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1891—1946),安徽人,原名陶文濬,中国人民教育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人,全名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著名胸外科医师,加拿大共产党人,国际主义战士。抗战时期,陶行知邀请白求恩从大洋彼岸来到战火纷飞的中国。这两个生活在不同国度、有着不同职业的人是如何结识,又发生了怎样的心灵碰撞?故事还得从86年前说起。
1936年7月,陶行知受上海各界救国会的委托,作为国民外交使节,开始出访欧美亚非四大洲。
1936年至1938年,陶行知的海外出访之行总计行程十万余公里,足迹遍及28个国家和地区——到美国七次,到法国六次,到英国五次,到加拿大四次,到比利时、德国及锡兰三次,到埃及、印度及新加坡两次,另外还到过瑞士、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墨西哥、爱尔兰、荷兰等。在两年多的时间里,陶行知不停地为祖国抗战奔走呼号,宣传中国人民的抗日主张,揭露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暴行,动员和争取海外侨胞和各国人民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1937年7月30日,加拿大著名胸外科医师白求恩应邀参加一个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医学界晚餐会。陶行知深知正处战乱的祖国急需医疗物资及医护人员,正巧他也被邀请参加此次的晚餐会,便带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应邀赴宴。
刚走进宴会厅,主人便热情地分别作了介绍,白求恩和陶行知相互打了招呼,开始亲切地交谈。谈话中,陶行知向白求恩讲述了日本法西斯在中国犯下的累累罪行,以及中国人民为了祖国独立,不畏牺牲,浴血奋战的情况。陶行知一谈到祖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想到祖国同胞尸横遍野,民不聊生的场景,眼中便泛起了泪花。
白求恩在一旁静静地听着,看着眼前这位为抗日宣传而滔滔不绝的爱国者,可以想象战火不断的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心里也非常悲痛。
陶行知的满腔爱国热情和民族尊严深深地打动了白求恩。白求恩站起身,毫不犹豫地说:“如果需要,我愿意到中国去,同你们一块战斗。”
白求恩的热情答复感动得陶行知热泪盈眶,连声说:“谢谢您,谢谢。”此刻,两种肤色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这一天,陶行知在日记中记下了这位加拿大医生的名字:诺尔曼·白求恩。
不久,白求恩便兑现承诺,率领一支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并于1938年4月经延安奔赴晋察冀边区抗日前线。
陶行知省吃俭用 为白求恩医疗队购买医药物资
访美期间,陶行知得知白求恩医疗队在中国抗战前线严重缺乏医疗药品,心急如焚。他整日奔波于高校或工厂,忙于演讲,只为多挣些演讲费以支持抗战。
一天,陶行知离开纽约去底特律,为福特汽车总厂的工人作演讲。出门前,他发现鞋头上有一个小洞。这双皮鞋是从祖国穿来的,它伴随陶行知到过英国、法国、德国,然后来到美国,可算是万里奔波了。陶行知只有这么一双像样的鞋子,他找路边的鞋匠想要修补,可鞋匠看了一眼便说:“这鞋子无法再修,只能扔垃圾桶了。”
陶行知心想,如果把演讲费拿去买双鞋子,就得少买几盒药品。于是他干脆自己学着修补鞋子,补完虽不好看,但不仔细看,倒也看不出来有破洞。就这样,他穿着这双自己补了又补的黑皮鞋,省吃俭用,把募捐来的抗日款项和自己演讲所得全部寄给总部在香港的保卫中国同盟(简称“保盟”),托“保盟”领导者宋庆龄购买医药用品转交延安白求恩医疗队。
1939年10月28日,白求恩在抢救一名伤员的时候,不小心扎破手指,导致感染了败血症。11月12日,白求恩在河北唐县因病去世。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下遗言:“告诉他们(加拿大共产党负责人及国际援华组织)我在这里十分快乐,我唯一的希望就是能够多有贡献。”
陶行知和白求恩,一位爱满天下的人民教育家,一位心怀大爱的“白衣天使”,两位相见恨晚的知音,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合川文物”2023-10-08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