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您的位置:  首页  文教新闻
  

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2023小先生成长行动”研讨展示交流大会暨奉贤区第28届教学节展示活动举行


11月15日,以“小先生 进课堂”为主题的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2023小先生成长行动”研讨展示交流大会暨奉贤区第28届教学节展示活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奉贤实验中学举行。奉贤区二级巡视员、区教育局总督学陆琴,奉贤区教育工作党委书记、区教育局局长施文龙,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徐士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会长吕左尔,奉贤区教育工作党委副书记、区教育工会主席石瑛,奉贤区教育工作党委委员、区教育局副局长周英,奉贤区教育局副局长(挂职)祝刚,区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王玉梅,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金忠明,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翁海亮,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监事长李建国等出席活动。各区市属陶研实验学校领导、小先生成长行动项目组成员,奉贤区教学节办公室全体成员,区教研中心初中全体教研员,区各初中及九年一贯制学校领导等参加活动。活动由金忠明主持。

领导致辞  

施文龙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奉贤坚持以新成长教育理念为引领,着力打造南上海教育高地和“四化一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奉贤样式。上外附中自建校以来积极传承和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将“小先生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在区域内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他希望各位教育研究者以此次展示交流为契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力、指导力和推动力,助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主旨报告  

 

吕左尔作《“2023小先生成长行动”之“小先生 进课堂”》主旨报告。他从“小先生制”发展历程及基本内涵、“小先生制”研究特点与品格、“小先生成长行动”项目缘起、价值与践行三个方面向参会者进行了介绍。他指出,“小先生成长行动”项目旨在让学生担当“小先生”参与课堂、家庭与社区的活动中,获得自身核心素养、五育融合的全面发展。

经验分享  

上外附中副校长(主持工作)朱俊䶮以“践行自教育理念 培育新时代小先生”为题进行经验分享。他提出,上外附中秉承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自教育”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潜心研究“小先生制”在新时代学校育人模式中的“打开方式”,将“小先生制”运用于课堂教学和德育工作,深入探索“小先生”教学模式和“小先生”德育模式,不断追求“人人都是小先生”的愿景。

 

 

会上,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副秘书长朱肃霞正式发布了“小先生”五环节教学法,并向各位参会者介绍了观课察议点。她指出,以“展示任务发布——学生提问与澄清——解构与假设——验证与自洽——展示与迁移”为程序的五环节教学法是以“以教人者教己”为学理,将“教”作为学习活动的方式,以语言为载体进行表达展示。

小先生”五环节课堂教学展示  

 

上外附中杨帆、朱彬、林芝怡、王妍之、徐慧婷、徐静怡分别执教《求真池畔“蟹”趣生》(跨学科)、《电压》(物理)、《中国近代史复习》(历史)、《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之第二课时当代艺术欣赏》(美术)、《10.1分式的意义》(数学)、《红星照耀中国》(语文)。

论坛交流  

在论坛环节,六位上课教师围坐在一起,立足课堂阐释他们对“小先生”五环节教学法的理解,分享了他们的实践心得以及成效。现场参会的老师们与台上的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充分肯定了市陶研会的理论指引和各位教师的潜心探索。

专家赋能  

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致信中讲述了他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对于“小先生制”的运用,营造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氛围。他认为,“小先生”的身份有利于学生从小我走向大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杨瑞清在致信中表达了“小先生制”不仅是爱护他人、影响他人的强大力量,更是促进主动学习、自觉进步的最佳方式。深入推进“小先生成长行动”是遵循教育规律、优化育人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益和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交流发言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蒋立明在发言中表示,从今天的展示活动中可以看出“小先生”的运用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上取得了显著的提升,更是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了全面的锻炼。他希望通过基金会的资助,市陶研会借助“小先生成长行动”项目进一步深入挖掘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探索新时代的育人新模式,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上海智慧和上海方案。

本次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2023小先生成长行动”研讨展示交流大会暨奉贤区第28届教学节展示活动的顺利召开,对于推广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深入研究“小先生制”,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推进新成长教育,打造“四化一高”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奉贤样式,打响南上海教育品牌增添动力。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奉贤教育”2023-11-16发布

 


发布者:   发布日期: 2023-12-08     返回
陶行知研究中心