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翻开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孩童软语伴着糯米甜香,从课文《端午粽》的字里行间飘散,节日喜庆之气跃然眼前。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赛龙舟等不同习俗。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四年级下册专门向学生们介绍了各地不同的端午节风俗。这些流传千年又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因何而起,又为何流传?端午的起源像一个谜题,吸引着学生们向历史深处回溯。
“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诗人,曾任三闾大夫,积极主张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合各国抗击秦国,却遭受诽谤被流放到蛮荒之地。后来,楚国首都被秦军攻破,屈原眼见祖国遭受侵略,心如刀割,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死后,人们悲痛万分,每逢农历五月初五,便划船来到江上,将糯米做成粽子撒在江水里,祭奠这位以身殉国的伟大诗人。
时间洪流滚滚,英雄人物沉浮其间。孔子曾夸赞宁武子“邦无道则愚”的大智若愚,孟子也曾感叹“穷则独善其身”,唯有屈原,无论现世如何不公,他始终怀着赤子之心执着于天问,忧心国运民生以至涕泪太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家国与人民在他心中重若千钧!最终,他满含热泪,昂首直面惨痛的命运,跃入浑浊汨罗,以肉体与灵魂献祭国运……
郭沫若浇蘸这熔岩迸发般的果决与激情,创作戏剧《屈原》,浓墨重彩地重现了这位伟大诗人内心的飙风与惊雷。统编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课文节选中,我们看到屈原手戴枷锁,以悲愤卷动风、雷、电,呼唤毁灭与新生,“让那赤条条的火滚动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从一年级到九年级,统编三科教材抽丝剥茧,引导学生们亲手将端午的谜题解开,谜底是一缕不灭的爱国之魂。(新闻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