学习和发展最大的内驱力是儿童自身对外界事物的兴趣、好奇及其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在劳动学习过程中,解放手脚后的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点和能力所长选择适合的劳动内容,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创造性使用身边的工具探索周围的世界,甚至可以不按既定的步骤创造性、高效率地完成劳动任务。同时,在劳动过程中,儿童必定会遇到一些意料不到的大大小小的问题。如何分析并解决问题?儿童的创造性思维锻炼就自然发生了。此外,在取得相应的劳动成果时,如种完一棵树、摘满一筐果实、完成一个作品设计方案时,儿童的自我价值也得到了实现,儿童会因此获得充足的个人成就感和自豪感。因此,劳动教育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使儿童的高阶思维、想象力、创造力等得到充分的发展与提升。

第四,劳动教育要坚持让儿童“在劳力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观点一脉相承,就是“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生出来的”。劳动教育的主题要从儿童实际生活中选取,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也要让儿童的双手和大脑共同劳动,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起来。书本不是只在课堂上使用的工具,而是生活中也可以使用的工具,书本上的知识大都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比如,在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有一篇《桂花雨》的课文,就是取材于作者小时候帮大人一起摇落桂花、收集桂花、晾晒桂花、储存桂花、做桂花糕的劳动经历。如果学习这篇文章的学生正好居住在有桂花树的地区,教师在讲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就可以带领学生真正体会一下收集桂花的劳动过程,让学生更能理解和领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受,这就是在劳力上劳心——心随身动。“书”是从生活实践中得来的,陶行知认为,如果有一天一切教科书都没有了,那么无书可读的人也可以自己出去游历、去做实验、去做农活,那就会“少几个吃饭不做事的书呆子,多几个生产者、建设者、创造者、发明者”。儿童在“做”中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身心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这样做的人要用心思去指挥力量,使能轻重得宜,以明对象变化的道理”。比如对儿童进行物品收纳的劳动教育时,可以引导儿童思考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物品分类或设计实用的收纳装备来提高物品收纳的效率,这就是“用心以制力”。总之,“在劳力上劳心”就是要坚持劳动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动手劳动与动心思考相结合,而不是单纯的盲目劳动或脱离劳动空想办法。

第五,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劳动教育教师的劳动不同于普通劳动工作者的劳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的学习和发展,而不是单纯干完一项劳动任务。因此,比起面向确定对象和指向确定成果的普通劳动,劳动教育教师的劳动要复杂得多,劳动教育的实施需要教师更多创造性的劳动。首先,儿童的劳动学习是生活化、经验化的学习,而不是概念化、知识化的学习。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向儿童传授现成知识,而是通过选取和把握生活中的劳动教育主题,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让儿童手脑并用地在生活中学习、在经验中学习,通过真实的劳动过程掌握劳动的技能和经验,并培养和发展其思维。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劳动。其次,劳动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教师可以较好地把控教学进度和预知教学成果,而劳动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更多的不可控性和不可预见性,儿童在实际劳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问题。各种不确定性考验着教师的教育智慧,需要教师通过自己创造性的智慧劳动加以解决。因此,负责劳动教育的教师劳动需要创造性,而教师自身创造性的劳动也是对儿童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引导和榜样示范。

第六,劳动教育要求教师和儿童打成一片。“真正的教育确实应该帮助造就手脑都会用的人。我们需要的一种教育,是造就脑子指挥双手、双手锻炼脑子的手脑健全的人。”陶行知不但是这么说的,而且是身体力行这么做的。1927年3月15日,在南京北郊劳山脚下的一片荒野上,陶行知创办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即晓庄师范)开学,面对“没有教室,没有礼堂,蓝天是我们的屋顶,大地便是我们的屋基”的现状,陶行知整天头戴草笠,脚穿草鞋,带领师生一起参加建校劳动,身体力行“滴自己的汗,自己的事自己干”,被前去探望的吴似鸿误以为他是“一个仁厚的农夫”。陶行知的劳动实践告诉我们,开展劳动教育,教师不能站在一边指手画脚,而应该与儿童打成一片参与到儿童的劳动中去。首先,在与儿童共同劳动的过程中,教师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实现培养儿童热爱劳动以及劳动光荣的价值引领;其次,教师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也能亲身了解和体验劳动课程设计的成功与不足,便于下一步改进教学设计;再者,在共同劳动过程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对儿童的劳动情况进行实时观察,并在发现问题后,及时以合作伙伴的身份进行协助和引导,更容易为儿童所认同和接受。


作者:黄传慧(作者单位系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

出处:《人民教育》2023年第10期,原标题为《让儿童的双手和大脑共同劳动——陶行知劳动教育观点的时代意义》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3-09-15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