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学生素养发展的基础。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中小学应当为孩子们提供什么样的课程?深圳作为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试点城市,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前行中突破,走出了一条以课程形态变革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新路径,为发展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深圳经验。
直面中小学课程与素养两张皮的时代难题
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统一体。课程要促进素养发展,就必须能够地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四个方面协调发展。如果仅仅作用于学生的某个方面,则课程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素养发展。
为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我国中小学于2000年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轮课程改革。经过近20年的改革,中小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技术支持等各个课程要素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说,中小学课程内容更丰富了,教学方式更多样了,课程评价更灵活了,课程技术更先进了。
然而,立足学生素养发展来看,当前中小学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校课程与学生素养两张皮的局面。一方面,学生学习了很多课程,但并没有形成相应的素养。比如,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学习英语,但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英语语言素养;学生参加了很多活动,但没有形成相应的活动能力。当前中小学很多活动很热闹,但热闹过后,学生什么也没有留下。另一方面,学生很多方面的素养发展缺少相应的课程支持。当前学生的学习,仍以听讲课、做练习和记忆知识为主,而能力、情感和价值观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活动课程和探究课程严重不足。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当前社会现实中进行着的各种职业缺乏基本认知,以致到高中毕业,甚至到大学毕业都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深圳市直面中小学课程与素养两张皮的难题,围绕新时期立德树人新要求,适时把中小学课程改革从课程要素层面的改革推进到课程形态变革的新高度,以课程形态变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突破点,找到了促进学生素养发展的着力点。
构建与学生素养发展相适应的四种课程形态
课程形态指内容性质相近、功能相近的课程的存在形式与样态,是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课程评价等各课程要素的统一体,是构成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构件。深圳立足于学生素养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创造性地提出与学生素养发展相适应的四大课程形态,即学科形态课程、活动形态课程、探究形态课程和职业形态课程。不同形态的课程在促进学生素养发展中相互配合,各有侧重。学科形态课程重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活动形态课程重在发展学生合作能力,探究形态课程重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职业形态课程重在发展学生职业能力。
从课程形态视角看,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中小学学科课程分隔严重,跨学科融合、与学生生活经验融合、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明显不够。活动形态课程和探究形态课程虽然日益受到重视,但占比太低,存在不规范、不衔接等问题,其育人功能远没有发挥出来。职业形态课程仍处在起步阶段。那么,如何促进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
近年来,深圳聚焦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走出了“系统谋划、项目引领、试点突破、技术支持”的行动路径,以课程形态的多样化、规范化、模块化发展支持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2014年,深圳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提出着力培养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审美、国际、信息、生活等8方面的素养,为中小学课程形态变革构建全新的逻辑起点。
2015年,深圳召开全市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从根本上打破中小学课程形态单一的局面,融合发展学科形态课程,规范发展活动形态课程,加快发展探究形态课程,大力发展职业形态课程。
在学科形态课程方面,深圳大力建设“好课程”,改革教与学方式,规范校本课程开发。大力建设STEAM等跨学科课程,积极探索小学低年段全科教学,深化学科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近年来,深圳立足“儿童立场、生活眼光、故事表达”的课程理念,投入7200万元,面向中小学和企业遴选和开发981门“好课程”,以全新机制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历史、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在开放互动中走向个性化成长。
深圳努力通过创建优秀学生社团,不断推进“四点半课程”,构建活动形态课程。深圳在全市中小学建设了近300个创客实践室、600个优秀学生社团,引导学校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实践中全面发展。
深圳还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创客教育和中小学生小课题研究为抓手,打造探究形态课程,着力为未来创新时代培养各类创新人才。深圳在国内第一个出台了中小学创客实践室建设指南、创客课程建设指南、创客教育与课程融合指南、创客导师团队建设指南等,形成了制度化常态化的创客教育竞赛体系。
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深圳开发了从小学到高中的生涯规划课程。大力推进职业体验周活动,鼓励中小学开设财商课程,不断丰富学生职业体验,大力提升学生职业认知,着力培养不但能就业更能创业的新一代。
扩大课程选择权,形成“轻负高质”的新局面
深圳通过课程形态变革,打破了长期以来单一的学科形态课程的局面,学生不但要学习学科课程,更要参加各种活动,开展各种探究,也要深入到各种职业进行体验。这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的协调发展,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生命活力,从而提升了学校课程育人能力。
在2014年、2016年,深圳市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分别对8万多名学生、8万多名家长、2万多名教师、200多位校长,进行两次“阳光评价”。结果表明,深圳中小学生学业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抽测的四、八、十三个年级中,语文、数学达标率均超过90%,英语、科学、人文类课程达标率均在85%以上。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通过课程形态变革,深圳引导学校、社区、企业和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课程资源;优化学校教育生态,引导学校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其中提升最快的是国际素养、创新素养和学习素养。2016年,中国少年科学院评出10名“十佳小院士”,深圳有3人;评出小院士近300名,深圳有56人。学生有16项小发明获得国家专利,30多项成果在国际、国家、省市级创新大赛中获奖。
课程形态变革重构了学生素养发展与课程的关系,扩大了课程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课程,从而提升了学生的幸福指数。
深圳推动的课程形态变革,已从深圳走向全国各地。全国很多城市在推进“好课程”建设,也有很多地方借鉴深圳的指南推进创客教育,深圳的中小学生小课题研究、职业体验周活动,在很多地方获得推广。
哲学家依薇曾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深圳课程形态变革,正在创造着我们的未来,引领我们走向希望的远方。(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